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钱思舒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
当下,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社会审美也更趋于多元化,这种趋向同样体现在艺术表演领域。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新媒体和新型传播渠道不断出现,观众的艺术视野随之越来越广阔,审美标准也越来越苛刻。随着舞台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舞台更趋于绚丽丰富,对声乐作品的舞台表现形式和演员的舞台综合表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声乐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的多元化,对声乐表演人才的演唱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歌唱演员在具备更多演唱能力的同时,还要提升自身形体、表演方面的能力,不仅要善歌,还要能舞、会演,具备更全面的舞台表现力和更高的艺术综合素养,具有一定的舞台现场应变能力,能快速融入演唱情境,适应新型的艺术舞台,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声乐是一种通过歌唱演员的演唱,来创造美、表现美和感受美的艺术创造过程。因而,声乐不单单只是一个停留在声音技术技巧层面的艺术门类,更需要通过其他艺术门类与它进行多位面融合,将演唱技术转化为一种可传递的艺术情感、一种可直观的艺术感受。艺术教育强调的是艺术性、应用性、创造性和技能性,如何有效提升艺术表演人才舞台实践能力,是声乐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声乐专业人才舞台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
实际,在声乐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诸多现实问题,制约了声乐专业人才舞台应用能力的形成。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仍沿用本科制院校的声乐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以声乐、视唱、乐理、器乐、和声、合唱、音乐欣赏等课程为主,不仅教材多而杂,且课程缺乏优化,课程与课程之间大多各自为战,课堂与课堂之间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能有效融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实际能力需求、具有更强使用价值的拓展性课程相对较少,同时实践环节与教学衔接不够紧密有序,直接导致学生在舞台应用能力的培养及舞台实践经验的积累上严重不足。与此同时,传统的声乐教学改革与研究则多侧重于声乐课堂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音乐素养的再提升、探索更优的演唱方法、歌唱语言的纠正及歌唱心理的建设等方面,在对于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的研究,对于优化声乐教学目标、对标社会岗位需求、优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舞台应用能力等方面的探索并不多。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由于传统声乐教学已比较程式化,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演唱技能,而对学生表现能力的发掘不够,致使出现了声乐专业学生往往只会演唱而不会舞台表现的情况。传统声乐教学大多针对歌唱技巧,对表演、舞蹈以及外在环境下舞台表现力的激发关注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自身的主动探索少,创新意识亦不足。而且,由于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载体,对学生单一技能整合不够,对综合素质培养也有所不足,学生对艺术的认知较浅薄,教师对艺术修养及艺术审美方面的培养不够全面,以至于学生踏出校门之时很难适应社会舞台的要求,往往需要进行舞台应用能力的再提升,形成了较长的舞台磨合期。同时,由于各门课程之间缺少交流,课程呈现出各自为战、相对独立教学的状态,学生可参与艺术实践的途径不多,有效实践的比例偏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声乐专业学生舞台应用能力的形成。这就亟须声乐教学根据现代舞台、社会及行业内对声乐人才的实际需求,探索新的教学路径。
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舞台应用能力,综合了声乐演唱、戏剧表演和舞蹈形体等专业技能,最终为声乐表演所服务。舞台表演艺术类的高职教育,其个性体现在舞台适应性和社会需求上。针对目前声乐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项目组以三届高职声乐专业学生为试点,进行以剧目为载体的声乐课堂教学改革,多维融合其他艺术门类,着重探索演唱技巧与舞台表演的深度结合,从演唱技能培养的单一维度,拓展延伸至声乐人才的演唱、表演、舞蹈能力的多维培养,构建以剧目为载体的声乐人才舞台应用能力的多维培养模式。
在实践过程中,这种做法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舞台应用能力,同时也受到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欢迎。具体做法为,在声乐专业的教学中强化剧目的载体作用,通过“剧目排演”实践学习,将剧目作为提升舞台应用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这一载体整合了唱、演、跳的单项职业技能,融合重塑,通过剧目贯通起声乐、舞蹈、戏剧等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互融共通桥梁,将单一的课堂技术技能向多元的岗位职业技能进阶,用多元的艺术表演手段表达立体的艺术情感,从而感受艺术共性、激发艺术共鸣,有效形成声乐人才在演中唱、唱中跳的综合艺术表演能力,丰富舞台表演内涵。同时,通过多维培养,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多元化发展,拓宽艺术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从而有效提升舞台应用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和艺术综合素养,最终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这种多维融合培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改变了传统声乐教学更多关注演唱技能和音乐素质培养的较单一维度,根据行业和职业的实际需求,通过优化整合声乐人才培养教学模块,将声乐演唱技能培养拓宽至声乐、舞蹈与戏剧表演的知识与技能,形成了以剧目为载体的声乐人才的多维融合培养。以三年制高职声乐人才培养为例,项目组在专业教学与实践阶段中强化剧目的载体作用,改善与优化课程模块,实施声乐、戏剧表演和舞蹈的分块基础教学,同时通过“三师课堂”,在剧目整合阶段融会贯通,形成育才合力,最终实现提升声乐人才的舞台应用能力,达到教学实践与真实舞台的有机衔接。
根据需求调整现有课程模块,与剧目为有效载体,优化课程组合,调整课程内容,服务专业育人,进而探索当代声乐人才在舞台应用能力上的培养。通过调整和组建与能力培养匹配的形体、表演课程新模块,依托剧目实践的有效载体,使得三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全真舞台实践紧密衔接,最终形成声乐人才舞台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根据声乐表演人才的舞台应用能力培养,将课程分为三个教学阶段:分基础技能阶段、能力整合阶段、剧目创排阶段,紧密围绕剧目这一载体,三个阶段呈有序的递进关系,对应不同阶段的能力成长。由于剧目是最核心的载体,故而在选择剧目之初,教师对所选择剧目的把握一定要谨慎,要根据本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前进行综合考量,选择有教学价值、能有效锤炼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同时又适用于这届学生特点和能力的剧目。在选定剧目后,及时实施整合教学,将原本分别开展的声乐、形体、表演的教学课程打通,声乐、形体、表演教师通力合作,通过剧目排演这个课程集合在一起,推出“三师课堂”,即声乐、形体、表演老师在一个课堂共同授课,根据剧目作品特定的要素界定,在课堂内共同解决学生演唱、表演、形体方面的问题。
同时,在剧目创排初期,在声乐、表演、舞蹈教师的共同指导下,根据教学和剧目需求挑选若干学生成立导演组,以探讨、交流、制定实施计划的形式对全剧进行“导演构思”,并在整个排练阶段将构思不断深化、发展。教学组给予学生自行创作的空间,启迪学生将“模仿表演”的固定思维转变为“创作表演”的灵活转变模式,把思创意识贯穿始终,分任务、按步骤完成剧目创排的全过程。分组时,利用“学生先排、老师后排”的方式,充分激发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同时,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在自我纠正、改进、完善中完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组与分组授课,合组时,教师可共同示范,引导学生得到启示,结合知识点及剧本开展想象,在反复实践练习中得到合作表演的提升。分组时,声乐、舞蹈、表演教师分组轮流进入小组细排,指导学生掌握“戏剧舞台行动技巧”,运用戏剧表演一系列内外部技巧,将“歌、舞、演”三种技能有机融为一体,塑造舞台应变能力。
多维融合培养阶段主要在大二和大三阶段进行。在基础技能阶段,夯实分课程基础阶段的基础技能教学。这个阶段,在以声乐课程为核心并配置表演和形体课程的基础上,深化和精炼课程基础阶段的教学,为学生舞台综合能力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从大二开始,就增加舞蹈和表演课程,并与声乐课程形成联动互通。三个课堂既属于独立教学的模块,同时又根据教学需求,可以灵活组合联动。教师在各自课堂进行独立教学,同时在剧节目的整合阶段,又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时空。
声乐课程:由于学生自身条件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声乐教师根据学生嗓音条件、专业基础、乐感等制定不同的教学进度计划,布置相应程度的声乐作品。力求在第一阶段,解决演唱中的呼吸、发声、咬字等问题,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演唱基础。
在教学中突出剧目为载体的教学,通过唱段强化演唱技能训练,以声乐演唱为重点,结合戏剧表演的教学理念,按照“剧”的标准统筹执行,培养学生用歌唱讲故事的能力。根据学生演唱情况进行分类,应才施教,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适合的独唱、重唱、歌剧片段等作品,同时通过教学环境的改变,从琴房到排练厅、音乐厅,搭建进阶式的实践环境,让学生逐步适应舞台、熟悉舞台。
舞蹈课程:通过形体基础训练,借鉴芭蕾基训和中国古典舞身韵等,根据声乐专业学生的专业程度考虑组合难易,力求在第一阶段,增强体态美感意识以及形体的表现能力,打下相对比较扎实的形体基础。
在第一阶段课程基础上,挑选适合于声乐专业学生的带有情节性的舞蹈剧目给学生进行训练,运用舞蹈表演专业基本素质,结合语言和音乐,在语言和音乐中寻找相应的表演“动作”,让学生在寻找动作中变得更具有创造力以及趣味性。并通过学习模仿经典的歌剧或者音乐剧片段,让学生在声乐演唱中形体表现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表演课程:借鉴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体系中对于表演基础元素的掌握与运用,如注意力、感受力、想象力、适应力、信念感等,根据学生个体情况,教授表演技能,打造表演基础。同时,用表演技巧来表演歌唱,从歌词里挖掘戏剧动机,结合声乐演唱以及对人物的理解去打磨声乐小作品。
开始创排有具体情境、有人物形象、有戏剧矛盾冲突的表演段落。让学生从较简易的表演片段训练着手,传授剧本分析办法、角色形象分析办法、人物语言分析办法。掌握表演艺术的最高任务——角色塑造的创作规律及创作方法,为未来更高阶段的完整剧目创排打下良好的基础。
剧目整合阶段,声乐、舞蹈、表演三门课程紧密围绕剧目,形成一个了多维融合课堂,通过剧目整合打造来舞台应用能力的提升,与基础阶段夯实舞台应用基础能力呈现分层递进的关系。在第一阶段的基础教学阶段,声乐、形体、表演三门课程的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第二阶段围绕剧目,教师对学生情况积极开展交流,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方式,建立更为紧密的课程关系。为剧目实践阶段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
在完成前两个阶段的能力培养后,第三个阶段剧目创排阶段,完成的是声乐人才舞台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剧目排演阶段教学,以社会市场对当代音乐表演声乐人才需求为导向,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宝贵经验中,以声乐为主体,吸取舞蹈、表演课程的核心能力,整合取精,彼此促进,依托实践剧目载体,实现了声乐、形体、表演课程在同一教学时空的多维融合。在这个阶段,声乐、舞蹈、戏剧表演的三位教师同时存在于剧目创排的课堂,形成了一个多维兼容、融合培养的“三师”课堂。
具体做法是,通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教学,最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完整的剧目创排阶段。在剧目创排阶段,需充分发挥“三师”合力,整合基础技能阶段的知识技能,让学生得以在实践舞台上反复锤炼和形成自身的舞台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教育实施者在掌握基本创作规律的前提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将声乐、舞蹈和表演等多项专业技能融入运用到音乐表演中,通过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递进式实训教学,在“三师课堂”中,教师共同完成技能提升、剧情提炼、人物塑造、歌舞融合等任务目标,实现个性化演唱的教学实施过程,完成完整剧目作品的最终舞台呈现。项目组实践过程中,曾以原创音乐剧《五姑娘》、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CATS》等教学实践剧目为载体,实施声乐人才舞台应用能力多维融合培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提升了学生全面综合的舞台应用能力。
图1 (教学剧目《CATS》排练现场)
图2 (教学剧目《妈妈咪呀》的排练现场)
就实施情况而言,这种通过以剧目为载体的声乐人才舞台应用能力多维融合培养,有效改善了声乐人才舞台应用能力不足和舞台实践经验积累不够的情况。围绕剧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具有更强实用价值的能力拓展教学,对标社会岗位需求,有效整合课程模块,通过多维融合优化专业技能培养,挖掘声乐人才的肢体表现能力,有效提升他们的舞台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索,同时,通过多维融合培养,助推形成声乐专业学生“善歌、能舞、会演”的优势,有效提升了声乐专业学生舞台应用能力的形成。同时,这种做法也给予了声乐教学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