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文/马廷玉 韦佳 马健 贾建生
2019 年8 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辽宁应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谋划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是承载经济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因此,应强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带动作用。沈阳、大连应提高经济和人口的承载能力,率先实现这两个城市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挥沈阳、大连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建立中心城市牵头的协调推进机制,编制沈阳都市圈发展规划,加强与周边地区在交通、产业、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政策对接,明确一体化实施策略,加快培育形成新动力源。
加快推进辽中南城市群建设,打造沈大经济走廊,增强地区辐射带动力。建议根据各市的条件和特点,合理分工,发挥比较优势,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发挥其优化空间布局和集聚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同时,建议加大创新投入,为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新动力。设立一体化示范区,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打通行政壁垒,实现创新突破。
充分发挥专项债券拉动作用,更多地吸引和撬动银行贷款等社会资金投入,允许将专项债券用作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城乡电力、水利、污水处理等领域项目资本金。发挥好抗疫特别是国债作用,抓紧将国债落实到具体项目,尽早发挥资金效益。规范有序推进PPP,进一步做好PPP 项目储备,加快项目可行性论证等前期工作,及时公开发布重点推进项目信息,撬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投入补短板重大项目。
辽宁省各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资源禀赋的差异,建议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措施与考核机制。健全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根据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不同定位,加快调整完善财政、产业、投资、人口、农业、土地、环境保护、绩效考核等相关政策,形成符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政策导向机制。
借鉴安徽、山东和吉林三省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做大省会城市的经验,在条件成熟时,为沈阳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创造有利条件。在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区,推进撤县改市;整合乡镇发展资源,对规模较小的乡镇进行合并。开展“扩权强镇”和“镇级市”的试点探索,制定相关政策体系。
过去,辽宁省一直把区域合作的重点放在东北。“十四五”期间,建议支持辽宁沿海城镇带与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共同构建环渤海大湾区,协同推进以首都为核心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并积极推动环渤海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叠加推进、联动发展,打造我国北方区域协调发展新高地。
发挥各类平台的改革创新作用。建议加强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大连金普新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和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依托自贸试验区,加快市场取向体制机制改革,尽快形成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主的金融开放创新制度。推进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沈抚国家创新改革试验区等重点区域联动发展,优先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加快建设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不断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和空间,以点带面,加快向沈阳周边城市产业园区辐射。加快中英(大连)先进制造产业园建设,加快抚顺西露天矿治理和北票市资源枯竭地区转型试点。
补齐县域发展短板。县域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议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补齐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短板弱项。围绕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合理引导重点生态区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县城建设,提高对农业农村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保障能力。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建议抚顺、阜新积极创建“特大矿坑国家生态文明创新示范区”,为全国探索特大矿坑治理开发利用的经验。用高新技术、智能技术、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积极推进煤制气、煤化工、氢能源等延伸产业链,推进钢铁行业向高端化、精深加工转型,激发释放“老字号”“原字号”产品升级活力。资源储量仍有一定优势的地区,建议做好接续产业的发展,优化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延长资源产业链和价值链,努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资源枯竭地区,建议全力发展替代产业。引导通过市场化运作,支持资源型地区发展重点产业。
加快区域融合发展。建议对外加快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省内加快“一圈一带两区”的融合,按照“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通过合理分工,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沈大经济走廊是未来辽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核心地区,是实现海陆统筹、沈阳都市圈与沿海经济带融合发展的重点地区。建议充分发挥沈阳创新、消费、交通等优势,加速与抚顺、辽阳同城化,把沈阳打造成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建议发挥大连的开放和向海发展优势,加快与营口、丹东同城化,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升级与经济一体化发展,带动海上辽宁的建设,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金融中心,积极探索建设针对日韩的自贸港,加快建设国家海洋中心城市。加强辽东山地丘陵生态保育、辽西丘陵低山生态屏障区的生态修复,形成以沈阳、大连双核为中心,以沈阳都市圈、沿海经济带为引领,以辽东绿色经济区和辽西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先导区为两翼的新区域发展格局。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有效盘活乡村各类资产资源,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并进,扎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议挖掘农村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保护传统工艺,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在县域内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形成县城、中心镇(乡)、中心村层级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格局。建议在沿海发达地区依托水产品、水果、肉鸡等打造出口型、精深型农产品加工业;在辽东地区依托林木、干鲜果品、绒山羊等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工业;在中部平原地区依托稻米、蔬菜、蛋鸡等发展综合性农产品加工业;在辽西和辽北地区依托旱作农业、草食家畜、生猪等发展粮牧并举加工业。建议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加快陆海融合发展。建议实现陆海保护一体化,科学划定生态红线,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实现陆海开发一体化,构建现代化海洋经济体系;实现陆海全面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通内陆开放、畅通海上开放通道,推动以大连港和营口港为核心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建立陆海资源、产业、空间互动协调发展新格局。
加快产城融合。保障创新产业空间,壮大创新动能,集中集聚的创新空间及创新服务设施,同时开展城市更新,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推动老旧小区的整合改造提升和提质增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