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建昌
(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福建泉州 362400)
福建省的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已历经十七个春秋,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效,达到预期既定的目标,但随着现代教育环境的转变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教材设计有待提升。
福建省采用的是湘版教材,其涵盖了美术欣赏、绘画与雕塑、设计与工艺、书法与篆刻、摄影摄像和电脑美术等九大模块,分类齐全,内容丰富。诚然,教材内容的丰富性使不同层次、不同环境的学校教学工作空间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改进了教学效果。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变对教材编制的新要求,而这恰恰是当前教材的不足之处。本文将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其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并尝试给出建议。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可分为“艺术美术”与“实用美术”。二者本应当作为美术教育的基础而进行统一的、集中地学习,但是在现高中美术教育课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虚无主义、忽视美术的现象,将美术课程归于无用、休闲,甚至是可以取代的一门学科,这不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强调学校要求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提高美术基本素养。
那么,美术基本素养指的是什么呢?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关于要培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基本素养。从中国文化角度而言,美术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具有深远意义;从高中学习角度而言,美术对于学生提高文化认同,增加学生文化之间融会贯通具有一定作用;从学生个人而言,能够建立学生美术知识基础,增强中国艺术认同感,具备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学习美术,从美术获得自身价值尤为重要。
2021年,高中美术教育有了新的改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美术教育在中央及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活力。如今,在美术教育的推进中,高中美术的人力资源得到了有效提高,美术教师的素质也在逐渐向好,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也发生了改变,促使美术学科得到进一步重视。但是,在美术学科在获得重视的同时,也出现一系列突出性问题。
回顾高中美术教材可以发现,高中美术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广泛地吸纳了当下美术热点,实时性体现在了教材内。因此,如何在学生的理解的范围内,突破书本上的桎梏,让学生打破艺术门类的边界,更深刻地了解美术、了解艺术成了问题所在。
如上文所述,湘版教材层次丰富、内容齐全,这固然会有助于全方位提升学生美术素养,但对教学条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便与当前中教学环境产生结构性矛盾。
一是美术课程量少,难以满足授课需求。美术课作为高中教学的辅助学科,其课程量相当有限(一般情况下一周仅一节课,40分钟),因而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熟悉并掌握一到两个模块存在一定难度。如果要以教学进度考量,则会存在为“教学”而教学,难以确保学生能够消化吸收课程内容,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其他学科又常与美术学科进行割裂,导致了美术课程的单一,无法使美术教育贴近学生的日常课程和日常生活当中,教材的选择性不足使得教师不能拓展,学生无法在课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作业更是敷衍了事、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导致了学生普遍认为美术课程的内容仅仅是一门绘画科目,学生无法对除了“绘画”以外的艺术内容进行融合,缺乏对“大美术”“大艺术”丰富性、多元化的认知,阻碍了学生对鉴赏能力的养成,造成了美术教育基础发展的迟延。美术教育观念的滞后、课程内容的片面化、学科体系的封闭导致了人才培养数量的匮乏,使得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无法被甄别。
二是部分模块师资力量薄弱,不具备教学条件。教师是美术教育的引领人。尽管我国逐步健全对美术的基本认识,但是高中美术仍对美术师资难进行资源平衡,许多美术教师没有基本的美术理论研究,缺乏对美术教育实际的基础,因此,提高高中美术教育水平的前提是先要提高美术教师的水平。目前,我国的高中美术教师对于美术基础的认知是非常薄弱的,并且,教学的方向也十分单一化,尤其是教学内容过于表面,脱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偏于简易手绘的教学占课程的大部分,许多例如“平面设计”“工艺创造”的有趣课程在高中美术中的实践寥寥无几。我们可以发现,在艺术领域中,书法与篆刻、摄影摄像等专业教师培养力度较小,教学不全面,内容不丰富——因而使得教材推广,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对欠缺地区的推广存在较大难度。综上所述,这也就意味着美术教育者对于美术教学课程需要更具素质、更加全面的认识和实践,因此,学校选择在美术技能全面发展、适应时代变革的教师将变得更为至关重要。
三是硬件设施要求较高,难以落地。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居民收入大幅度水平提高,但收入的不平衡分布会导致部门家庭难以购买如专业相机、专业电脑等美术学习设备;同时,作为教育序列中的一个层级,高中学校本身也无法购置一定量的设备,从而导致学生难以落实实践操作课程,而这与注重美术技术学习的课程要求存在矛盾。
回归教育的出发点,开设美术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基础美术知识有一个掌握,能够具备最基本的鉴赏能力,而不是一味追求表面的分数和合格的成绩。为此,应化繁为简,根据现实需要,适当加强美术欣赏课、绘画和设计与工艺的课程,进一步优化美术教学设计。其中,对教材的修订显得尤为重要。
回顾中西方相关学习理论,不难发现人的学习力、理解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转变。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力和理解力快速发展的阶段,但这并不能掩盖其生活经验欠缺、理论功底较薄弱的事实。因而,因材施教显得至关重要。基于事实维度的考量,发现当前教材设计并未能充分考虑学生阶段的学习特点,不能做到循序渐进。
以美术鉴赏模块的主要内容为分析。第一单元主要想让学生通过眼睛去观察身边的艺术作品,注重身体体验和经验,从而建立直观概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然而,教材编写却力求涵盖现实多种艺术类产品(文字、陶器、青铜器、漆器、年画印染、建筑和手工制品),从而通过简单介绍来试图建构生活与美术的连接通道。从学习理论来看,若想个体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某种共性的理论或抽象层次的概念,需要大量现实生活经验的累积和刺激,这显然是一小段文字难以完成的目标。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在直观感受尚未建构成功时却用专业的艺术语言去引导学生进行具象、意象和抽象美术,进而要求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感悟式、形式、社会式和比较式鉴赏。因此,对于没有学过任何绘画技巧、美术史和艺术概论的学生来说无疑是“痴人说梦”。其次,第二、三单元存在本质相同,形式相异的问题,即过分追求影响美术的各个层面的因素分析,缺乏对美术历史发展过程的基础了解。
梳理教材脉络,精准对接学生学习能力,因材施教才是合理的教育方式。因此,应当加强美术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联和结合,例如以历史发展为脉络,通过解析特定阶段的宗教、哲学、文化、历史和地理背景,深入了解艺术的种类,艺术流派、艺术创作的背景、过程及对后世的影响。在鉴赏艺术的同时,也能将高中所学政治、历史、地理和语文等知识与美术学科相串联,增进学生对于各类学科的理解和想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视野,启发创造力。当学生学习美术的目的不再是一味追求及格,而是具备了一定的美术素养,通过自己的实践能力创造出自我价值,再从中获得了潜在美术能力和创造创新精神,这才是高中美术课程的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真切地希望,学生在学习和参与美术的课程中,能够获得幸福的审美体验、拥有自信的创作灵感、具有充分的美术素养。
一直以来,由于美术教育并非考试科目,远远不及语数英这类课程来得重要,反而是经常被忽略、取代、甚至放弃。学校领导片面追求“得分”科目,使美术教育无法在学校的教育土壤里落地生根,发芽成长,让美术教育成了一种可有可无、气若游丝的存在,即便是近些年来政府加大了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和扶持,也仍逃不过被轻视的情况。因此,学校的领导与美术教育的茁壮发展息息相关。
一个比较全面领导应更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能力。美术文化是历史文化的体现,而美术教育则是传承美术文化的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促进学生各个学科的渗透与融合。以艺术创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去了解语文课本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以奇幻的想象力去勾勒地理地图中山脉、半岛、海峡、大洋的形状;以投入的热情去描绘历史课本中的《千里江山图》《唐宫仕女图》《清明上河图》……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为今后将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在美术教育的熏陶下,培养审美,提升气质,在艺术渗透下,传承中华文化,提高文化自信,显现艺术人文价值。
一个不合格的领导只会关注语数英、政史地和生化物,即高考范围的学科。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硬件是基础——由于美术教育启动基金较高,成本较大,美术电脑专用教室、绘画和工艺的基本工具和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可现实是大多数中学根本不具备上述的条件,美术教育观念的滞后和硬件缺失,难以达到合格的学习效果,因此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愈发减少,使学生的美术教育发展成为恶性循环。
《意见》明确提出“双减”工作目标:“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在国家“双减”政策下,美术教育在各类课程中间愈发微妙。事实上,“双减”政策指向了“素质教育”,审美力、创新力、欣赏力成了学生未来发展的竞争力,政策明确指出学校应当“增加现代艺术教育资源的投入、增加艺术教学时间”。因此,学校领导更应当大力提倡美术教育,响应“双减”政策,层层抓落实,处处见成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美术能力。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或深或浅、或疏或近的联系。美术也不例外,它不仅仅是一节“放松”的课程,它和数理化、语数英等其他学科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美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必定要与其他学科保持联系,进行综合学习。
首先,高中生在这个阶段对于艺术已有了自己的部分理解,优质的美术教育将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文化扩展及思维发散,在人类文明中,社会历史与文化历史因美术的加入成了记录,因此,学生在学习这类课程中,能使他们的美术知识和历史、地理产生画面,巩固其教学;其次,美术在各个科目的应用也在美术教育的基础上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再次巩固,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进步;最后,美术与其他课程的综合会为学生构筑一个“大艺术”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此氛围中进行压力释放,通过更加具像化、简单化的方式将繁杂的课程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高中教材内容应趋向丰富多变,在开拓学生思路的同时重视个性化教育,开设内容多样的灵活课程,培养学生对美术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逐步提升学生对美术的认知和对美术的创造。
如今,美术这门课程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那么,加强和发展高中美术教育,重中之重需要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有教学水准的高中美术师资队伍。高中美术教师作为这门课程的“引路人”,不仅需要富有责任心,而且要能够对学生灵活施教、培养兴趣、激发潜能,培育优秀的美术创作人才。
为此,学校应该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去招收知识结构丰富、素质较高的教师人才,充沛美术教师的队伍。高质量的教师意味着需要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共同携手努力,逐步提升高中课程的改革方案,提升教师团体素质,为美术教育这个工作岗位奠定厚实的基础。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的美术教育发展离不开学校与学校领导的鼎力支持。除了常规的美术教材之外,学校应该加强对美术参考用书、美术绘画工具以及配套的画纸画笔、投影仪、摄像机等相关美术用具的推广及学习,开发更多丰富的课程,例如摄影课、写生课、电影其课程内容,不断增配与不同个性学生的多样化课程,开发潜力,不要扼杀学生对美术的热情和求知欲。
同时,学校的美术教育理念应当时刻保持更新,不断契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潮流,使书面上的教材与新兴多媒体行业相辅相成,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够更全面的认识世界,了解艺术,加强教学成果,增强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学校应该突破周围环境教学的桎梏,积极带领学生进行校外美术教育。增加、利用美术馆、艺术博物馆、美术展览等艺术资源,为每个学生进行氛围教育,积极组织专题艺术展览和艺术课题活动,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热爱,提高学习美术的修养。
总之,教育改革与新的美术教材的开发势在必行。美术教材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场域,综合考量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采用不同版本教材,灵活运用选取适当模块开展教学,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教学层面发展的需要。而这个过程中离不开相关领导的重视,离不开基础设施条件的完善。在此,也希冀各位领导能够加快落实人才培养政策,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