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严 崨 毛计中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 226000)
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当前高等教育受到了现实社会的压力,具体表现为高校中功利化、空虚化、自由化、盲目崇拜等思想屡见不鲜。近年来,“00后”进入大学校园,为高校注入崭新的血液。“0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重视自我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实现,他们喜欢尝试网络新鲜事物并通过网络、数字媒体等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知识渠道取得单一、社会阅历较浅,“00后”大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缺乏理性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面对西方思潮和网络信息糟粕的冲击,由于年纪轻,容易迷失且失去理性判断的能力。虽然国家要求各高校虽然配备足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但是传统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无法适应社会现状,知识传授走不进大学生的内心,教育效果并不显著。这些问题,说明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将美育融入其中,通过美育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审美价值、人文精神、核心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重建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美育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教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是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席勒先生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且将美育的性质、功能和意义进行系统的阐述,编著了美育方面的第一部专门论著《美育书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育理论体系。中国第一个提出美育、倡导美育的是近代思想家蔡元培。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并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期开设、讲授“美育”课程,为我国美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在努力倡导美育,党和国家对美育工作给予的高度重视,将美育作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事业,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中。1996年开始,国家教委就持续出台相关文件,规定高校要加强和改进美育办学条件,开设美育公共课、选修课、“第二课堂”等。现在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美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精心部署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提高大学生审美以及人文素养。新形势下在政策体系、育人导向、教育教学、资源保障、推进机制、品牌项目等方面对美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定义和新要求,2020年10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总书记更是高度重视,要求坚持美育育人机制,强化美育实践体验,将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贯穿教育全过程,凸显全方位育人的育人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根本任务是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高校教育中的实践运用,承担着培养实现中国梦的人才的重任。当代大学生作为肩负国家和民族希望的青年,承载着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他们思想观念新、创新欲望强烈、掌握先进知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理想和信念,提升综合能力,使其今后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注重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还要不断与时俱进,吸纳新的内容和方法。所以,找到适合的方法与途径展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变得尤为迫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今大学生面临的学和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快,大部分的大学生,会把自己的时间放在专业学习和社交活动上,比如参加学生会、兼职和社会实践。大学的求学阶段却很难意识到思政课对其今后人生的影响,他们关注的内容是所学的课程是否能通过,自己是否能顺利毕业,毕业后是否能找到好工作。由于思政课的教材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还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不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这些情况导致大学生对思政课参与度和接受程度偏低,学习驱动力不强。
思政课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学生既是思政课施教的对象,也是思政课学习的主体,还是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主体。部分的高校只是单纯地将马列课程作为思政课程按知识点讲授,没有将美育融入思政课程之中。也没有丰富和拓展教材内容,从大学生关心的思想和理论热点问题进行提炼,把这些作为教学的重点。更没有关注当代“00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特点,通过引导他们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人生价值、理想信念,走进大学生内心。这些照本宣科的内容不能赢得大学生的青睐。想要进行思想引导,从根本上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个高等的根本任务,必须将美育融入思政课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时代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发广泛,大众文化的传播性、广泛性和渗透性较强,逐渐得到当今大学生的认同。同时,这种大众文化,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开阔了审美视野,培养了审美素养,提升了审美体验和审美感知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审美也受到一些内容庸俗、格调低下的文化的负面影响,出现了不健康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大“四史”教育比重,必须做好大学生知识传授,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和行动的引导,坚持立德树人的初心,积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将美育融入“四史”教育,就是鼓励从小事做起,爱国爱党,遵纪守法,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同时,将“四史”学习融入高校课程,充分发掘思政资源,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将思想内涵,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培育改革开放精神,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和感悟“四史”的现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和思想理论基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确定积极向上的审美取向。审美情趣的媚俗化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美育发展文化审美缺失,出现不健康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学生引导大学生提升感悟美育的能力。通过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重视美育素养的培养工作,不断对各种各样的大众文化予以充分考虑,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助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自身审美能力。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环境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本身就具有传递文化的功能,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面貌,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对校园环境进行审美化的布局规划,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内涵,将学校的文化迅速的传播到人群中,不仅满足师生的使用需求,同时更好地突出师生在校园中的主导地位,形成较为正确的审美观念,积极推进健康的文化内容,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价值。
普及传统文化的教育。开设国学、美术、设计、音乐、舞蹈、戏曲、电影等美育课程,定期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将美育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古诗词朗诵比赛和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等,让大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修养,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推进健康的文化内容,强化文化育人的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