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城市住宅建筑居住空间语言变化研究

时间:2024-05-04

(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100020)

中国城市住宅建筑在四十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基于国家对社会体制、经济制度、生活观念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国家政策更加务实和灵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被打破,多种所有制经济被发展起来,集体主义生活观念被个人主义、强调生活个性化所改变,伴随社会关系的变化带来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变化和居住空间的改变。虽说由四面墙就能构成一个封闭的空间,但空间的主要意义是在于发生在内的活动,活动的改变必然导致空间语言的改变。

一、城市居住空间语言变化

空间语言改变的根本原因是原先的空间发生机制不存在了,社会环境变了使得家庭居住的空间需求、空间感知、空间距离也被改变。城市居住空间有别于其他空间,因为它是封闭的、孤独的、但又是亲和的。居住空间的社会性意味更浓,我们无法真正按自己的想法来建造我们的居所,因为只能被迫从中选择一个自认为适合于自己的居所。社会地位、职业、收入规定只能在此居住,空间的阶级性被充分暴露,人群被固化,这是住宅被市场化、商品化所带来的直接结果。

1.空间需求

安全感:建筑空间对人们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道德约束作用,道德形成社会规范,这带来空间的安全感,如地铁站购票处前的栏杆内外限定着空间安全感和行为。住宅建筑的定居属性,使其空间具有一种稳定及安全感。其内部环境的改变是在家庭可控的范围内,门里是“私”,门外为“公”,而其他空间就没有这种安全感。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住房是以福利方式无偿分配给个人,但人均居住面积很小仅为3.6平方米,人们共用一套厨卫设施。那时自有的独立住房所占比重很小,人们渴望有更加私密的空间来增加个人的安全感。住房市场化改革后,家庭空间安全感建立在新的社会关系上,人们也越发注重个人的安全感。如今套间形式的住宅成为普遍,私密性的要求得到满足。

行为环境:空间之所以能成为场所,是因行为而产生的事件发生在其中。这些事件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场所对这些事件的有效记录便为我们带来了安全感和稳定感。为什么旧建筑的拆除会使人伤感呢?因为伴随拆除的不单是那些土木材料,而是从此失去了对旧建筑中所发生的珍贵记忆。原先居住空间虽小,但是会时常回忆在那时发生的有趣记忆。邻里之间嘘寒问暖、互帮互助,街坊四邻建立起有如亲人般的相互依靠关系。如今家庭居住空间变大了,这种情感则淡化了许多。

2.空间感知

尺度:提到尺度,我们经常会想起那些宏大的公共建筑的尺度。巨大尺度的建筑带给人以距离感和震慑感;小尺度建筑带给人以适宜感、亲近感。满足人们家庭居住需要的住宅是小尺度的,但单个构件的建筑尺度在变大。这一方面是因建造技术条件进步,如先前北方住宅考虑到气候条件,开窗普遍很小;如今因建筑保暖材料和供热技术进步,普遍采用大通透视野的落地窗,以显现出现代城市居民对住宅的新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对于住宅建筑来说,尺度不是抽象的建筑概念,而是一个含义丰富,具有人性和社会性的概念。从门窗的大小到举架的高度、窗台的高度等建筑构件都在被尽可能地拉大,这种尺度实际反映了楼盘的定位及建筑使用者充当社会角色的地位。虽然巨大的尺度也体现出一种安全感,但“家庭尺度”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回归的。

社会秩序:社会秩序发生变化,人际关系的改变、社会等级的分化,使人的社会距离加大,不同家庭之间的邻里空间变“宽”。社会秩序的变化更是多方面的,犹如和谐变冲突、静止变流动、单一变复合、贫乏变多样,这些都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过程中伴随而来的附加物;社会的变化也是迅速的,短短四十年国家就基本完成了从半工业化、工业化、后工业化的发展过程,机械时代远去“共生”秩序到来。居住方式因此而灵活,空间变得非线性而更加立体、更加有深度。

3.空间距离

空间距离是人在行为过程中的一种交往距离,是通过几何来构建人际关系。它包含有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公共距离是发生在公共建筑中,而前三者则会经常发生在居住空间中。亲密距离和个人距离是人际距离,强调私人属性。在这种0.5米至1.2米的距离内,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味,端详对方的表情,捕捉对方的情绪,这是一种表现互相信任和亲密的距离。社交距离可以看清对方面孔,可以用正常音量进行交谈。之前家庭居住空间仅有亲密距离和个人距离,但如今社交距离也开始发生在家庭空间中。大起居室成为住宅户型的标准,其所占面积达到户型面积的30%,起居室的变大增加了行为的多样性,如可以会客甚至是日常工作洽谈等,这无形中激发了同事之间、朋友之间的“陪伴”关系。

二、居住空间新特征

海德格尔在他的《存在和时间》里认为:我们平常对空间的感知是从参与各种活动中得到的。在移动中,身体是感知空间的媒介。空间有“内”与“外”“上”与“下”的分别,是因身体的行为所决定的。空间的本质是交流,这是一个构筑物被称之为“建筑”的根本原因。在空间中会发生各种行为或情境,有时会发生一种偶然性、随机性行为,但在特定建筑中的行为却有着必然性。什么样的空间,发生什么样的行为,两者必须匹配。当进入图书馆时,我们会自然感到一种静谧般的情境,这无形中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家庭空间却与之相反,这里的情境却是舒适和放松的。所以建筑之间的区别不单是其视觉上的外观,而是来自作为人类社会现象的建筑的更深层次的特征。

伦理空间——格罗皮乌斯曾说:“什么是建筑?是清晰地表达人的最高尚的情操,他的热情,他的人性,他的信仰,他的宗教!”这是他坚持建筑的伦理功能。传统民居建筑形制所体现的也是一种伦理性,如四合院中正房和厢房的布置和居住者身份的限定。如今,在现代的城市住宅中,体现出一种新的伦理空间关系:如高层住宅多集中于小区外侧,而多层住宅或洋房则大多布置在小区中心区的核心位置,这是地产开发商以其商业目的决定的,他们卖的只是商品其中却缺少人文关怀。

政治空间——列斐伏尔强调空间是政治性的,任何空间都置身于权力关系网之中,几乎所有的空间无一不成为权力的角斗场。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大院”就是政治空间的一种体现,从组团式布局到共用一套服务设施,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园区里面住宅建筑更是苏式的集合单元住宅,这种住宅仅满足基本居住需要。如今住宅建筑的政治空间则在强调对个人空间的自由、多样的权利。

经济空间——建国初期大量建造的集合式住宅,反映的是集体主义经济体制,但从侧面也能反映那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基本满足居住要求后,尽可能地缩减生活设施所占面积,一梯多户并共用一套厨卫设施,房间独立,减少串套。现代住宅经济空间,体现的是一种集约化使用,合理的布局,减少空间浪费,增加灵活性空间。

交往空间——家庭居住空间强调的是私密性,而在住宅市场化之前这种交往空间则发生在楼道、厨房、卫生间等公共区域,交往空间的形成是受空间局限而自发形成的。市场化之后住宅建筑的交往空间多发生在外面的小区内,邻里之间的交往减少。

三、居住空间新语言

海德格尔指出与工具打交道来做某事的过程中,我们从来不会没有“感情”。因此,在感情的日常生活中,任何事物最原始的意义是我为实现“某个目的”而寻找的工具。墙和顶棚是工具,它们的最原始意义就是为人的最终目的——居住而言的。梅洛-庞蒂的“感觉意识”是强调身体在感觉中的特别作用,身体的作用是决定着体验空间过程中的上下前后位置的关键。身体与事物发生互动作用产生“主观空间”,而在其周围的则是“客观空间”。所以空间的意义在于能够激活人与工具之间的活动,强调身体的体验感。如今现代的家居空间新语言开始形成,住宅建筑的价值取向更加强调个性、多样和柔性。

个性——既然每个人是不同的,那么空间也应该有所差别。虽然现代城市生活已经被固定程式所固化,身边的环境雷同,甚至人的行为、情感也无差别,但人的内心依然渴望展露自己,居住空间是最能表达人们“个性”的载体。生活化的环境、情节发生于空间中,让人体会到“家”的自由感和归属感。

多样——现代工业社会把人都变成了马尔库塞所定义的“单向度的人”,人们只知道物质享受而丧失了精神追求。对于以量产为目标的工业社会来说,大众不是具有个性与感性的多样化人类,而必须是具有普遍性的容貌和欲望。比起人类个性、文化差异、历史差异、普遍性、共通性、物质性、快捷性来,效率更加受到重视。多样的空间语言使空间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灵活、自由的,家庭空间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让空间成为一个变量而使之容纳其他可能性。

柔性——因机器诞生的包豪斯的空间是有形、几何形的、是刚性的。空间按固定模式来安排,并且不可变动。而今后的居住空间将是多样的、柔性的。“柔性”意味着居住空间具有可塑性,技术和材料不再是建筑设计的前提条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它;“柔性”也意味着居住空间是一种非线性空间,也更具精神价值。

四、结语

居住空间语言产生了新变化,但并不是说原先的空间语言就消失或不起作用。就城市住宅建筑而言,其复杂性远远多于其他建筑,涉及政府政策、社会、心理、文化、行为等方方面面,所涉及的人群及利益也是复杂与多样的,因此这样的一篇小论文还不足以对居住空间语言就加以定论,还会继续就此问题及未来城市住宅建筑发展等方面加以探讨和研究。

注释:

①②③(美)卡斯腾·哈里斯著;申嘉,陈朝晖译.建筑的伦理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04:152;104-105;32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