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背景下扬州非遗活化提升途径研究*

时间:2024-05-04

袁菡瑶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扬州 225002)

非遗,从具象的认知上来说,它源自生活的实践,源自当地人文环境的培育,源自人的口授手传。它紧接地气、依托人气,随时代的兴衰而兴衰,随需求的消长而消长;非遗,依靠一代一代工匠或者艺人的坚守与变革得以延续与突进,它有顽强的生命力,但又往往会在孤寂中悄然消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文化传承的一个重大象征,它在探寻世界文化多样性、塑造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激发文化软实力方面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所以,抢救、保护、发展、发扬、光大那些后继无人的传统技艺,是当代的责任与使命。

一、扬州非遗现状

扬州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500多年的辉煌历史,扬州文化灿烂,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在这些非遗资源中,市级非遗项目有231项,省级非遗项目有6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有19项。其中有3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扬州非遗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程,跟随着它的脚步,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印记、人类的智慧。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古人的遗产,是今日登高望远的基石和阶梯,这些不仅是扬州的风华底蕴,也是名城魅力的发散之源,它也是扬州文化发展的一个主要发源地。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中华文明的综合作用,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它的特点是:

1.地域特色鲜明

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上呈现出浓厚的江南风情和水乡风情。同时,扬州作为江淮名邑,因地处苏中地区,则是兼综南北,柔中带刚,例如雕琢玉器、髹漆技艺工艺精湛,书唱曲艺术雅俗兼备,平实中藏精致,精致中见平实。

2.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艺技艺的丰厚传承

古城扬州,一度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在盛唐时代,这里曾经是一座非常繁华的都市,因为交通便利,使得文化交流昌盛,经济繁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手工艺技术也愈发兴盛,使得“扬州工”能够“融汇南北,兼容并蓄”。“精致、圆润、灵秀、浑厚、儒雅、神韵”也成为很多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共通美感,这座城市对于文化的厚爱,使得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艺都十分丰富且极具特色。金银细工、扬州通草花、扬派盆景、扬州刺绣、杖头木偶戏等都极具扬州城市文化和特色。

3.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扬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曲艺,在全国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但从宏观上来看,终归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之下的一元。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也是不断吸取多种文化的结果,因而显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特点。它包含着大量的精神信息、历史信息和科学信息;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资讯,是一种精神、历史、科学的高度融合,具有文化、审美、教育等方面的价值,同时具有实用价值、经济价值等诸多价值。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然而,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其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出现了根本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空间日渐狭窄,在生存和发展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似乎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使得相当大的一部分受众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了解或者只是听说过,使得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漫长的时光蒙尘中被逐渐淡忘,一些仅靠传承人进行传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在加速消亡,并且面临着无人识且后继无人的局面。

二、互联网背景下扬州非遗活化优势与可行性分析

从国家的文化发展策略和民族发展大势来看,无论是从大的背景、大的前提、大的发展趋势、甚至是现实文化背景下的非物质遗产的推广,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传播渠道日趋多元化的网络时代如何对扬州传承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非遗文化进行助力,薪火相传,延续其自身的生命力,在扬州原有的优秀历史文化背景下,展开创新模式,共同为扬州的非遗活化,注入全新动力和途径,可主张“多机制”的积极作为,整合政府、本地企事业单位及高校多方力量,借助新媒体,跨越时空,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在互联网背景下焕发新时代魅力,使得这些历久弥新的项目,被当代人传继、相承、发扬、光大。

1.协同机制,让扬州非遗被“看见”

非遗要有活水之源,不能成为无本之木,广为人知方能广为传承,留住非遗文化之根是传承和发扬的基础。让非遗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能够被“看见”是首要任务。政策层面上,政府应予以统筹,调动各方力量,扬州相关的职能部门、博物馆、图书馆、非遗聚集区、旅游景点、非遗传承人、各级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可以通力合作,定期围绕非遗举办各种活动,展演、展览、讲座……众人拾柴添火,增加辐射力,守望相助,多领域助力扬州非遗多元化传播、发展。多对多、多对面、面对面的传播扬州非遗文化和技艺,通过“润物细无声+非遗零距离”的方式将非遗植入、融入社会层面和大众生活中,让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受众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就可以方便、快捷地接触到非遗,了解非遗并且喜爱上非遗,让非遗传播生生不息,守护好扬州的精神家园,让传统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让扬州非遗重回文化领域高地,使得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2.以数字媒体为媒,让扬州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在以往,民间非物质文化活动多以口传、言传身教为主。非遗“活”下去、“火”起来必须与时代同行,近年来,扬州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顺应时代潮流,让创意引领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保护、走进教室、开始名家工作室、搭建产学研基地,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活”起来、“火”起来,不断焕发生机。在网络社会中,信息技术和数码技术迅速发展,以因特网为载体,以声音、文字、音像为媒介,让受众对文化汲取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容易,也让文化的推广途径变得更加丰富。基于此,应充分利用数字媒体,为扬州非遗项目建立专题项目档案,实施数据化管理,有序实施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工程,并以此进行深耕创新,以非遗文化传播为魂,以网络为媒,可以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遍地传扬。

(1)大数据,大有可为

遇见网络是非遗传播的福音,因为它带来的是动态的交互性场景,借助数字化媒体的交互性、便捷性,能够为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信息提供多种形式的展示方式和内容的传播。例如,在博物馆、非遗聚居地,可以通过数码技术、虚拟实境、全息投影等手段,为关注呈现非遗“真实”的景观,提高观众对非遗文化遗产的感受,使观众获得更多的感受和沉浸感。同时,手机、各种短视频平台也是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可多方位多领域从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对象等角度,抓住扬州非遗传播的新趋势,将扬州非遗传播与新型的数字化传播体系结合起来,使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更加准确、更加有效地促进扬州的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2)广传播,因类制宜

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音乐、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传统工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具有多种内容和多种表达方式。因为各类非遗都具有各自的文化特征,要想真正的进行数字传承,就必须要认识和把握各类非遗的特征,根据类型而异,分类采用多种表现形式,有效地进行了数字交流,例如现有的扬州486非遗聚集区,扬州文化戏曲园等,对扬剧、清曲、评话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扬州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如杖头木偶,湾头的“玉器特色小镇”、甘泉秦筝产业园、鲁垛乱针绣产业园、三把刀非遗展示区,将扬州非遗文化产业的整合功能发挥到极致,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有创新,才有市场

扬州数字化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递,不能仅仅是单纯地复制、重构,可以根据其特点和状况,在数码技术上进行突破,比如在展览环节进行创新;可划分为传统信息展示、触屏交互展示、虚拟现实展示;机械控制展示,传感器展示,音乐,动态,故事等多种视听要素于一身;数字化非物质遗产的高度整合。使用者已不再是信息的消极接收者,而是作为信息的补充、修正甚至再创作的一种角色。人能动地、富有成效地相互合作;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扬州的“数码展览”正在逐渐成形。面对新形势,有机融合技术与内容,可以将现有的,在建的,优秀的非遗项目聚合起来,联手博物馆、各个在线平台、学校、社区等推出扬州非遗地图等项目,围绕包含非遗手工艺、医药、传统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食、游艺、非遗产业园等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开对话,聚合群体智慧,发现扬州非遗之美,为当下扬州非遗困境提供解决方案,让传统文化之魂与新技术之肉身结合,吸引受众去关注,欣赏、吸收扬州民间传统的精神,以求创新。通过产学研一起发力,推进“非遗+旅游”的深入发展,把非遗项目和各个层级的学生研学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和建设非遗研学路线。整合瘦西湖、大明寺、个园等景区,利用非遗展示区发展非遗旅游线路,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让游人在欣赏风景的过程中,了解扬州非遗文化,让扬州“老技艺”散发“新活力”。

(4)保质量,规范市场

目前,有些线上展示并销售的扬州非遗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从“质”的方面分析,很多非法网络商人通过网络,编织一个规模庞大、价格便宜的营销网络,滥用“非遗”的观念,将质次价高的赝品贴上“扬州非遗”的招牌,通过在网络上打“文化情感”牌来谋取利润;其次,互联网平台中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体验感不够鲜活,许多网页设计雷同,严重同质化,难以形成有质量的体验内容,对于受众来说,千篇一律的风格显得毫无新意和诚意,形式感陈旧。对于这些情况,从政府层面上来说应查应尽,发现后即应勒令整改或取缔,应尽可能地在最大程度上保持扬州非遗文化的正统性和严肃性,推动整体生态乃至于扬州文脉的良性发展。

三、文化自信下对扬州非遗文化魅力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如何有效地保护和开发我国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扬州,正是因为文化交流,显得魅力无限。新媒体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如果仅仅是为了一味追求时尚,忽略了创造的人文内涵,那就只能是 “买椟还珠”,走上网络和传承“两头落脚”的困境。扬州在生态重建中的保护和继承,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其进行持续的思考。既要跟进互联网思维,也要坚守文化价值底线,将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工业化的发展模式相结合,探索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传承模式。借“新媒体”东风,延续国家民族的文化血脉,延续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代代守护,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国际交流的方式,更好地展示了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越时空、跨越文化的独特魅力。只有这样,古老的文明,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获得新生,并将其推向国际舞台。

四、扬州非遗活化开发模式

1.完善“互联网+非遗”认证系统

当下“互联网+”风潮正当其时,“互联网+非遗”它打破了传统的传承和传播方式,让中华优秀的传统在网络上得到了更好的表现。借着数字化对各行各业带来变革的背景,重新梳理网络时代下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传播、媒介融合、保护传承是在新时代下发展的重要契机,如何进一步保护扬州非遗的良性发展,规范非遗文化产业,可以由文化部门、网络企业、非遗传承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标准化的非遗网络认证系统,并与扬州目前的非遗保护名录系统相衔接、利用网络推广、网络评级、平台准入等方式进行识别,通过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身份验证,使网络用户能够识别出优质的非遗产品和文化。

2.规范“互联网+非遗”宣传体系

扬州全域非遗项目的发展、变革、创新及传播,当前正处在发展阶段,扬州非遗的网上管理要强化,对那些冒充扬州非遗产地的网站、微博等媒体进行封杀,防止在网络上成为各种“李鬼”的非法宣传场所和假冒伪劣商品的堆积场。多机制并进的发展思路可激活互联网背景下扬州非遗文化的所有资源细胞,并对扬州文脉保护、地方发展、文化提升、文旅活动、城市品牌形象推广,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建设“互联网+非遗”优质服务

为推广扬州非遗产品、推广非遗文化,发布非遗资料,打造扬州非遗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将扬州非遗产业的发展、创新和融合推到新的高度。在继承扬州非遗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集聚智慧、汇聚力量,切实实现以文惠民、以文兴城,为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再增光添彩。

4.涵育“互联网+非遗”文化生态

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使扬州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了无穷的潜力和持续的活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扬州非遗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实际上,从广义的角度看,“三位一体”的“互联网+非遗+文化”,已纳入扬州的文化发展战略层次。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文化创意的发展具有无穷潜力和持续的推动力。以“核心文化圈”为依托,将“非遗”传播到互联网上,逐步构建起一个健康的循环,使扬州“非遗”在互联网上生根发芽,绽放灿烂的鲜花,结出硕果累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文明多元化的一种表现;它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明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背景下保护、传承与发展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展望未来,扬州将以更高的起点、更广阔的视野、更大的投入,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数字化传播方式的更新与革新。寻找一条适宜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途径,既能促进扬州民间非遗的传承与交流,同时对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进一步提升扬州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及综合竞争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为扬州的高质量发展再谱新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