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言简意赅循次而进——评刘承华先生主编《音乐美学教程》

时间:2024-05-04

吴劼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 550001)

音乐美学课程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能够在研究生课程阶段得到由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潘明栋老师讲授,以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承华先生主编的《音乐美学教程》为教材的音乐美学课程是笔者的荣幸。《音乐美学教程》应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为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立项成果,由刘承华、李宝杰、施咏、王晓俊、李小戈、张丽、王虹霞、徐海东和池瑾璟九位学者共同编写完成,于2016年正式出版。

《音乐美学教程》行文功底深厚,语言规范准确,可作为专业院校课程教材,也可作为音乐爱好者的理论读本。原理部分编写原则注重基础概念与逻辑阐述,历史部分编写原则注重对音乐美学历史上重要理论成果演变轨迹的展现与介绍。笔者在通读全书后,对音乐美学原理已初步理解,对中西方音乐美学史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教材涉及的知识和提到的问题有了一定的梳理与思考,整理了一些看法。

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回顾绪论,“美学”,由18世纪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鲍姆加登所创造(德文原名: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他所著作的《诗的哲学默想录》《美学》与《形而上学》中可得美学(Aesthetics)是感性认识与感性表现的科学。他将美学从伦理、政治、文艺中独立出来,使其成为人文学科与哲学中独立的部分,此后美学不断发展为以囊括戏剧、绘画、影视、舞蹈、艺术等部门美学为分支的人文学科。1784年德国音乐家舒伯特(CH.F.D.Schubart,1739—1791)撰写的通论性著作《论音乐美学思想》一书中首次出现了“音乐美学”的学科概念。在欧洲进入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后,众多音乐理论家、哲学家、美学家对音乐更深层次的内容进行了更深入的美学思考,并写下了对后世有所影响的大量论文与著作。19世纪“音乐学”学科的建立,真正的从学科上对音乐美学的发展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1885年奥地利音乐家阿德勒(Guido Adler,1855-1941)在《音乐学的范畴、方法和目的》中将音乐美学纳入音乐学范畴。纵观这一时期,多种学科划分法对音乐学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也对音乐美学这一分支学科的发展有着深层推动的作用。整个西方美学学科的思想由最初的神学思想过渡到逻辑构建,历经了各个时期研究成果探索与积累,其观点多样、研究方法丰富,内容深刻值得重视与学习。

我国于先秦时期西周末年便产生了音乐美学思想,到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就已产生了成熟且多样的音乐美学思想理论。但直到晚清时期作为学科意义的音乐美学学科才由西方传入中国后,正式在国内形成美学学科早期的传播。而现代意义的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理论探索则更晚。自1920年萧友梅先生引入后,音乐美学在我国近百年的发展历经了移植萌芽期、缓慢发展期和良性发展期三个阶段。我国当前完善的学科、系统的内容、宽阔的视域等多个方面都已彰显着在这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的不断进取与集思广益。据初步统计,80年代以来已出版的音乐美学著作计120多部,相关论文更是层出不穷,这些论作都对近现代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资源。大批的中国音乐家、音乐思想家、教育家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借鉴学习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理论知识,艰难进步、砥砺前行,实现了由古到今的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转型与融合,具备中国特色的音乐美学理论和学科系统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在结合课程需要,参考诸多有关音乐美学的教材或著作后,《音乐美学教程》对音乐美学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作出了简要的论述。音乐美学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与哲学、美学密切相关的思辨性。当代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对象的选择可从三个方面概括。其一,视“音乐音响的感受体验”为音乐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其二,视音乐音响对“生命意蕴”的生成为音乐美学研究的中终点;其三,以音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为连接起点与终点的桥梁。

以上三个层面的音乐美学研究对象视域具有开放性特点。音乐美学的研究正式是通过面对音乐中的声音的逻辑起点对音乐进行“感性描写”,从而感悟人类对“生命意蕴”的发现与构建,并对音乐音响的意义进行诠释,以达到感性与理性体验的结合、实践与理论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目的。基于研究对象才形成了研究内容。音乐美学学科把音乐本体、音乐实践、音乐功能和价值、音乐风格、音乐美学史等作为研究内容,从而形成了音乐本体论、音乐实践论、音乐功能价值论、音乐风格论、音乐美学史专论等相对研究领域。纵观我国目前音乐美学研究方法可概括为四种。

一,形态分析法;以实证性、科学性手段对音乐的外部形态结构、感性样式及内部的技术构成所进行的考察与分析,从中探求音乐形式与音乐表现以及音乐之美的本质和规律。二,音乐心理分析法;以关注人的音乐实践的心理机制,揭示创作主体的音乐心理机制及其特点与规律,以解释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过程中存在的美学问题。三,文献分析法;搜集、整理和甄别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案头分析,形成对音乐事象信息的准确认识。四,意义阐释法;对某一音乐事象、音乐理论、音乐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价值进行描述。总而言之,研究方法不会一成不变,应灵活多样、实时创新,也不存在高低之分。只要能够运用得以发现解决问题,梳理得出结论,则都是可行的方式。

二、兼容并蓄,以点透面

《音乐美学教程》知识系统全面,逻辑清晰易懂。在理论方面本书系统且完整的介绍了音乐美学所涵盖的基本理论范畴,且针对性较强,在开篇编写说明中便写道:针对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编写。音乐美学原理对于初学者而言,内容多晦涩难懂、不易理解,令众多学习者望而生畏;但若想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就必须要了解音乐美学原理。“原理篇”囊括了音乐发生论、音乐存在论、音乐音响论、音乐形式论、音乐表现论、音乐创作论、音乐表演论、音乐风格论、音乐欣赏论、音乐批评论、音乐美育论和音乐文化论在内的十二个章节。在知识结构框架上展现了音乐发展的基本序列,几乎涵盖了音乐专业的高校学生所需学习音乐美学的所有理论内容,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

在音乐学学科中,音乐美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这一性质决定了音乐学科所包含的内容一定是复杂与多样的,甚至含有哲学思维。笔者认为,“原理篇”从逻辑原理层面可分为四个方面。前三章所讨论的是音乐的起源、发生条件,存在与存在方式以及音乐的声音(即“音响”);音乐以音响的形式发生了所以存在。这是音乐的本质,是具有哲学与文学意义的重要思维命题。第四、五两章探讨的是美学原则下的形式构成及音乐表现的内容。由此引出“他律论”与“自律论”的重要辩论命题。第六、七、八、九章所讨论的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人类的四个重要环节且相互之间关联紧密、互为影响。被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经表演后存在风格差异,从而产生不同层次的欣赏与审美。第十、十一、十二章讨论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价值与音乐审美教育。从意义表现的层面来说,具有深化并不断接近音乐本质的内涵。

涵盖从古至今,着重思维梳理。“历史篇”分为中国部分和西方部分,通过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嵇康“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思想、古琴音乐美学的历时性建构、声乐演唱美学的历时性展开、古希腊音乐美学的基本观念、中世纪神学语境下音乐美学的生长、近代音乐情感论的形成与发展、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崛起和20世纪音乐美学的新格局共十个音乐美学史上的著名命题、问题、论点、角度和派别为出发点进行整理,涵盖了儒家美学思想中的“修身”,道家对人与万物的交融目标的框架,坚定的“自律论”代表乐论《声无哀乐论》,古琴美学功能与演奏,《师乙篇》演唱美学命题,古希腊“和谐”“模仿”“净化”“娱乐”学术理论,神学音乐美学,启蒙主义、浪漫主义和黑格尔的音乐情感论,“自律论”的分析,以及现象学、心理学、文化学视野中的音乐美学,从古至今共十多种典型乐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并未如多数教科书一般,将历史立足于知识点,而是巧妙运用史料,以历史的发展演变推出音乐美学的重要理论和命题再反向回顾历史的手法,帮助学生与读者更有代入感地掌握重要理论的建构过程和脉络轨迹。

三、动静结合,层层深入

纵观历史,音乐美学学科从18世纪的启蒙形成到现今的初具规模已经历了三个多世纪。其实我国早在远古时期开始,从大量史书文献记载中便可知早已产生了较为成熟的音乐思想理论;但作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音乐美学研究较之西方而言却晚了不少。美学概念在20世纪由西入中后,在百年发展中不断融合、交互与发展,已经在今天的音乐学科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对音乐美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有了更清晰准确的认识。

中国的音乐美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年轻”就意味着充满活力,在众多资深学者与新鲜血液孜孜不倦的努力下,一定能有所建树。学习和阅读完本书后,可以感受到编写组的细致入微与良苦用心。《音乐美学教程》语言思想性极强,论述充分,既保留成熟的体系知识,也与时俱进纳入了新的音乐美学研究成果与观点。以学生为主体,循序渐进的传授知识,推动、引导和启发阅读者进一步思考,是一本优秀的理论著作。

为了便于消化课程内容,编写组在内容安排上做了很好的安排。

其一,邀请多位正在高校音乐美学教学一线的教师合作编写而成。大多数修课同学或读者在阅读理解概念性内容时面对同样的撰写方式易出现阅读疲劳从而造成理解障碍。每位学者经过长久多次的写作锻炼后,会积累个人写作经验,总结写作手法,同时也会形成鲜明的写作色彩、与辑思路。不同的学者完成各自负责的音乐美学理论方向写作,都会给读者以不同的阅读感与反馈,能够使其在对原本晦涩原理的理解时保持阅读文字与逻辑思考上的新鲜感。从而达到编写作为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理论读本目的。

其二,合理安排理论训练,在每章章末列出相关思考题目。理清逻辑思路并找到学习重点是高效学习的更关键所在,因此面对冗长的理论文章时分清主次,围绕中心,有目标有条理地去学习是最快捷的学习方法。每章章节末尾的思考题会从概括、探讨、浅述、反问和指向性提问的提问方式让学习者预习时可以明确章节重点,复习时自测对内容的把握水平。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并深化所学内容,培养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

其三,在书末提供进一步学习、研究音乐美学的阅读书目。读者在阅读书本内容后,有时也会需要对其文章中所出现、提及和引用的文献资料进行更详细的查阅。因此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本书多处可见对于词条的解释、引用来源与参考文献,也侧面说明了内容的信息量和严谨的学术学风。除此之外,编写组在书末还提供了包括原理部分(概念类与专题类)和历史部分的共70部相关阅读书目的详细信息,为学生和读者更深层次的研学提供了文献支撑。

但在信息传媒快速发展的如今,音乐美学教材也应该尝试加入一些除了仅限于文字上的演绎,如图片、谱例和音乐等,以丰富书本内容与增加趣味性。如“历史篇”第五章:声乐演唱美学的历时性展开,筛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乐曲谱例与音响光碟,则会更加实用与便于理解。

上述内容皆为笔者在阅读《音乐美学教程》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总结概括与教材编写上的思考分析,较为稚嫩与浅显。但我相信每位学生与读者在通读后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学习心得与总结,只有常在思考才会有点滴进步。笔者也相信通过更多教授、学者、学生和音乐美学爱好者的不断深入学习与理解,定能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美学完善与呈现出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