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与践行研究

时间:2024-05-04

张映苗

(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1816)

幸福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体验,产生于客体符合主体需要时的满足感,也产生于主体改造客体时的荣誉感,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幸福观则是人们对于幸福的整体看法,包括对幸福的认知、幸福的追求以及幸福获得的路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幸福感却并没有随之同步提高,甚至出现“躺平”“佛系”等价值观偏差现象,此现象在新时代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新时代大学生的幸福观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健康成长,学校立德树人的成果,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关乎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的奋斗幸福观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帮助其成为新时代最美的开拓者。

一、新时代大学生奋斗幸福观的内涵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是对***奋斗幸福观的理解与贯彻。***奋斗幸福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汲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奋斗幸福观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应用,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指明了方向与路径。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青年树立奋斗幸福观,能助其找到人生方向以及培育艰苦耐劳的精神,塑造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不懈奋斗的品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指明了对理想或目标的不懈追求是获得幸福的现实路径。这意味着需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持之以恒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付出,把握奋斗的正确方向,才能实现符合社会需求的多维度幸福。

第一,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精神是实现幸福的强大力量,是我们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要有坚毅果敢的勇气,昂扬向上的斗志,敢啃最硬骨头,敢接“烫手山芋”。同时,还需不吝啬脑力、体力劳动的付出,用聪明的才智在实践中创造幸福,将幸福牢牢地建立在奋斗之上。

第二,大学生的奋斗幸福观要有正确的方向。时代呼唤担当,他们是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的一代人,更应知道幸福不会从天而降,要想完成使命,获得幸福,就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结合,将个人梦与国家梦相统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指导我们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命运与共。因此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它需要每一个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去践行,在奋斗中实现个人梦,为中国梦助力。

第三,奋斗的践行需要符合社会现实需求,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获得有意义的快乐,感受幸福的真谛。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了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这表明一方面,奋斗的践行需要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2020年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使得人民对于幸福的追求有了更高的目标。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不仅有吃穿住行的硬需求,还有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软需求,这需要我们把奋斗的内容转向符合社会需求的,比如更稳定的就业、更有保障的医疗、更先进的教育、更优美的环境、更完善的基础设施等等。另一方面,奋斗的践行还需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既包括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的发展不平衡,又包括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存在的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这需要大学生将奋斗与社会现实需要相结合,理清社会现实需要,积攒相关知识并且做好当前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奋斗的结果与过程存在着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享受奋斗的果实是一种幸福,通过劳动不断创造、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不能将奋斗的结果与过程割裂开来,幸福既在奋斗的结果中,也在奋斗的过程中。奋斗幸福观强调的是充分发挥人积极参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中,每一个新的循环往复的起点都将收获新的幸福,每一个曲折的弯道亦会促进大学生磨炼心志、增长本领、丰富阅历,这种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也是充满乐趣与幸福感的存在。奋斗的过程会将理想转化为现实,本身就是一种美。新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当大学生们怀揣着对幸福的热切期盼而不懈努力奋斗的时候,就会不断完成对自我的超越,体会到奋斗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这时幸福也就悄然而至了。“奋斗过程是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幸福积累的过程。”幸福不仅出现在理想实现的时候,也出现在为理想奋力拼搏的过程中。

二、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的现状

新时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整体上是乐观向上的,但由于部分学生缺乏科学的幸福观认知,以及错误思潮的影响等导致其在追求与获得幸福的思想与路径上产生了偏差。

(一)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的误区

1.重视物质幸福,忽视精神幸福

大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学生,其幸福观应既包含物质层面的需求,也包含精神层面的追求。部分同学错误地把物质幸福看作权衡幸福的最高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财富不断积累,人均收入持续增加。大学生吃得饱、穿得暖,物质生活丰富,但仍有部分大学生感知不到自己生活条件的优越,反而因为物质生活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乃至把物质条件的满足当成唯一的幸福来源。虚荣爱攀比,追求“大牌”“奢侈品名牌”“限量款鞋”,为了达到物欲的满足,甚至深陷非法“校园贷”。这些行为把幸福寄托在外物上,所收获的只是浮于表面的而不是有意义的快乐。个人若忽视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精神世界的不断发展,将无法收获深层次的幸福、心灵的充盈和思想境界的升华。

2.重视个人幸福,忽视集体幸福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小我,社会是所有人的有机组合。个人幸福离不开集体幸福,集体幸福以个人幸福为基础,二者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部分大学生遇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利己的倾向。大学生重视个人幸福本身是正确的,但部分大学生仅仅从自己的利益、权利、欲望与追求出发,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幸福观甚至在追求个人幸福的时候损害了集体、社会的利益。如对公共事务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公共财产和私物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比如对学校的水电毫无节约意识),这种忽视他人与集体的感受与利益的表现,就陷入了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的误区,难以实现集体幸福和社会幸福。

3.重视享乐,忽视奋斗

从高中跨入大学,部分大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以及未来的目标,受到“躺平”“佛系”等思想的侵蚀以及惰性心理的影响,容易沉湎于眼前懒惰的低级快乐,消极懈怠,忽视奋斗的重要意义以及主动创造的幸福感。在家依赖父母,在校得过且过,醉心于游戏、碎片化短视频等享乐中好逸恶劳,不能做到自律修身,缺乏对未来的规划以及一步步朝着目标奋斗的劲头,呈现出懒散的状态。还有部分学生意识到奋斗幸福观的重要性,想要通过奋斗获得幸福,却往往囿于知易行难的困境,想得多做得少,无法将奋斗落于实践或者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奋斗。

(二)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认知偏差的原因剖析

1.学校幸福观教育不完善

学校幸福观教育不完善,其一表现在学校幸福观教育的课程欠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中的幸福观渗透教育又不完善,同时实践渠道少,体验感没有得到强化,以至于部分大学生缺乏科学幸福观的认知,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被自身惰性支配,不愿意主动创造、奋斗。其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也致使大学生践行奋斗幸福观的能力低下,那些被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支配的大学生失去了追求幸福的积极性。其三,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参加思政大讲堂的重视度不够,致使部分学生把党对正确的意识形态的灌输理解为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丧失了接受奋斗幸福观教育的主观动机。

2.家庭教育的误导

家庭教育本身的认知错误。一方面,部分父母只专注于大学生的应试教育,把考上研究生或者获得相应证书看作是大学生进步的全部内容,没有引导其将个人幸福与家国情怀、他人幸福建立在一起,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个人主义、精致利己主义。另一方面,大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众星捧月般的地位,导致孩子的奋斗意识不强,同时过分注重物质追求。

3.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社会思潮在我国不断渗透、蔓延,对我国大学生的“三观”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西方消费主义、自由主义及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影响下,我国少部分大学生开始出现理想信念缺失、国家观念淡薄倾向,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人生观上表现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与科学的奋斗幸福观背道而驰。

三、新时代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与践行路径

(一)通过学校教育主渠道提升大学生奋斗幸福观的理性认知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的培育与践行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的优势。第一,发挥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合力,思政课程中做好幸福观的感知力教育,课程思政中做好幸福观与专业课的融会贯通。拓宽教学模式,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可以选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议题式教学法、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注重体验教育,让学生学会目标分解,从一个一个小目标的实现中获得幸福感。第二,运用好第二课堂,设计形式多样的课下活动,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拓宽大学生视野,提高大学生眼界,满足大学生基本生活和学习需求,创造更多机会让大学生展现自我,锻炼能力,增强自信,感受幸福。第三,校园文化渗透。运用新时代大学生喜欢的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不断渗透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做有道德有责任感的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形成科学的奋斗幸福观。第四,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用好班会、健康主题活动、问题一对一倾诉等方式做好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育与疏导,帮助学生感知幸福,养成健康良好心态。

(二)家校联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奋斗幸福观的培育与践行过程中扮演着特殊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来到高校,家庭教育仍然是孩子成长中重要的一环。第一,父母要与学校加强交流。当孩子们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之际,除了学业的压力,同时又有了爱情、友情、工作的压力,家长要及时了解大学生在校情况,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关注大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引导其正确看待与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扰。第二,优良家风建设,发挥优良家风对大学生的感化作用。家族中长辈勤恳劳动、崇尚奋斗,孩子则热爱劳动,迎难而上,辛勤耕耘。家庭中关系和谐融洽,夫妻恩爱、尊老爱幼,则孩子更容易形成正确价值观,健康成长。第三,创新家庭幸福观教育措施。一方面,教育者先受教育,家长自身应提升对奋斗幸福观的认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合格的社会公民,家长优良的道德品质能给孩子做好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同时,家长在生活上也要理性消费,不追求奢侈品,言传身教,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生活消费,学习理财方案,建立正确的消费观,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另一方面,父母应与孩子建立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相处模式,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中一起探讨对于奋斗幸福观的理解。在生活中与大学生一起践行奋斗幸福观,严于律己,乐于奉献,在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拥有更美好的人生体验。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发挥环境育人的特殊作用

优化社会环境,弘扬尊重劳动、崇尚奋斗、乐于奉献的社会环境,人人争当最美“奋斗者”,人人拥有为中国梦贡献力量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首先,政府要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就业。大学生的就业直接关系着大学生学以致用,实现人生价值,感受幸福真谛。其次,社会各界主流媒体要意识到自身在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上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自己的引领优势,守好意识形态责任田。既运用契合新时代大学生喜好的新媒体传播渠道,例如微博、官方网站、小视频等全方位、多角度渗透奋斗幸福观,又要抓住传统传播平台的优点,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有着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可信度,用其传播正面积极的奋斗幸福观案例,使大学生建立奋斗幸福观。第三,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创造幸福的能力。一方面,鼓励大学生走进地方红色文化基地与各类博物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激发爱国情感,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担当感。另一方面,动员大学生加入各类社会活动,比如:关爱敬老院、关心留守儿童、支教、勤工俭学等。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其意志力,引导其体会劳动奉献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小结

新时代大学生的奋斗幸福观培育与践行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也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关系着中国梦的实现。奋斗幸福观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培育与践行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奋斗幸福观的养成与践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