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文化传播之菖蒲文学意象*

时间:2024-05-04

唐更强 周 瑾

(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在中日古典中,许多花草都是表现文学意象的载体。通过比较研究中日古典中花草的文学意象,可以了解两国人民如何感知身边植物,又是如何通过植物来表现自我的。笔者认为此研究对中国文化传播样态的了解以及增进相互理解不无裨益。本文打算围绕日平安时代一些主要作品中菖蒲的文学意象,做一点比较研究。

在中国说道菖蒲,按张清云《蒲月话“菖蒲”》(2015)说约有6种。本文考察的是端午时节用到的菖蒲。日国语辞典中,说菖蒲(音读为“syoubu”)“水边生长,有笔直的剑形长叶,有香气。初夏在叶根部开淡黄色花。药用又饰用于端午节。”另有训读为“ayame”的,是为花菖蒲,但也对应汉字“菖蒲”。在古语辞典中,汉字“菖蒲”对应的读法是“ayame”,“ayamegusa”则用于表记菖蒲草,当然其指的也就是菖蒲。如此可知日语古语中“ayame”或“ayamegusa(菖蒲草)”既可指中国端午用的菖蒲,又可指初夏开紫色或白色花的“hanaayame(花菖蒲)”。具体根据上下文应可判断出是何种。

一、中日先行研究

篇幅所限,简单地叙述一下中日先行研究。

在中国多作为研究端午之一环,谈及菖蒲在端午起到的辟邪功能,菖蒲酒、菖蒲浴的药用价值;也有研究亚洲国家端午习俗时提及菖蒲;或祝寿图像中其之意象与民俗意义。直接以菖蒲为主题进行研究的,主要围绕菖蒲的医药功能、文学意象、民俗意象、饮食文化中的菖蒲酒、对菖蒲种类的介绍、菖蒲的清雅之趣等。但与菖蒲文学意象相关的研究很少,谈及唐代及以前的菖蒲文学意象则更少。张宇《端午节与“蒲剑”》(2001)谈道屈原作品中的“荃”“荪”即菖蒲,屈原借“荃”“荪”来比喻君王和神灵;马丽《端午节与中国菖蒲文化》(2005)说菖蒲代表了崇高不屈的品质;冯晓雯《李贺〈帝子歌〉主旨析探》(2012)说李贺以菖蒲代指女子;朱良志《论中国传统艺术哲学的“无名艺术观”》(2019)讲到“石上菖蒲,所透出的‘无名’思想,成为唐宋以来文人艺术“无名”追求的缩影。”

在日也如同中国,多是在谈及端午民俗时带及菖蒲的民俗意义。但韩著名民俗学家任东权在筑波大学的比較民俗研究志上发表了以“菖蒲考”(1995)为主题的论文。也有在单独研究平安时代某文学作品(或某著名人物的作品)中某段文章或和歌时,简单提及其所含菖蒲(或“ayame”)的文学意象。笔者只找到金子纪子的《和泉式部と「あやめ草」》(2015)是单独研究和泉式部和歌中菖蒲的文学意象的,很有参考价值。

但恕笔者学力不足,无论在中在日,都未能找到较为详细地考察、比较日平安时代一些主要文学作品与中国唐代及之前诗文中菖蒲意象的先行研究。

二、日平安时代一些主要作品和中国古代诗文中的菖蒲意象

(一)菖蒲与季节

《伊势物语》中有一段话。大意是,以前有个男人。他人寄来了用彩线扎好的粽子,回话道:割取菖蒲的你在池沼里徘徊,而去田野里猎取山鸡的我是多么寂寞呀。而后送去了猎来的山鸡。在日语中割取菖蒲的“割取”和猎取山鸡的“猎取”发音一样,作者想表现的应是虽然你我都是去获取什么,却不能相伴同去。“雉”是冬日鹰猎的猎物,与割取菖蒲的时节不同。粽子、菖蒲当是与端午时节有关(夏季),正好与冬季相对。应是用季节的不同来表现错过无法相见的意思吧,其中菖蒲应是夏季的象征物之一。从柏木由夫的《崇徳院の『久安百首』について―四季部と恋部を中心に―》(2017)可知,崇德院的《久安百首》四季部中,菖蒲皆出现在诵咏夏季有关的歌中。

中国古代诗歌中也可见菖蒲与季节的关联。

唐代以前的诗歌中,菖蒲多与春季相关。如梁吴均的《与柳恽相赠答诗六首》中有“杜蘅色已发。菖蒲叶未齐。”北周赵王宇文招的《从军行》中有“水冻菖蒲未生节。关寒榆荚不成钱。”齐谢朓《咏蒲诗》中有“离离水上蒲。结水散为珠。间厕秋菡萏。出入春凫雏。”等等,约十来首。

梁刘孝威的《登覆舟山望湖北诗》倒是表现初夏时分的诗,其有“荇蒲浮新叶。渔舟绕落花。……极望伤春目。回车归狭斜。”庾信的《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有一句“蒲低犹抱节。竹短未空心。绝爱猿声近。唯怜花径深。”描绘的或许也是晚春初夏的情景。

在唐诗中,比之其他季节,从量上看菖蒲亦较多与春季相关。如李贺的《舞曲歌辞:章和二年中》中有“健犊春耕土膏黑。菖蒲丛丛沿水脉。”许景先的《阳春怨》中有“芍药花初吐。菖蒲叶正齐。”储光羲的《山中贻崔六琪华》中有“春渚菖蒲登。山中拨谷鸣。”等等,有三十余首。

与夏意相关的含菖蒲诗句则较少,如张籍的《祭退之》中有“新池四平涨。中有蒲荇香。北台临稻畴。茂柳多阴凉。”另有李贺的《新夏歌》、元稹的《有酒十章》、韩偓的《伤春》、王贞白的《送友人南归》。

与秋季相关的菖蒲也不多,如畅当的《宿潭上二首》中有“青蒲野陂水。白露明月天。中夜秋风起,心事坐潸然。”另有王建的《野池》、白居易的《南池》、许浑的《鹭鸶》。

唐诗中还可见到菖蒲与农时或端午时节有关的诗。如储光羲的《田家即事》、殷尧藩的《端午日》、沈亚之的《五月六日,发石头城,步望前船,示舍弟兼寄侯郎》。

(二)菖蒲与爱慕的女子

《蜻蛉日记》中有赠答歌,大意是,尽管还像藏于水中的菖蒲那么小,仍想问问你的心是否和我一样。作者把爱慕的年轻女子比作菖蒲。答歌大意是,我可不是什么菖蒲哟,只是无趣的菰而已,无论成长成怎样也无法成为您的好妻子。此处可见菖蒲与菰的对比,雅趣的菖蒲比作有情致有情趣的年轻女子。

中国多用菖蒲花来意指想见却难见的爱慕之人。如南北朝的《乌夜啼》中有“歌舞诸少年。娉婷无种迹。菖蒲花可怜。闻名不曾识。”诗中菖蒲花当是比作可爱的你吧,而“闻名不曾识”当是指不易见到。唐元稹《寄赠薛涛》中有“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诗中的“菖蒲花”或是泛指美丽女子,或特指难以相见的你(薛涛)吧。施肩吾《古相思》“十访九不见。甚于菖蒲花。”以及刘驾《邻女》“菖蒲花可贵。只为人难见。”中的“菖蒲花”均指爱慕着却难以相见的人吧。

唐诗中也有用菖蒲花比作所爱慕女子的美丽姿态,如乔知之《杂曲歌辞:定情篇》中有“君念菖蒲花。妾感苦寒竹。菖花多艳姿。寒竹有贞叶。”

(三)菖蒲与菖蒲根的谐音[7]37-38

日语中“菖蒲”亦可读为“ayame”,和表示事物道理、情理,事物的区别等意的“文目”发音一样,用其谐音,在歌、文中“ayame”一词两用。《蜻蛉日记》里有段话,大意是,到了五月,侍女说,尽管您端午时不在家,如不在檐端铺挂菖蒲是否会不吉利,您看怎么办?作者听到侍女如此发问,在心中默默咏了首和歌,歌中讲到我对事物的道理都不甚明了,铺挂菖蒲这种习俗什么的无所谓啦。歌中“ayame”一语双关,既应和侍女话里的菖蒲,又用其谐音表示了“事物道理”。

除利用菖蒲的谐音外,还有用菖蒲“根”的谐音来表现心声、泣声和共眠。

《宇津保物语》中有首和歌,大意是拔取泪川边菖蒲之时,不为人知的泣声显露于人前。因日语中“根”和“音”的发音一样,我们可见作者用菖蒲“根”的谐音来表现泣声,拔出菖蒲而菖蒲根现(来表现泣声显露)。

《和泉式部日记》中有和泉式部给恋人敦道亲王的一段回话(时值五月),歌中“samidare”指五月雨,而“midare”与“乱”发音一样,当是用“五月雨”的谐音表示心乱。句中又提到“ayamenone”意为“菖蒲的根”,而“根(ne)”既和日语中的“音(这里可以理解为心声或泣声)”发音一样,又和日语中的“寝(这里可以理解为共眠)”发音一样,因此可见作者用菖蒲的根来表现爱恋的心声、泣声或希望共眠的心愿。

《后拾遗和歌集》有首和歌,字面意为:不为人知埋在泥里的菖蒲根,到最后是离我远去的帝王之心吧。其中“ayamenoukine(埋在泥里的菖蒲根)”利用了“泥土根(ukine)”和“憂き寝(ukine)”的谐音来表现不被理睬而孤枕独眠之意。

(四)菖蒲根长与长生

《蜻蛉日记》中有段话,讲的是五月到了,家里的女孩吵嚷着想要根部长长的菖蒲。《源氏物语》第25帖萤和玉鬘的赠答歌里能见到用菖蒲根长比喻年龄的用法,《荣花物语》中记载着(公元1051年)后冷泉天皇主办“根合”,即比较菖蒲根的长短并咏诵和歌决胜负的游戏。菖蒲根越长似乎意味着吉祥越长久之意,或许也和具有驱邪力的菖蒲本身的生命力有关吧。

在中国,菖蒲根(指石菖蒲)却是入药的,如梁江淹的《采石上菖蒲诗》中有“冀采石上草。得以驻余颜。”菖蒲为仙药,唐诗中多有咏诵,如王昌龄的《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中有“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时馀采菖蒲。忽见嵩之阳。”李白的《嵩山采菖蒲者》中有“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张籍的《寄菖蒲》中有“石上生菖蒲。一寸十二节。仙人劝我食。令我头青面如雪。”王贞白的《送芮尊师》中有“石上菖蒲节节灵。先生服食得长生。”

(五)菖蒲与恋爱中的自己

《源氏物语》第25帖中有一段描写是关于源氏夜泊花散里处的。二人有一对歌,花散里先咏,源氏作答。

[11]209花散里咏诵的和歌大意是:连小马驹也不食的水际菖蒲,今日您就关心一下吧。源氏对为:像鸊鷉一样,总是形影不离的小马驹又怎会和菖蒲分开呢。和歌中,花散里把恋爱中的自己比作了菖蒲。

《诗经》之《泽陂》中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蕑。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按郑玄的说法,“蒲”喻男之性、“荷”喻女之容体、“蕑”喻女之言信、“菡萏”喻女之颜色,那么诗中的“有蒲与荷、有蒲与蕑、有蒲菡萏”当是作者以两种具有香气的水生植物相依相伴来起兴了。歌中的“蒲”指的或许就是恋爱中的自己。

韩愈《青青水中蒲三首》写道,“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第二首中的“蒲”当是指无法与你相依相随,离不开家的我。第三首用(叶短)不能伸出水面来类比妇人出不了屋堂之意。都是借“蒲”来表现不愿与爱人分离、无法割舍爱恋的我吧。

(六)“泥地”里的菖蒲

在《狭衣物语》中,五月四日的傍晚,狭衣中将从宫中退出,在路上看到贩卖菖蒲的百姓的腿脚沾满了泥水,而后咏诵了一首歌,大意是,菖蒲在水中沉浮,净看到水流冲刷的菖蒲根,可谁都不知深埋菖蒲根的泥地是多么的让人受罪呀。在日语中“泥地”的发音“koiji”又可以表示“恋路”即“爱恋之路”,狭衣中将用此歌表现了爱恋的苦恼。

《堤中纳言物语》的“越不过相逢坡的权中纳言”段中写道,端午节过后堤中纳言合着“菖蒲袭”的色调叠好了信纸给爱恋的人儿写了一首和歌,字面大意是,昨日拔取菖蒲时深感寂寞,我走入深深泥地中。因为“泥地”可以表示爱恋之路”,那么“我走入深深的泥地里”就可理解为我深陷于对你的爱恋之中。作者利用在泥地中拔取菖蒲这一情景,表达出我深深地恋着你。中国虽未见同样用法,但南北朝无名氏作《拔蒲》“青蒲衔紫茸。长叶复从风。与君同舟去。拔蒲五湖中。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说的是一双恋人,同舟拔蒲五湖中,可是拔蒲一天竟不足一把,把恋人间不觉时光流逝,卿卿我我的甜蜜恋情表现个十足。唐张祜也有首《拔蒲歌》“拔蒲来,领郎镜湖边。郎心在何处,莫趁新莲去。拔得无心蒲,问郎看好无。”我们一起来拔蒲,郎心不要追逐新恋人(新莲)哟,让你看看这无心(你的心不在我这里)的菖蒲,问问你,它可有用处?“拔蒲”似乎成了表现爱恋的一个文学手段。

另外,《后拾遗和歌集》有首和歌,作者把埋在泥中的菖蒲根比作不为人知或不被理睬的“我”。

结语

恕笔者学力不足,通过上述粗浅的比较研究,发现中日都能见到菖蒲与季节的关联。在日平安时代菖蒲似乎是夏季的代表性植物之一,而在中国唐代及以前的诗歌中多与春季有关,也有些许与夏秋相关。

在日有把菖蒲比作爱慕的女子的,中国更多用菖蒲花指爱慕着却难以相见的人。或比作爱慕的女子之美丽姿态。

在日还有把菖蒲比作恋爱中的自己,中国的《诗经·泽陂》及韩愈《青青水中蒲》中亦可见类似意象。日有利用“泥地”的谐音,用泥地中拔取菖蒲表现我深深地爱恋着你。在中国虽然未见同样用法,但“拔蒲”也是表现爱恋的一个文学手段。

另外在日有利用菖蒲训读的谐音来意指事物道理,用菖蒲根的谐音来表现心声、泣声和共眠等意象,用菖蒲根长比喻年龄,把埋在泥中的菖蒲根比作不为人知或不被理睬的“我”,在中国唐代及以前的诗文中未见类似用法。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中日文学中的菖蒲意象存在不少关联,从中或可窥见中国文化传播之一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