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时间:2024-05-04

谭诗涵

(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株洲 412007)

全媒体是一种新型的传播形态,它将新旧媒体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了传播渠道、功能、内容、形式等多维立体融合。[1]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四全媒体”格局逐渐形成,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分析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新特征、新挑战,提出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应对措施,对于推动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新特征

(一)教育主体多元化

全媒体打破了以往信息传播的单向被动局面,推动了信息传播的全员化,增强了信息传播的互动化,使人人都能掌握话语权,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和参与者。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4.4%,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6%。[2]网民规模的扩大、互联网普及率的增加以及网民通过手机端上网比例的持续增长,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信息传播逐渐从“一对多”走向“多对多”。特别是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赋权”使话语权由“特有化”向“大众化”转变,社会各种主体都能够成为施教者,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教育方式多样化

通过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全媒体有机结合了如图像、影音、AR等各种传播形式,有效融合了新旧媒体的功能特点,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和信息传播效果,突破了以往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丰富了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载体,创新了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方式,使教学的开展不再拘泥于红色文化理论课、红色文化研讨会、红色文化专题讲座等。例如,教育主体可以采用如慕课、易班等教育方式,将以往“面对面”的教学方式转变为“键对键”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教育客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红色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灌输”进教育客体的头脑,真正让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教育内容整合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基本来源于课堂教材,教育内容不能及时更新、缺乏时代感和感染力。随着全媒体的迅猛发展,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全程性和持续性,促进了信息传播的海量化和立体化,“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3]成为常态。特别是全媒体具有即时性与广泛性,教育主客体只要拥有一台移动终端设备就能够随时、随地、随处的收集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教育资源,并运用全媒体技术对其进行加工、整合,将其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红色文化教育素材,提升了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吸引力,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此外,全媒体能够提供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通过细分教育主客体的信息需求,针对其不同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来选择对应的媒体形式和渠道,从而实现信息内容的全面呈现。

(四)教育环境开放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环境相对封闭,特别是受教学成本、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各种教学活动工作的开展基本依靠传统的课堂,教育主客体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来源和渠道比较狭小,而全媒体的开放性和虚拟性让各种教学场景效果的实现成为可能。随着全媒体技术的成熟发展,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课堂逐渐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全国走向全球、从现实走向虚拟,为教育主客体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教育空间和学习平台。一方面,全媒体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教学载体,使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更加全面、教育过程更加流畅。另一方面,全媒体能够提供自由的表达空间和平等的交流平台,让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效果更加深化、教育环境更加开放。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全媒体传播转变了教育主客体关系

在“众声喧哗”的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逐渐呈现“去中心化”,人人都是信息源,任何人都能成为教育主体,转变了以往的教育主客体关系。具体表现为:全媒体传播削弱了教育主体的主导地位,教学模式从“单向主导”转向为“双向参与”。在以往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中,教育主体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全程掌控了红色文化教育的理论内容和实践过程,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便捷性,弥补了教育客体的信息劣势,消解了教育主体的知识垄断地位,打破了教育主体的“权威性”。此外,信息传播的全员性和互动性,提高了教育客体的教学参与度,发挥了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特别是随着自媒体的普及与应用,教育客体有着更大的言论自由性和传播自主性,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账号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受教者变成施教者,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育主体的影响力。最后,要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仍有部分教师不能有效运用全媒体开展教学,其课堂教育内容相对滞后、教育方法缺乏新意。因此,如何运用全媒体来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成为当前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二)全媒体传播淡化了红色文化价值认同

随着新旧媒体的深度融合,网络舆论环境越来越复杂,各种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信息爆炸式增长,挤压了红色文化的生存空间,影响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淡化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首先,全媒体传播导致价值取向多元化,消解了红色文化的价值引导力。全媒体时代,各种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之间相互交流、碰撞,信息之间相互稀释、溶解。[4]红色文化逐渐被低俗文化、泛娱乐文化稀释,甚至遭受到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的侵蚀。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阶段,自身信息甄别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文化和错误思潮的影响,对红色文化产生怀疑和抵抗心理,从而淡化了自身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其次,全媒体传播带来了“信息茧房”效应,降低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影响力。随着全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各媒体平台会自动过滤掉信息用户“不感兴趣”的内容,仅仅推送能使用户获得愉悦感的各类信息。[5]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各媒体平台为了争夺“粉丝”,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往往会选择推送更能获取“流量”的信息资讯,导致红色文化传播出现日益边缘化、过度商业化的问题,从而降低了红色文化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不高。

(三)全媒体传播冲击了高校传统教育模式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由于高校传统教育模式比较单一、趋于固化、缺乏互动,逐渐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特别是随着媒体平台的发展和应用,高校传统教育模式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无论是在教育方式上还是在教育内容上,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首先,全媒体传播导致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排斥。在长期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大多都是被动地接受“填鸭式”的理论灌输,其自主性和主观需求被忽略。进入全媒体时代,各类信息交流平台繁荣发展,使高校红色文化理论课堂不再是大学生的唯一选择。随着全媒体的全方位渗透,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通过网络渠道来开展自主学习,越来越反感排斥以往被动学习的“传—受”模式。其次,全媒体传播衬托出以往的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接触到的教育内容基本来自课本,其大多远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难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全媒体模式下,新旧媒体深度有机结合,使原本“静态”的红色文化“鲜活”起来,为大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视听效果,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全媒体传播加大了网络环境监管难度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相对固定,其网络环境监管工作相对容易。进入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无障碍”拓宽了教育主客体的信息接收面,为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加大了其网络环境监管工作的难度。首先,全媒体传播使网络监管审核更加困难。由于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每个人都能成为发声者,使网络环境比现实环境更为复杂、牵涉范围更为广泛。加之,网络环境会不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导致出台的一些管理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缺陷和问题。在此背景下,一些别有用心者会利用网络环境存在的漏洞,大肆宣扬一些非主流文化,导致各种不良信息广泛蔓延,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消极影响,削弱了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全媒体传播使网络监管治理更难精准。由于信息传播的“虚拟性”,每个人都能成为“匿名人”,使网络主体身份更难确定、相关追查工作更难开展。加之,网络世界缺少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导致一些网络主体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行为无拘无束和道德情操低下的情况。例如为了“走红”出现了一批毫无底线的网络博主,其所发布的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使部分大学生的是非观念混淆,容易受其误导走入歧途。

三、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转变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理念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时时刻刻都与网络打交道,特别是随着全媒体的普及,其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都深受全媒体影响。全媒体成为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一情况,高校要及时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首先,高校要引导教师树立全媒体教育理念。主要从以下两点着手: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具备全媒体意识。高校教师要提高对全媒体重要性的认识,自觉了解各种媒介的功能、特点及其运作方式,从而提升自身全媒体认知水平;二是定期组织网络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媒介素养。高校教师要积极参与培训活动,加强对信息筛选和判断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全媒体应用能力。其次,高校要引导教师树立“双重主体”教育理念。进入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主客体关系逐渐走向平等。因此,高校要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时坚持“双重主体”教育理论,全面贯彻落实“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教育宗旨。例如,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深入挖掘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接受习惯,抓住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痛点”“痒点”“兴奋点”,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打造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矩阵

全媒体时代,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红色文化面临着被淡化、被消解的传播困境。针对这一情况,高校要打造红色文化传播矩阵,占领全媒体传播阵地制高点,从而提高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首先,高校要加快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全媒体传播矩阵。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推动媒体融合,打造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中央厨房”。高校要深刻把握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规律,大力推进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打造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中央厨房”;二是坚持“内容为王”,打造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网络化产品。高校要时刻秉持“互联网思维”,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打造大学生红色文化网络化产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专题网站;第二,创作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产品。

其次,高校要培养打造素质高、能力强的红色文化传播队伍。高校要动员学校各方力量,大力挖掘有潜力的学生骨干、高校教师、高校相关宣传工作人员等群体,通过改革相关选人用人制度,建立相关人才考核机制,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提供相关实践锻炼平台,培养出一支政治思想好、专业能力强、媒介素养高的红色文化传播队伍。

(三)创新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模式

随着全媒体的广泛运用,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影响力逐渐下降。针对这一情况,高校要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创新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模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首先,高校要依托全媒体创新教育方式。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展精准化教学。高校教师可以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此细分大学生的信息接受方式,从而不断提升红色文化课堂的针对性;二是开展可视化教学。高校教师可以依托VR、H5、一云多屏等新兴技术,以此促进大学生多种感官的融合,从而不断增强红色文化课堂的体验感。其次,高校要依托全媒体创新教育内容。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更新教学素材。高校要充分发挥全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大力挖掘可用于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学资源,并将其与当下的热点和焦点相结合,从而提升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时效性;二是进行议题设置。高校要充分借助全媒体信息传播的优势,及时设置可用于红色文化教育的议题,并将其与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相结合,从而提升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改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环境

随着全媒体深入发展,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针对这一情况,高校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大力净化网络空间氛围,为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环境。首先,高校要建立健全网络监管体制。为了有效开展网络监管工作,高校要完善相关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通过建立信息准入机制、管理追责机制等来加大对信息的监管力度。同时,高校技术管理部门要不断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水平,不断优化升级校园网络防火墙,并通过完善健全高校网络信息数据库,实时对网络信息进行监控和研判,及时过滤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信息,从源头上防止不良信息的渗透和非主流信息的传播,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其次,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文明上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培养朋辈“网络意见领袖”。高校要从学生骨干中挖掘、培养朋辈“网络意见领袖”,通过发挥其在学生群体的模范带头作用,正确引导学生规范自身网络言行;二是开展相关素质教育活动。高校要对学生群体定期开展网络法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和信息甄别能力,使其能够明辨是非,绝不人云亦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