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金福
(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11)
拓片是古人用纸墨对碑刻文字、器物纹样的记录,是印刷术与影像技术产生之前,最为真实的记录方式。小到钱币砖砚,大到碑刻匾额,拓片无处不在,皆能进行拓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此可见,古时的拓片主要承担记录这一实际功用,具有明确的作用。其基本概念便是:“为了保存文字和书法艺术类影像,从铜质、石质、木质或其他质地的镌刻物上,用纸墨椎拓下来的所谓平面复制品,称为拓片。”古代文字是以刻画在各种坚固耐用的器物上为载体进行保存的,这些载体往往体型庞大,难以搬运,因此无法普及和广泛流传。时至今日,我们之所以能够一睹古代文物的风采,拓片功不可没。
拓片由来已久,至今至少有千余年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拓片的出现,对金石文字、器形纹样、图形图像等都做了较为直观的体现,这对器物纹样、文字等方面的考证、临摹与保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对金石书画艺术以及图像学研究提供了直接的借鉴。在文物考古与金石研究方面,拓片无疑是仅次于实物的最有效证据。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器物载体不易保存与移动的问题,客观的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这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拓片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代文人墨客对此尤为珍重与喜爱。一件优秀的拓片,在一定程度上,比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更具风采与古意。其所显现的纤细生动与厚重古朴,虚实的关系,色彩的强烈对比,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媲美的。另外,文物容易受到风化、遗失、破损等问题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都是不可逆的,拓片是唯一能够体现文物所在一定时间内面貌的载体。因此好的拓片尤为重要,其本身就是一件无法复制的艺术品。并且文物、碑刻在每一次的拓印过程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也造就了同一碑刻在不同朝代拓印,会有不同的艺术、学术以及收藏价值。
拓片作为一种工艺制作手法,其兼具手工与艺术的属性,具有一定的过程步骤以及方式技巧。拓片的好坏源于其工艺手法,这便对拓制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好的拓工会更好地呈现文物的姿态与样貌,相反则会产生失真甚至是破坏。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拓印的技巧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掌握基本的拓制技巧后,又需长年累月的实践,积累拓制经验,方能技法娴熟,产生效果最佳的拓片作品。而这样所拓制的作品,甚至比图像、影像更具价值。纤毫毕现,且有凹凸不平的立体感,对文物、文字、图像的考证更为客观,更具学术价值。
除此之外,拓片制作虽然更倾向于工匠般的细致操作,但其同样具有艺术性。好的拓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拓印者的技艺与学问。因此拓印者的学识、修养,也至关重要。墨色的选择、色彩的对比、虚实的安排、空间的处理,这些都对作者提出了美术技法以及美学修养上的要求。文字的辨识,图像的考证,断代等则对作者提出更高的文字学、图像学以及历史文化的要求。
拓片在具体的拓制过程中,一般分为两大类:湿拓法与干拓法。湿拓法则又分为擦拓法、扑拓法、镶拓法等方式技巧,干拓法则以蜡墨法为主要方式。湿拓法中的擦拓法在具体运用中应用最为广泛,早期的拓片皆用此法。其典型的特点是方便快捷、操作较为简单,至今仍在广泛使用。而对于不宜碰水的器物,干拓法中的蜡墨法便可派上用场,蜡墨法运用蜡为媒介材质,拓出纹样图案等,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相对较少。各种拓印方法,各具优点与特色,具体拓制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运用。选用标准便是在保证文物、器物完整的情况下,使文物、器物受伤害性最小,且图案文字清晰。
最早的碑文及绘画历经久远年代的变化,有些已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损坏。后人为了更好地保存传承下去,只有经过“拓片”这一程序将原体完整的拓下来,从而更好地还原历史字画的原貌。而且“拓片”宜保存,存放方便,这是自古至今匠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套成熟技术。不仅字画有“拓片”,就连同期、铁器、石器、玉、钱币都有“拓片”的记载和留存。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拓印方式与样式,而在形制方面,拓片又分为平面拓与全形拓两种。平面拓广泛运用在金石碑刻、画像石、画像砖等。全形拓则主要运用在青铜器及小型其他物件,清代时,全形拓便广泛使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流程与体系。在当代,两种形式的拓印方式都尤为重要,可以说是拓印工作者的必备职业素养。
笔者从事“拓片”专业已近二十年,长期奔走于大山、村庄、大小寺庙之间,进行长期的田野考察工作,临拓过的碑文种类丰富多样,数量繁多不胜其数。在考察过程中坚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拓印技艺,以求拓出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艺术价值的完整“拓片”。与此同时,创作、整理出丰富的一手拓片资料,建立个人拓片保存体系,许多作品在美术馆进行展览,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文物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观,获得业界广泛称赞。
拓片的制作有其固有的工具材料,如砸刷、平刷、拓包、各类纸张等。拓片也具有自己的拓制流程与方式。上纸、上墨,不同材质以及表面的粗糙程度不同都会左右拓制的方式,室内与室外,阴天与晴天,对拓片的拓制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笔者从事多年“拓片”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方法和经验。例如,天气环境因素对拓片的制作影响至关重要,要想拓出高质量的拓片,一定要避开下雨、高温、大风等天气;再如,对待不同石碑、石材运用的方法也不同。一件好的拓片作品,要经过10多道大大小小的程序,而且每道工序需多次反复操作才能拓出好的效果和成品。
据古代所传拓片制作方式,事先将宣纸裁好,与石碑大致相同,用水泡2-3小时再用。但这种方法一是时间太长,而且效果一般。我在长期实践的探索中得出的结论是:直接将纸裁好,涮在石碑上,用干布卷成棒形,用来赶出吸水,而且又快又平整,效果甚佳。上纸后用大毛刷敲打,再用棕刷找平,掌握好最佳时机。因纸太平上不去墨,太湿纸会发阴,所以说上墨是很关键的重要步骤。任何一道工序不严谨就会前功尽弃。
在上墨方面,前人们使用的拓包,普遍都是以棉花或者麦麸糠为内里,运用真丝薄绸进行包裹。这种常用的拓包普遍运用在各种拓片制作上,但面对特殊情况时效果却不太理想。因此面对不同的材质和不同的情况去选用适宜的工具,对拓片制作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在工具的选择上也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笔者现已改用海绵进行拓制操作。海绵作为一种多孔弹性材料,质地轻盈且富有弹性。海绵拓制的优点是有弹性、轻、平,且方便修整,操作简单,运用自如。
同时,基于前人拓制技巧的基础,结合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与感想,对具体拓制技法上进行拓展延伸。传统拓制上墨方法一般运用多次扑墨的方式,轻拓一遍,待干后,再拓第二遍,如此反复,拓到字口、纹样清晰满意为止。基于本人的实践经验与相关研究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自己顺手实用的拓制技法,即:“拍、抹、蹭、点”的手法。运用“拍、抹、蹭、点”的技法与流程,使拓制效果更为清晰,虚实变化更加丰富。再如实用墨水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拓片”的清晰度和完整性。笔者在近二十余年的探索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用墨用水的重要性,而如何用水用墨,是一个拓片工作者必备的专业素质。
拓片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始终坚持着本身的材质特点和制作技艺,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熠熠生辉。经过历朝历代的拓制者的辛勤耕耘,能工巧匠的不断拓新发展,拓片已形成完备的制作工艺与流程。并且,其文献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学术价值以及文化价值日益凸显,拓片文化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学习和研究拓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深刻认识到,要想做好此项工作首先要耐得住寂寞,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多动脑筋,不断探索;其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谓“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的不断积累就无法从理论中获得技法的提升与创新;最后,应具备一颗对拓片这项艺术技艺的敬畏之心与坚守恒心。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摸索出的点滴经验,只望能为从事和喜爱这项传统艺术文化的学者起到些许启发意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