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传承红色基因的长效机制探析*

时间:2024-05-04

徐宇轩 王玉华

(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青马工程”,全称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始创于2007年,在团中央及相关部委支持下,以培育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并使之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打造优秀的新时代接班人队伍为重要目标。2020年6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的意见》,要求加强“青马工程”的红色教育力度,大力融入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帮助青年群体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总书记曾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成果,是我党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将红色基因融入“青马工程”,可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红色文化指引,帮助青年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强化当代青年的治担当与责任意识,从而鼓起迈进新征程的坚定自信,汲取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一、传承红色基因是青马工程的重要使命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青马工程”的重要使命和内在要求。红色基因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与重要的时代价值,必须在“青马工程”中融入红色基因,才能更好地开展新时代育人工作,完成为党提供后备人才的重大战略性任务。

1.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

基因不仅泛指生物学上的学术概念,亦可指政治属性上的决定因素,即政治个体或组织所具有的能够保持其基本与特性的根本因素。中华民族在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孕育形成的先进思想结晶,是带有红色文化特质的基因密码,是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信仰之基,这种红色因子集中体现在我党的思想路线以及优良作风中,集中表现在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救灾精神、大庆铁人精神及抗疫精神等红色精神谱系中,它是由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优良传统和文化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命脉与阶级信仰,具有强大的时代性、人民性和传承性。

2.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

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勇担新时代的历史责任,要以坚定的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为前提。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新时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严峻,而青年学生又最易陷入“突变、异质、迷途”困境,因此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引领性、引导性、固本性日益凸显。始终不渝的传承红色基因,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正本清源、引领凝聚的作用,帮助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定信念,培育广大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使之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使青年们成长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3.青马工程要勇担红色基因的传承重任

“青马工程”已成为当下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其为党的事业和党的队伍输送了大批新鲜血液,积蓄了后备人才。为了更好地面对时代新特征和工作新局面,必须将红色基因深刻融入“青马工程”育人计划中,使高校青年补足精神之钙,筑牢精神之基,为青年人描绘鲜明的政治底色,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群体中更广泛、更深刻的传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赛,青年作为未来祖国发展的主要力量,应当且必须接受红色基因的浸润,坚定信念,辩明是非,校准方向,成为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引领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是青年担当起民族复兴重任的重要价值遵循,青年人应当把人生价值融入国家事业和民族事业当中,将个人作为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以及党的命运相结合,以人民的幸福生活为己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永远保持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热情,以自身发展引领社会创新发展潮流,为祖国繁荣和民族振兴奋发图强。

二、“青马工程”传承红色基因的困境

1.培养定位不明晰,教育缺乏连贯性和长效性

“青马工程”作为当下我国至关重要的后备人才培育工程、青年强基工程,部分高校未明晰其培养定位,也没有认识到该项工作对于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意义,再加之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对“青马工程”的整体实施和后续发展缺乏长远规划,仅将其视作单一的理论知识传授工程,没有建立起合格的红色基因培养体系。“青马工程”的培养方案规划多停留在宏观层面,使得红色基因对于基层组织中的普通团员辐射力度不够。部分高校的“青马工程”还存在较强功利化倾向,培训多在双休日或假期进行,追求“短平快”的培训节奏,集中在一段固定时间内完成育人任务,期望短期速成人才培养计划,没有长期、反复和系统地对学员进行红色基因的引导与教育,忽视了教育的浸润本质,偏离原有的人才培养初衷,对人才的培养缺乏连续性、长效性与科学性,因此不能真正使学员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培养内容单一,培养形式固化

“青马工程”在传承红色基因过程中忽视社会发展时代化和传承受众年轻化的特点,重视继承优秀传统而轻视对于时代特色的吸纳,存在保护和继承红色基因固守僵化的问题,多采用老旧套路、方式以及方法。红色基因传承活动的单一形式不易激发广大青年的学习兴趣,更难以使青年学生接受和吸纳丰富多元的红色文化内涵。“青马工程”课程内容多偏向基本理论性培养,对于学员的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引导性培训内容较少,不利于学员学思践悟能力的综合发展。人才培养上多采用“大通套”体制,缺乏针对性培育课程,忽视学员的性格特征、知识储备、兴趣需要等个体情况的差异,这也就难以使青年学生个体得到全面发展和真正提高。部分高校“青马工程”的培养形式、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开拓性和创新性,很难做到随时代变化而及时调整培养模式。培训多依赖如学生干部培训班或团支部集中授课等传统培育阵地,培养形式多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授课、讲座传授等,课程实施形式单一,缺乏对信息化、现代化培养方式的充分运用。“青马工程”育人计划对于实践锻炼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如志愿服务、劳动见习等深入社会的实践锻炼,不利于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更不利于青年学生个人目标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3.“青马工程”的管理体系和保障机制不健全

部分高校“青马工程”的规范管理体系以及保障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高校师资力量单一,课程教授大多由校内思政专业老师负责,讲师团队没有走出校园吸纳社会各界的师资力量,因此课堂难以具备吸引力和活力。其次,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场地短缺、排课时间受限、硬件设施保障薄弱等客观因素也严重制约了“青马工程”育人工作的正常开展。再者,部分高校缺乏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和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也导致“青马工程”不能十分全面丰富的传承红色基因。最后,部分高校“青马工程”在推进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能及时解决培训过程中展露的负面问题,使得培养计划难以科学有效推进。因此各高校“青马工程”的规范管理与保障机制不可偏废,必须加强各个培养环节的管理强度和保障力度,切实将“青马工程”落到实处,才能产出良好的培育效果。

4.“青马工程”的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缺乏反思与回顾

当下部分高校“青马工程”所设立的学习考核指标以及评价体系不健全,以单纯的书面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以纯粹的理论成绩为主要考核指标,侧重于定量考核,缺乏对于学员的定性考核和其他多维度评价。高校的“青马工程”普遍没有将红色基因纳入考核指标和考核体系中,致使青年学生对红色基因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力度不足。此外,“青马工程”侧重于对当下的短期培训效果的考量,没有形成对学员的长期跟踪评估机制,普遍缺乏对于学员后续发展信息的收集,缺少对于学员长期的整体学习效果的验收。对于考核结果的妥善处理是“青马工程”的最后一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步骤,但部分高校的“青马工程”在结束考核评价环节后,缺乏对相应结果和数据的整理归纳,如事后分析、存档备案、反思与回顾等,不能及时提出整改方案,因此不利于后续培养工程的持续有效推进。

三、破解“青马工程”红色基因传承困境的长效机制

1.进一步准确定位,保持教育的连贯性和长效性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们一切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要对“青马工程”进行准确的培养定位,明确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重要工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工程,更是青年群体传承与弘扬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青马工程”的培养计划存在短期性、不连贯的问题,使育人效果低于预期。从主观层面来看,要使“青马工程”的育人效果具有连贯性和长效性,首先要增强青年学生对于“青马工程”的归属感和对红色基因传承的认同感,使之真正认识到学习和传承红色基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形成长期学习、不断进取的自主意识。从客观层面来看,高校可以加强“青马工程”与党建工作的内在联动,由党委领导进行长期育人规划,坚持党团联动,落实对学员的后期跟踪培养,将“青马工程”与大学生推优入党工作前后衔接,使“青马工程”培养对象的选拔标准与考核标准纳入党组织的视野当中,实现人才的互接互通。最后,要将“青马工程”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将培训内容渗透到青年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引导青年学生用所学的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消除对“青马工程”的短期性、阶段性认识,将其视为一项长期的、贯穿始终的、具有浸濡作用的育人教化工程推进。

2.将红色精神文化资源融入第二课堂,丰富培养内容与培养形式

“青马工程”除必须在第一课堂即传统课堂中融入红色基因、开展红色教育外,理应将红色精神文化资源整合并应用到第二课堂中,创新教育模式与教育实践,建立更广阔的教育矩阵,更好地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青马工程”要积极将红色基因融入相关文体活动中。此类文体活动的举办应当始终坚持红色价值导向,衍生更多丰富多元的活动形式以强加红色基因的渗透力度,如开展红歌大赛、红色故事分享会、主旋律短剧会演以及党史竞答等趣味性与引导性并存的文体活动,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红色历史文化的兴趣,形成传承红色基因的意识与动力。其次,依托新兴媒体手段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红色资源的数字化也至关重要。随着计算机科技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新兴媒体应运而生,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实时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新兴媒体开展相应的学习、交流和总结,如可打造“云传承”等网络平台共享红色学习资源,以动画、动漫、短剧等青年喜闻乐见的音频视频方式传播红色基因和红色精神,让高校大学生实时分享学习资源、研讨学习热点、展示交流学习经验与结果等,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的理解,寓学于乐,强化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此外,要将红色基因嵌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对外交流活动中。高校不应忽视对于青年学生的实践教育,让青年学生通过参观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参与红色研学活动等方式,领悟红色基因的传承性和生命力,丰富自身的红色历史文化涵养。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实践,如社会调研、支教、三下乡、扶贫等实践活动,切身感受红色文化阵地,也可将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的课题研讨、专业实习、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中,使青年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3.强化“青马工程”的管理体系与保障机制建设

加强对“青马工程”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考核标准的规范与管理,严守红色基因的传承质量,坚持主流价值倾向,将实事求是原则与创新发展理念相结合,把多元创新化形式与丰富正统化内容有机结合,使红色基因传承向标准化、体系化方向迈进。高校团委应当完善对“青马工程”的监督管理机制,从源头上遏制育人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负面问题,破除阻碍因素,引导“青马工程”走上风清气正的良好发展道路。支持“青马工程”正常开展和有效推进,还必须完善其后方保障体系,高校党委、教务部门应当对“青马工程”的正常推进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规范管理其人才选拔机制、培养机制以及考核机制。财务部门要积极提供财力保障,为“青马工程”传承红色基因活动设立专门款项,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推进“青马工程”长期高效的传承红色基因。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是“青马工程”保障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高校需聚焦师资团队建设,特聘校内外相关学者、红色故事亲历者、党政部门负责人等各界相关优秀人士担任红色讲师,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构建稳定的师资库,为培养青年人的政治认同提供充分条件。

4.建立完善“青马工程”考核指标与评价体系,将红色因子融入其中,进行回顾反思与总结优化

“青马工程”必须建立并完善以红色基因为主导的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更加全面多元的评估“青马工程”的育人质量。由于育人工程涉及多维度内容和多方面因素,对培训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考核形式方面,要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联系,将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推行面试、结果汇报、情景模拟、实践调研、提交论文等多元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最终考核模式。在考核指标方面,需设置科学合理的指标,不能以单一的最终理论成绩为衡量标准,必须结合学员平时实际表现,将学员学习与传承红色基因的具体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确保考核指标科学、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在考核方法上,应当坚持长期考核与短期考核、定量与定性考核、横向评估与纵向评估、他人评估与自我评估、静态与动态考核、综合评估与重点评价的相互结合,对成绩合格、表现优异的学员给予相应荣誉奖励。建立起回顾与反思体系,每阶段培训工作完成后都要对培训结果进行细致分析,建立起学员信息库,总结经验并且存档备案,及时整改育人计划与培训方案,以期后续培训更加有序、高效推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