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小凡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
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是融媒时代下应运而生的主流文化号角,主持人则是经典传统文化传播的“吹号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中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中的一分子。所以要在做好自己播音与主持艺术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此背景下,身为融媒体下新一代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应该牢牢谨记***总书记的深刻思想嘱托,努力展现“中国风、古典美、世界范”的主持人新形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典籍经典故事。
近年来,随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井喷式”发展,经典传统文化元素迅速活跃在各大文化类节目中,成为文化类节目的主要元素。而央视脱颖而出,成为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主要阵地。在此背景下,《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一大批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顺势而生。
经典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以经典传统文化的文本叙事为根基。例如《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为文本,文本内容大部分来源于中小学课本,类别广泛,涵盖咏物、咏史、咏怀、田园、边塞、豪放、婉约等方面,几乎每一首诗词都有它的专属“境界”,营造出节目特有的传统文化氛围,让观众由客观之理性对诗词有所了解,由主观之联想对诗词有所感受。“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经典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以戏剧表演的形式对文本进行视觉转化,让观众跨越时空的隔阂,身临其境感受经典故事的文化意蕴。在最近热播的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中,从影视艺术的独特审美视角出发,利用巧妙的戏剧化冲突和灯光舞台表演的方式让经典古籍中的刻板文字“活”起来,让古籍文本化作现实情境,给观众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古典氛围气息,在演员和主持人的共同演绎下,与观众产生共情,从而实现对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传播。
最后,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利用融媒技术,进行创新传播。例如《典籍里的中国》不仅在电视节目央视平台上播出,还在新浪微博、哔哩哔哩网站、抖音等各大网络平台上发布相关内容,实现了多介质多渠道同时传播的效果。不仅满足了观众对经典传统文化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还为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拓宽宣传渠道,提高节目的曝光度和影响力,全方位走近人民生活、深入人心。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在价值引导方面持续发力,筑起“全民学习经典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景观。
主持人既是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的结构元素,也是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人格化体现,更是经典传统文化的讲述者、传播者。在***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的时代语境下,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要想持续充分发挥传播中华经典传统文化的巨大作用,必须要重视主持人形象的探赜。弘扬中华民族经典传统文化,是融媒时代的标杆,为融媒时代下的主持人形象树立了培根铸魂、明德修身、守正创新的新要求。
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麦克卢汉曾经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融媒时代下,主持人和媒介密不可分,所以媒介素养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尤为重要。主持人在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中起到引导观众学习经典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信息文化载体的功能。当媒介素养外化于主持技巧时,主持人如何传递节目信息、表达节目内容,与主持人的媒介素养息息相关。把“中国风”特色注入媒介素养是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培根铸魂的新标准。
身为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要做到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具有“中国风”特色的话语分寸感。“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一直刻着温柔谦逊的美好品质。在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中,主持人要体现这种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就必须要把握温柔谦逊的话语分寸感。“中国风”的话语分寸感是要求主持人通过温和的语言表达,与观众建立一个舒适自然的交流空间。
第二,要维护“中国风”媒体人形象。融媒时代下,电视综艺节目存在“泛娱乐化”现象,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作者波兹曼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点,是值得融媒时代下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深入思考的。其实人们经常会提到娱乐玩耍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方面会产生非常大的危害,但是其实这种危害并不是简单的存在于娱乐这件事情的本身。人们应该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从自己的内心寻找问题,短暂且快乐的娱乐之后给人们带来身心上的“后遗症”。当人们在面对社会中发生的各种事务时,可能会因为烦躁不安慢慢失去对其认真思考的能力,从而逐渐失去正确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并且在丧失这些能力的同时大脑是不清楚的,人们是不自知的。正如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经常刷短视频会忘记时间,最终变成一个傻子。”所以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要摒弃“泛娱乐化”所导致的不良风气,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坚守娱乐底线,树立积极向上的“中国风”媒体人形象。
第三,提升具有“中国风”特色的媒介业务能力。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不仅要以“采、编、播”技术能力为基础,还要走近中国基层,了解基层人民需求,利用先进的中国化媒介技术,不断创新经典传统文化的新型高端传播方式,真正做到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感受到中国经典传统文化的精髓,努力把中国经典传统文化深耕到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里。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既要站在舞台的聚光灯下发声,也要把自己的双脚扎进泥土里,为基层发声、为百姓发声,为中国的大好河山发声。
古人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个具有“古典美”人文素养的主持人可以滋润观众的心灵,陶冶观众的情操。人们常说主持人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而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同时也是中华经典传统文化的“喉舌”。主持人在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中既是经典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表达者,也是经典传统文化审美意趣的呈现者。在融媒时代下,主持人正在努力打造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底蕴、优雅文艺气质、和独特文学品味的新形象。用“古典美”来衬托人文素养是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明德修身的软实力。
打造“古典美”人文素养软实力,要求主持人要具备三个方面素质。
第一,丰富的文化底蕴,培养“文化型”主持人核心竞争力。节目主持人是新型的文化传播者,主持人语言应是职业的文化语言。例如,主持人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诵读诗词时的“朗朗上口、口吐莲花”。后来在一个采访中她说道:“主持人也没有超强的记忆力,节目中信手拈来的诗词是日积月累地诵读才能够记住。世界上没有捷径可走,要做好主持人,就是准备准备再准备。”笔者认为,展现有文化底蕴口语表达张力的背后,一定有不断学习中华经典诗词的顽强毅力。李白教人学会洒脱,杜甫让人读懂深沉,人生滋味各异,即有“一处相思,两处闲愁。”又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只有在不断探寻诗词底蕴的过程中,才能看到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模样,看枫林漂泊,看月色渡江,看那个时候的人文情怀。主持人在隽永的语言表达中让观众感受到意象的奇妙、意境的优美,只有本身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人文情怀,给予观众心灵慰藉。
第二,要在仪态上展现中国特色的“古典美”气质。关于仪容,叔本华曾说:“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仪容是一个主持人的“门面”,保持干净的外表,展示得体的精神面貌,才会给观众留下良好的印象。关于姿态,例如,在《中国诗词大会》的开场环节中,伴随着开场音乐,董卿迈着自信的脚步走到舞台中央,身姿挺拔,落落大方地说出开场词。此时,她将肘部微微张开,双手交叉置于体前,显得身形舒展、姿态优雅。主持人不仅要展现经典传统文化的自信与高洁,也要展现出中国特色“古典美”的气质。正所谓:“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温婉知性的“古典美”形象打造了中国主持人独特的品牌特色。
第三,要有鲜明的个性化文学品味。例如,主持人撒贝宁在《典籍里的中国》中,既是典籍故事的观看者,又是穿越古今的扮演者,还是经典文化的导引者,体现了主持人个性化的文学品味。撒贝宁在节目中向古代人介绍典籍的流传及后世的成就时,也带有鲜明的个性化解读,增强了观众对节目的代入感。作为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要谨记明德修身,努力打造“古典美”人文素养软实力。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飞速兴起,媒介生态环境在不断发生变革,融媒时代不期而至。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在培养“中国风”媒介素养和“古典美”人文素养的同时,也要掌握“世界范”传播策略,做电视节目的“把关人”,把中华经典传统文化传播到国际舞台上。经典故事和传统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载体。它据以“培养”理论,凝聚着中国大众对经典传统文化的共同意识和共同情感,让大众在观看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时耳濡目染,从而建立一个带有中国特色的正确价值观,在润物无声中地传递经典传统文化的感召力。
第一,主持人作为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传播的“把关人”,要研究好“大众化”的传播策略。例如《典籍里的中国》和《中国诗词大会》所选的经典故事和经典诗词涉及范围很广,贴近观众生活,非常契合大众化的知识诉求和情感需求。主持人对于典籍和诗词内容的选择,大多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所以没有时空上的疏远感和隔膜感。因此,主持人不仅要抓住喜爱经典传统文化的特殊群体,也要将为了盲目跟风、打发时间、无聊消遣的大众群体也转化为节目的忠实观众。另一方面,主持人在大众传播中制造出一个带有浓厚经典传统文化氛围的“拟态环境”,用经典传统文化来规范观众的认知和行为,从而对中国的社会现实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主持人要掌握好“共鸣式”的传播方法。美国市场营销学教授乔纳•伯杰的STEPPS原则指出,情绪可以激起情感共鸣,情绪共享具有社会传播性。例如,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中与选手交流时,平淡且不失生动的语言表达,增加了观众的友好度,拉近了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身患癌症的白茹云、外卖小哥雷海为等普通人与诗词联动的平凡故事,让情感共鸣的星星之火,形成诗词传播的燎原之势。所以,主持的情感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与观众产生深深共鸣的。
第三,主持人要利用好“创新性”的传播技术。融媒时代下,创新传播途径,打破刻板陈旧的主持形式,才是当下最值得主持人关注的。例如《典籍里的中国》中的传播技术创新,主持人将古代文学典籍和现代科技成果进行融合创新,利用现代科技和戏剧影视将经典故事“活”起来,让观众更直观、更容易、更深刻地了解中华经典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体现了融媒时代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全新风貌。主持人应该深入思考融媒时代观众的精神文化追求,不断思索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性传播技术。目前,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在国内大受欢迎,但在国际传播大环境中还没有引发热烈反响。所以,主持人要守正创新,不断提高中华经典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向心力、美誉度,争当“世界范”传播策略把关人。
***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融媒时代下,要建设好经典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形象,应该树立“中国风”媒介素养新标准、打造“古典美”人文素养软实力、争当“世界范”传播策略把关人,把“培根铸魂、明德修身、守正创新”真正落实到主持事业当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典籍经典故事,发出铿锵有力时代强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