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第一位装饰艺术大师张光宇装饰设计理念探析*——中国近现代设计教育先行者研究系列

时间:2024-05-04

高鑫滢 吴 卫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6)

一、背景

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的军事优势,武力干涉中国内政,强烈冲击了清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个层面,这也使外来的新学思想与中国的陈旧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迫使清政府在不断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积极尝试针对自身的改革。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现行的学校教育体制为蓝本,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完整的近代学校体系,这一措施也拉开了我国近代教育的序幕,对此后上海美专以及上海各类私立以及公立的高等学校教育具有政策支撑作用。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在意识到列强兴起背后中国近代教育落后的现状后,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了“美育救国”的口号,希望以艺术地生活来改良社会。民国时期的旧上海,敞开国门拥抱西方的工业文明,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充斥着当时的上流社会,广告、画报、报纸和现代印刷出版物等新兴的传媒手段也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此时的上海在中国现代设计史上的意义,犹如佛罗伦萨之于文艺复兴的意义一般。上海作为当时中国领先的社会及艺术交流圈,在中外文化交流这一进程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设计家,以及许多富有创造性的设计作品。

这其中,张光宇作为其中优秀设计师之一,他向西方现代设计学习借鉴之时,还结合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创造出了许多具有现代性、装饰性的设计作品,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上海当时的设计思潮,其独特的装饰设计风格与现代设计理念也推动了日后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不仅如此,张光宇亦是20世纪旧上海著名的平面设计师,在舞美设计、插画、漫画、字体设计、封面设计、家具设计与美术实践中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他自己所说:“艺术需要新,不是拿洋办法来代替新;需要耐看,不是用旧笔墨来代替耐看”。张光宇所创作的作品向大众展示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受世界现代设计潮流影响下产生的装饰设计风格和样貌。

二、张光宇个人简介

张光宇(1900~1965),出生于江苏无锡。在张光宇14岁时,他去往上海第二师范附属小学学习,17岁毕业后师从张聿光先生(上海美专校长,时任“新舞台”置景主任)学习绘画,并追随张先生在上海“新舞台”学习绘制舞台布景设计。“新舞台”是张光宇在上海最初的美术学习平台。18岁时,张光宇开始以“光宇”为笔名发表漫画作品,并在《世界画报》1918年第2期上发表了钢笔画《汾河湾》。1921年(21岁),他被聘为南阳兄弟烟草公司广告部绘图员。1925年(25岁),他创作出《望求老丈把冤伸》,引起了一定的反响。1931年(31岁),徐志摩创办《诗刊》,并邀请张光宇为该刊设计封面字体。1932年(32岁),张光宇撰写出版了《近代工艺美术》,这一著作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中外现代设计。1934年(34岁),张光宇与三弟张正宇一起组建时代图书公司和印刷厂,创办《时代漫画》杂志并为其进行了封面设计。

除此之外,张光宇还担任了《独立漫画》和《上海漫画》的主编,并在《上海漫画》《时代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其代表作有连环画《林冲》及《民间情歌》插图。1935年(35岁),他在整理自己创作的一系列讽刺漫画作品后出版了《光宇讽刺画集》。1945年(45岁),他与叶浅予等人在重庆举办8人漫画联展和《西游漫记》漫画展。1947年《西游漫记》在香港展出,1948年(48岁)任香港“人间画会”第二任会长,期间创作发表了《水浒人物志》插图绣像。1949年(49岁)张光宇在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任教授,并于1950年参与了国徽方案的设计。1956年(56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他又到该校任教,并为《装饰》杂志进行封面字体设计。1959年为动画片《大闹天宫》进行人物造型和舞台美术的设计。1965年因病逝世,享年65岁。

三、张光宇装饰设计理念探索

从张光宇的众多设计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独特的装饰艺术设计风格与中国近代工艺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作品中富有装饰性的线条或多或少地受传统工艺美术的影响,呈现出现代主义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装饰之美的巧妙融合。在上海“新舞台”的学习经历也一定程度上对张光宇之后的设计风格产生了影响,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张光宇逐渐将接触过的传统装饰性元素应用在设计中,同时加入了更加时兴的现代潮流元素。通过对其设计作品的探析,可以将张光宇装饰设计理念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取现代设计之精、凸显民族之风格”“推工艺美术之需、普及大众之审美”和“融传统装饰之美、借鉴中外之设计”。

1.取现代设计之精,凸显民族之风格

张光宇一生中大量的设计作品与传统装饰文化都有着较深的羁绊,从他18岁时发表的钢笔画《汾河湾》到59岁时参与制作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张光宇一直在探索一种能够使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主义设计结合,并被广为流传的独特形式。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张光宇还着力于传授民族图案设计之美。1935年(35岁),张光宇在上海开设了实用美术图案画函授班,通过函授班使更多的民众开始了解图案教育,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

不仅如此,他还在设计作品中着力凸显民族风格。张光宇在自己的文章《装饰诸问题》中称:“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是告诉我们新艺术创作的途径,也告诉我们在表现的形式中,必须是要包括有民族风格的。”文中也提到了设计作品具有民族风格的重要性,因此张光宇也一直都在追求现代设计与民族风格的结合。在其创作的《西游漫记》(1945年)中,不同人物的造型都很好地与京剧脸谱造型进行了融合与再创造,为此后《大闹天宫》(1959年)的动画片作品提供了大量的灵感。张光宇的设计是“现代”的,而从以戏曲为代表的民族艺术中汲取的意象图案造型,又让他的作品不离“传统”,因此形成一种浓郁而新鲜的“中国味道”,让《大闹天宫》的美术设计成为“民族化”的经典范例。《大闹天宫》的播出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当时青少年群体对于动画片的认知,少年儿童群体在观看后不可避免地受动画中对于色彩、线条、构图的审美影响,从而拓宽了他们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视野。

在张光宇1934年(34岁)创作的插画作品《民间情歌》中亦可看出张光宇对于民族风格的宣扬。出于自身对民间艺术的喜爱,他积极收集民间歌谣进行绘画创作,并利用大胆、浪漫的绘画表现手法表达画中人物真挚的情绪。对于民间艺术的看法,他在《张光宇绘民间情歌》里的自序曾言,“我从这里面看出艺术的至性在真,装饰的无可再装饰便是拙”。张光宇对于民间艺术的重视与再创作,不仅为其日后图案教育中民俗特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也为后世民族风格的研究拓宽了更多的可能性。

2.推工艺美术之需,普及大众之审美

在承接商业设计的同时,张光宇逐渐将工艺美术作为自己进行设计工作的重点之一,广泛地进行各种与工商业结合的设计业务,如海报设计、插图设计、家具设计等等,几乎当时所有的设计形式他都有所涉猎。1929年(29岁)10月他在《上海漫画》第77期发表的《工艺美术之研究·研究者的意志》文章中,张光宇一再呼吁:“希望大家多多地倡导、多多地用力;最后我们可以得到工艺美术的真正创造性,甚至连欧美的发达也超过了”。可以看出文中张光宇先生对于我国工艺美术领域发展的期望,以及对具有创新性的实用美术设计作品的渴求。

张光宇在上海开设了实用美术图案画函授班之后,还在《时代电影》1935年第8期中投放了相应的招生广告。其广告鲜明地展示出他对于工艺美术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推崇,此处摘录了一部分广告内容作为理解他开班授课的原因:“衣食住行乃日常之要素,当施以美的教养,使人人能享受美的快乐!无论行政办学、兴工营商,需要图案式的规划,美的方法来整理之!家庭之间,需要美的设备,使园林布置、室内装潢都有充分的常识!”。

张光宇开班授课的针对人群范围十分广泛,男女老少皆可报名,并无学历以及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实际上是他对于社会美术教育普及化的一种推动举措。广告中传达的信息不仅仅是人人都可接受实用美术教育,更多的是推动美术教育普适化。在学习包豪斯(当时他在《近代工艺美术》一书中翻译成“伯绥司”)的设计理念的同时,张光宇期待在当时的中国能够发展工艺美术教育,且逐渐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张光宇这一举措无疑推动了此后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影响十分积极且深远。

3.融传统装饰之美,借鉴中外之设计

张光宇在《上海漫画》“工艺美术之研究”的专栏中曾刊登上文提到的文章《研究者的意志》,文中提出,研究工艺美术首先要认识时代以及时代背景与设计理念的紧密关联性,认为研究人的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装饰艺术便是“工艺美术”。这也是他在文章中表达的主要观点,即让传统工艺美术解除一些固有的限制,成为人人都认识并且可以理解的装饰艺术。张光宇对于传统装饰元素也有深刻的见解,例如张光宇为《装饰》杂志所设计的封面字体“装饰”以及在此之前他为《万象》杂志封面设计的字体。这两种字体的设计可以窥见他对于装饰艺术的理念,以及他个人风格逐渐形成的过程。

“装饰”与“万象”都是由黑体字改变而来的,“万象”二字加入了中国传统的回纹,同时又配入金铜色显出字体的厚重古朴之感,整体字体显得敦厚稳重,是具有历史的美感和装饰元素的完美结合。而“装饰”二字在此基础之上加以改进,在不同笔画中都进行了变化,但又不影响整体,具有较高辨识度的同时,又保留了中国文字的传统装饰性,二者很好地体现了张光宇对于传统装饰元素的理解与运用,以及对东方精神意蕴的表达和形式美的追求。

从张光宇为1958年《装饰》第1期封面设计的旗帜图标“衣、食、住、行”中可以看出,此时他对于装饰元素的巧妙运用。《装饰》杂志第1期由张仃与张光宇合作设计,龙舟由张仃绘画,旗帜中四个简洁的图标由张光宇绘制,图标的含义“衣、食、住、行”,让人一眼便知。在设计的过程中,张光宇有意地摒弃了过于繁杂的装饰形式,同时参考西方构成主义设计简洁的功能特征,设计出简练概括的图标,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结语

张光宇作为我国现代装饰艺术的先锋,有着独到的装饰设计理念。在学习外来现代设计思想的同时,他推崇“中体西用”,利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装饰之美,开创性地将两者结合,创造出了真正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特色设计。除此之外,张光宇开设实用美术图案画函授班的举措在普及大众审美的同时,也填补了社会上当时工艺美术教育领域的空白,也让人们对于工艺美术教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不仅如此,他对于中外设计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利用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着力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传统装饰之美,为中国民族设计国际化开辟了前行的道路。可以说,张光宇是20世纪中国十分具有前瞻性的设计大家,其设计作品中对于民族风格的追求,装饰意蕴的表达,现代风格的展现,很好地为现代工艺美术教育领域发展提供了路径,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图案教育领域的内容,其民族化的设计风格与设计实践对当下中国设计教育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张光宇的一生为中国装饰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上海这个富有设计魅力的大都会中成长与壮大,其设计之路不可避免地接受着中西双方文化与设计的交流与碰撞。如同别人对与张光宇的评价——“一艘沉没的宝藏之船”,他不愧为中国第一位装饰艺术大师,张光宇的设计理念值得后人进行更多更深刻的探讨与研究。

①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因制定颁布于旧历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

②张聿光(1885~1968),现代画家、艺术教育家。1904年与京剧革新家夏月润合作,在“新舞台”首先设计使用布景,改变了京剧的传统舞台面貌,为我国早期的舞台美术家。

③上海新舞台,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新式设备的剧场,也是从事戏曲改良的演出团体。1908年 7月,京剧演员夏月樵、夏月润、夏月姗与上海信成银行沈缦云等集资创建于上海南市十六铺,主要编演京剧,偶尔也有新式戏剧的演出。

④叶浅予(1907~1995),浙江桐庐人,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美院教授。

⑤人间画会,1946年为团结海内外美术家进行革命工作和群众美术活动,配合国内解放全中国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张光宇等人组织“人间画会”。画会名取自高尔基的小说《在人间》,主要用于组织画展及各种艺术活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