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时间:2024-05-04

幸郁芊

(长沙师范学院,湖南长沙 41010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学习习惯,“互联网+教育”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近几年来,学习通、雨课堂、云班等线上教学平台在高校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传统教学模式已逐渐转向为更灵活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一步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多样化、手段的混合化、互动的便捷化以及评价的多元化。

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从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其可用的思政教育资源是应然之义。2020年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也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何利用“互联网+”优势,革新传统局限于课堂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打造课前、课中、课后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育人格局,更好实现“三全育人”目标是本研究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本文以研究者所在学校大学英语课程为例,旨在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概况

目前国内关于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宏观方面探讨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蔡基刚(2021)认为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英语通识课程有必要实现从外向性跨文化教育到注重内省的立德树人教育,从片面侧重人文教育转向人文与科学教育并重,从文化素质的培养向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育的范式转移,从而助力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刘正光等(2020)提出准确领会“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是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前提,并从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仁术等五个方面阐释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方式。张敬源等(2020)从内涵、原则与建设路径层面探讨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第二,从教材与教学内容方面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徐锦芬(2021)认为建设教学素材思政内容是实现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载体和重要前提,并对教学素材思政内容的建设原则、重要性及策略进行了论述。刘正光等(2021)从落实2020年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接“立德树人”需求出发论述了“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修订理念与特色。黄国文(2020)基于英语教材的分析提出“从思政思维角度”进行话语分析,从而挖掘非思政语篇中思政成分。第三,从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方面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张敬源等(2021)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为例,对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任务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以及设计策略进行了相对深入探讨,以期为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李秀英等(2021)则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为例提出以“思辨”为牵引,以“明德”为目标,做好教材的研发和设计。

同时“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也逐渐丰富。陈华栋等(2020)《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一书中强调课程思政建设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智能+”优势,提出了“互联网+”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黄翔(2019)提出了“互联网+课程思政”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的云空间。邵明英,付宇杰(2020)利用SWOT分析法研究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师生互动现状,并分析了其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同时,在英语教学领域,学者们也开始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如蒙岚,李新等。

本研究在整理分析文献的基础上,以大学英语课程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现状、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探讨其实施路径。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调查现状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对研究者所在学校的27位承担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进行结构式访谈,访谈问题主要围绕以下3个维度展开:“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互联网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以及“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与建议。被访者中,讲师以上职称占78%,从教年限10年以上教师占67%,中共党员教师占52%,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受访者基本信息

(一)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现状的了解是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前提,此部分主要探索受访者的课程思政意识及实施情况。数据显示,27位受访者都有接受过校级及以上的课程思政相关培训,并认为所有任课教师都应该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责任,且认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在实施过程中,19位老师表示自己会经常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8位老师表示只会偶尔有意识地体现思政元素。对于在哪个环节融入思政教育,大部分老师都认为应结合教学内容有机融入。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合体现的思政元素,老师们分别从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法制观、道德观、优秀文化教育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学方法上,老师们主要提到了真实案例分享及讨论式教学。

(二)互联网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

尽管在各学科中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已较为深入,但利用互联网优势,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在近几年才逐渐涌现。因此,当受访者们被问到“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未曾考虑过这个问题,但部分受访者表示,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有助于创新思政教育的手段和形式,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更全面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与建议

探索老师们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建议是更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因素。关于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受访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分享:难以挖掘思政元素、教学过程中难以找到思政的切入点、难以找到合适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教学时间有限不足以开展思政教育、教师精力有限、经验不足难以把握思政教育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等。同时,受访者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建议可总结如下:学校加强顶层设计,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合力;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出台相关评价方式及激励政策;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等。

三、关于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一)课程内容

为更好地服务学生专业特色,研究者所在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主要有两个分支:艺体类大学英语和非艺体类大学英语,本研究主要是针对艺体类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展开分析。艺体类大学英语包括四门子课程:其中大学英语1和大学英语2为必修课,大学英语3(英语考级培训)和大学英语4(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为选修课。必修课使用的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起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一、二册教材,历时两个学期。其中第一学期为56个课时,教学内容为第一册1、2、3、4、5、6单元;第二学期为64个课时,教学内容为第二册1、3、5、6、7单元及英语应用能力测试A级辅导内容。选修课程参考书目较多,不一一列举。

(二)思政元素

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围绕篇章阅读展开,本部分结合《新起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一、二册教学内容,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可挖掘的思政元素。此教材每单元由三篇文章组成:Text A、TextB、Cultural Focus,话题包括大学生活、体育、文化、艺术、亲情等。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单元的侧重点,研究团队成员们根据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艰苦奋斗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意识等目标充分挖掘其思政元素,具体如表2、3所示。

表2 《新起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思政元素

表3 《新起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思政元素

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在调查“互联网+”课程思政现状、确立“课程思政”目标、分析思政教学元素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如表4所示

表4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比如,在学习第一册Unit2 Cultural Focus:High Mountain and Flowing Stream这一文章时,课前,教师结合文章特点,从“中国文化”及“友情”两个角度挖掘相关思政教学内容,发布课前任务: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纲搜集Two Springs Reflect the Moon(二泉映月)、Ambush on All Sides(十面埋伏)、High Mountain and Flowing Stream(高山流水)的相关信息,并将遇到的疑问上传至线上讨论区。课中,首先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课前成果,教师整合并总结同学们收集的信息,并进行答疑解惑,之后聚焦文章,以记叙文“when、where、who、what、why、how”元素为主线梳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小故事,并对长难句进行分析,随后通过关键词提示引导学生重述此则故事。课后,学生们在线上平台上传音频,分享身边动人的“友情”故事、并进行生生互评及教学评价,教师上传相关拓展资料并撰写反思日志及评价。

结语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深挖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利用互联网优势,构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打造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面育人模式,有利于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