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 晗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音乐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乐器之王”钢琴的诞生到现在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其宽阔的音域、完美的音色赋予它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使其在艺术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钢琴演奏是一种结合了听觉艺术与情感艺术的表演艺术,需要演奏者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来表现作品。演奏者不仅要将声音传递给观众,更需要把作品的内涵以及所表达的情感传递给观众,引导观众融入钢琴演奏的情境中,使其获得更好地审美体验。同一首作品在不同的演奏者手里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加上观众的观赏角度及理解力的不同,音乐作品就会有着不同的审美价值,这就是钢琴演奏这种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
当今的钢琴教学,普遍存在一种教学误区,那就是过于追求技术,而错误理解了技术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忽视了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这样就降低了音乐的表现功能。技术是钢琴演奏的基础,而音乐表现则是钢琴演奏的灵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缺乏良好的音乐表现力,就不可能诠释出音乐艺术的魅力,更不可能打动自己打动观众。
我们在钢琴教学中,应重视技术与音乐表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去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使技术与表现力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提高学生演奏的综合水平。
想要更好地完成钢琴演奏,首先需要具有良好的弹奏技巧,运用准确的奏法弹奏旋律,同时要融入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动用自己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及创造能力,从整体到细节,生动、鲜明地去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魅力。
对音乐的感受力包括对声音特性的感受、时间特性的感受以及情感特性的感受。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虽然不能像语言一样对事物进行直观详细的描述,但可以用不同的音色、丰富的节奏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艺术思想,尤其是在表达情感时,音乐比语言更具感染力。要想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演奏者需要具备敏感的对声音的感受力,这是准确演奏的基础与前提。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是由于无论何种音乐,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的,超出时间范畴的音乐是不存在的,同时,音乐的高低起伏、快慢交替等,也体现了音乐的时间特性。我们在演奏作品时,不是对音乐的机械化弹奏,而是要感受音乐的流动性、延伸性,这是塑造艺术形象的关键所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音乐的升华,丰富的情感能够使音乐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没有情感的音乐,会变得枯燥乏味,缺乏欣赏的价值,演奏者需要用心去感受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准确的把握作品情感,才能更好地将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
要成功的表现一首音乐作品的内容,就要对作品有着准确深刻的理解,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是演奏钢琴的基础。钢琴演奏中,对音乐的理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包括创作背景、创作意图、整体风格,二是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对同一首作品,不同的演奏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不同的理解会演奏出不同的曲风和乐感,演奏者要有自己的音乐理解与认知,进而形成自己表现音乐的方式。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与创作意图,了解作品本身所包含的音乐情感,对音乐作品进行详细的解读。
我们就以弹奏一首乐曲为例,我们需要先对作曲家以及其创作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要了解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情感,这样,我们的弹奏就有了具体的把控方向。接下来要对乐曲进行段落的划分,确定每一段的创作特点与风格,这样才能理解作品的音乐性质,准确表现音乐。另外确定作品的调性也很重要,大调与小调往往会表现不同的音乐特点,比如大调热情明朗、活泼明亮,小调低调忧郁、安静柔和。而在一些复调作品中,还需要仔细研究声部划分,注重主题的表达,通过分声部练习使各声部之间相互协调,弹奏要有一定的控制性,将各声部旋律情感更好地表现出来。
音乐本来就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钢琴演奏更是音乐作品再创作的活动过程,匈牙利音乐家、钢琴家李斯特就提倡演奏者在立足乐谱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对作品进行改变创新,甚至可以对作品进行即兴创作,以迎合不同时期观众的审美需求,使作品永不过时,一直保持新鲜度。
创作力的培养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先确定教学目标,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开动脑筋,活跃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其创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自己置身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之中,用音符将心中的“画面”表现出来,用声音将内心的情感传递给观众。例如,在弹奏《欢乐的牧童》时,要想象可爱的牧童在草地上放牧的快乐情景,用指尖的跳音来模仿牧童蹦蹦跳跳的情景;在弹奏《月光》时,可以想象一个安静的夜晚,朦胧的月光透着窗帘照进房间的画面,用轻柔的音色来表现月光的朦胧和夜晚的安静。
音乐作品无法对所表现的内容进行具体的描写和详细的表达,因此需要我们在立足作品本身的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这样才能赋予音乐更加新鲜的活力。
乐谱是钢琴演奏的基础,良好的读谱习惯是表现音乐的前提,读谱不仅仅是读音看节奏,更是对谱面上的奏法标记、表情术语的准确认识与表达。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到精细读谱,首先要使学生认准音符、节奏,这是准确弹奏旋律的基础,同时要准确分辨各种奏法,如连奏、断奏、跳音、落提等等,这是把握乐曲风格的基本要求,以上几点无论哪点出错,都会影响音乐的准确呈现。其次,要仔细阅读谱面的速度标记和强弱标记,速度标记包括快板、慢板、急板等的区分,也包括渐快与渐慢这些速度变化。只有准确把握乐曲的速度要求,才能更加精确地表现音乐。强弱标记包括强、弱、中强、中弱、极强、极弱以及渐强、渐弱等等,合理的控制力量,区分强弱,有助于演奏者准确把握乐曲的旋律线条,将其中的跌宕起伏展现出来,将作曲家的创作情感传递给听众,提升自身的音乐理解力与表现力。
良好的弹奏技巧是提升音乐表现力的前提,基本功训练是钢琴课的基本内容,也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基础。如果没有合格的弹奏技巧,那么在表现音乐时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可以说演奏技巧是演奏者表现音乐的基本手段,技巧越高,音乐的表达就更自然、更得心应手,反之必然受到限制。比如在表现强有力的音乐时,手指力度,缺乏爆发力与持续性力量;在表现轻柔的乐段时,又缺乏力量的控制;没有歌唱性;或者在极速弹奏中双手跑动不起来,出现不均匀、漏音等情况;在双手齐奏时,落键不够整齐划一,音色不够一致等等,这些技术问题必然会影响演奏者的正常弹奏,束缚演奏者的表现力。反之,演奏者弹奏技术越高,音乐的表现力就越丰富。
音乐是一门“听”的艺术,不仅是指观众“听”,也要求演奏者本身去仔细“聆听”,好的听觉能力,能够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了解和独特的见解,从而在自己的演奏中融入新的元素。教师在钢琴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听觉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自觉地去分辨不同的声音,提高学生对音高、音量、音色、乐感的感受能力,以此来提高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听自己所演奏出的声音,要先分辨自己的弹奏有没有错音、错节奏,不能只跟着眼睛去弹奏,要学会自觉检查弹奏出的旋律正确与否。其次,要学会分辨自己所演奏的音色,音色的好坏决定了其整体演奏水平的高低,要学会区分哪些音色是悦耳的,符合乐曲整体风格的,而哪些音色是与乐曲风格情感不协调的,这是准确表现乐曲的基本要求。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经典演奏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欣赏力,从中学习其他演奏者是如何表现音乐的,这对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也是有帮助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对于同一首钢琴作品,不同的演奏者会有不同的弹奏方式,呈现出不同的演奏效果。教师在钢琴教学中,不能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式处理音乐,也不能因为学生有着与自己不同的音乐体验而对其进行否定。教师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及音乐感知,尊重学生对于作品的思想与看法,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充分地将自己的音乐情感融入自己的演奏中,使学生的演奏更具内涵与欣赏价值。
个性的培养是学生自我意识的成熟与完善,也是学生内心情感的不断丰富,当学生的个性被充分发掘时,其对音乐的认知也会更加完善,演奏也会更加具有表现力与感染力。
钢琴演奏是现场表演的艺术,表演者要面对众多观众进行表演,这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从而造成因紧张而束缚演奏者的表现力。而且在演出现场经常会出现许多突发的状况,这时就需要演奏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将状况化解,顺利完成演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计划、有目标的组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舞台表演的机会,提高学生在各种环境下的心理素质,积攒演奏经验,培养学生化解各种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掌握一些临场发挥的技巧,引导学生化解失误,准确地演奏音乐作品,避免因为心理因素而影响临场发挥,束缚整体的表现力。
音乐表现力是影响演奏者整体水平的关键因素,是钢琴演奏的灵魂,在钢琴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弹奏技能的提高,更要注重其表现力的培养。每个人都有其充满个性的音乐表现力,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表现力,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展现音乐的魅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