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东周葬俗文化在河南区域的多元性融合初探

时间:2024-05-04

马 琳

(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濮阳 457000)

李伯谦先生曾经说过:“任何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对其先行文化的变革和继承,又有对同时期周围其他文化的借鉴、吸收和融合,同时还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东周时期的河南由于受到地域和战乱的双重影响,葬俗呈现出地域性差异、政治性融合、文化性发展等多元化交融特征。

从地理上说,中原大部分地区在东周时期指从黄河沿岸到黄土髙原东南边缘的区域,包括今河北中南部、山西中南部、河南大部等地区。一方面东周时期中原文化是河南的主体文化;另一方面“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地区也因此成为诸侯争夺的政治中心。这为河南疆域内多元化葬俗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中原文化体制下的葬俗特征

1.葬制、葬式、头向。东周中原地区墓葬形制多以竖穴土坑墓为主,头向向北,盛行直肢葬。

2.随葬器物的组合。东周中原墓葬的器物组合较为固定。春秋青铜器多以鼎、匜、敦、豆、壶、盘等食器和水器组合为主,还有爵、觯、尊等酒器。陶器以鬲、盆、豆、罐为主,开始出现仿铜鼎、陶盘、陶匜等仿铜器物。

战国时期器物更加多样化和小型化,铜器数量减少。青铜器主要以鼎、豆、壶、敦、盘、匜组合为主。陶器在战国早中期基本沿用春秋晚期组合,仿铜特征不再明显。战国晚期,盖豆逐渐被盒代替,盘、匜已较为罕见。

3.器物的装饰。春秋早期继承了西周风格,如波纹、鳞纹。中期复杂化,出现龙纹、蟠虺纹。战国时期开始流行蝉纹、贝壳纹等,并出现人物、植物纹饰。中原地区对于龙文化的崇拜较为强烈。早在新时期时代,黄河流域便兴起了对于龙的崇拜,如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了由蚌壳堆塑而成的龙形图案,被誉为中华第一龙。龙形象在中原文化中一直保留下来,并表现在东周器物纹饰上。

东周中原文化为主体的河南受到了多种外来文化的侵袭和影响,体现在丧葬习俗中相互渗透、多向融合。

二、秦丧葬习俗对豫西、豫中地区丧葬习俗的影响

秦国处于西北边陲,与豫西接壤。随着秦国影响力增强,其丧葬习俗影响到了豫西、豫中地区。

1.葬式。秦国盛行屈肢葬。在豫中和豫西地区的东周墓葬中,也出现屈肢葬现象。比如在洛阳中州路墓葬发掘中,战国墓88座,屈肢葬占85座。郑州南阳家世界购物广场战国墓68座,其中屈肢葬33座。豫西地区躯肢葬占比大于豫中地区。

2.墓葬方向。秦国墓葬方向以东西向为主。除了关中地区,河南三门峡和郑州也出土有东西向墓葬,如在三门峡市司法局、刚玉砂厂发现有大量头向向西的墓葬。豫中地区此类葬式比较少。

3.随葬器物。战国时期东方国家的葬俗仍深受周礼影响,鼎、敦、壶等礼器在平民墓葬的随葬品中占据多数。秦人的随葬器皿大多用罐、缶等。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所占领之地的风俗均被打压。而秦本国的风俗移入当地,随葬器物方面日用品增多,成组礼器渐少。郑州杜岗战国至汉代墓葬群中的日用器物组合,与咸阳秦都遗址随葬风格相近。三门峡三里桥秦墓二期墓葬器物以鼎、罐、缶、甑为主,与陕西汉代早期秦墓的器物组合模式极为相似。

据此,豫西、豫中地区均受到了秦文化因素的影响,离秦文化圈越近,受到的影响越大。

三、豫南地区中原葬俗和楚葬俗文化上的融合

豫南地区如信阳在东周大部分时期隶属于楚国。这里也成为中原葬俗与楚葬俗产生互动的集中地。

1.墓室构造和棺椁制度。在墓葬形制上,出现了中原和楚葬俗交融现象。如黄君孟夫妇合葬墓和黄季佗父墓葬,皆为长方形平面的竖穴土坑墓。这是先秦中原地区常见的一种墓葬形式。在棺椁形式上,黄君孟墓和黄季佗墓基本沿用了三门峡市虢国墓葬单棺单椁,单棺重椁的形式。但是黄君孟夫妇墓,墓上原有高七米多的封土。黄君孟夫妇墓也被认为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坟丘墓,它是在南方土墩墓的基础上融合了北方土坑墓的特征,进一步改造后形成的。

另外在中原葬俗中,东周之前大中型贵族墓曾流行井椁墓。如安阳后岗商代后期丁种中型墓发掘中,所使用的木椁成“井”字形。东周之后中原文化南移,信阳固始县白狮子地M1中,就发现类似井椁,融合了楚国地区特点,出现了“分室”。

2.随葬器物组合。春秋时期,豫南贵族大中型墓中的贵重器物以青铜器、玉器为主,平民墓以陶器为主,这种丧葬等级制与中原地区相似。但漆器的大量出现也彰显了南方楚国风格,如浙川下寺的楚墓发掘,在车马坑2号墓中发现有漆木制作的车;固始县白狮子地清理出了木梳蓖等23件木漆器。

3.器物装饰。“楚之先祖为祝融,近人多以为即欢兜,亦即丹朱,本为日神,即‘日中之踆乌’,‘欢兜’与‘丹朱’亦鸟名,则楚人似本亦鸟为图腾之族。”由此可见,楚人尚凤鸟。在楚地墓葬发掘中,也经常会遇到这种凤鸟形象。此特征与中原龙形象共同融入豫南随葬器物中。在信阳市阳城址8号墓挖掘出土的器物有龙凤合欢尊;新蔡葛陵二号楚墓同时出现了蛇首陶器和漆木雕鸟形器。

总之,豫南丧葬融合了中原和楚国的习俗,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成为河南先秦时期文化包容的典型案例。

四、豫北丧葬习俗中的齐鲁因素

中原文化圈内的豫北地区还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齐鲁文化是不同于中原文化的另一支重要文化,它是在原有东夷文化的基础上,经姜太公、伯禽等人的文化改造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豫北与齐鲁交界,为两种丧葬习俗的相互碰撞提供了条件。

近年在鹤壁淇县宋庄东周墓地中的发现,为我们探究其中的关联提供了大量实物依据。

1.棺椁制度和墓室构造。从棺椁制度和墓室构造上来看,淇县宋庄东周墓地与齐鲁墓葬有相同之处。比如在M4、M5等墓葬中均发现单棺单椁墓。在棺椁之下置有腰坑,多为圆形浅坑,此外在墓葬中专设器物箱,这在同一时期多见于鲁南东夷文化区内。

2.埋葬习俗。埋葬制度中出现殉葬现象。这在黄河流域的中原东周墓葬中,已属少见。但在宋庄墓地的圆形腰坑里残存狗骨,并出现了殉人现象。巧合的是,这种殉人、殉狗现象在东周齐国地区大量存在。

3.随葬器物。在宋庄墓葬中出现了大量乐器类随葬品,有编钟、石磬等。如在M4就发现钮钟8枚,分列于器物箱内,这种随葬乐器的习俗,在齐国更加常见。在《战国策·齐五》中曾记载齐地宫廷“钟鼓竿瑟之声不绝, 和乐倡优侏儒之笑不乏”。在棺椁之间还随葬有铜剑、戈、矛、镞等兵器以及车马饰件,这在齐国地区大型墓葬中也经常出现。宋庄墓地中随葬器物组合属于中原风格。但M4出土的B型豆与山东地区大量存在的簋形豆极其相似,上部呈现盆状,敞口翻沿,这类豆在山东如曲阜鲁国故城、薛国墓地等地区均有出土。

整体而论,豫北一带葬俗受到齐鲁地区的影响,同时也再次说明东周时期中原文化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融。

五、河南地区文化交融现象出现的原因

1.河南是华夏文明的诞生地,古代先进文化的核心地带,这是所有极具野心的诸侯国所想要占据的地方。因此,在礼崩乐坏的东周,大国争相逐鹿中原,各地区文化纷至沓来。

2.从地理位置来看,当时河南分属于韩、赵、魏,其东邻齐国,南连楚国,西接强秦。洛阳地区又是当时宗周所在地,重要交通枢纽汇于河南,为河南这片土地带来了各地方的文化色彩。

3.中原文化本身的包容性传统使其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融更加容易。在史前社会时期,作为中原文化主体的华夏部落便与东夷、南蛮部落发生过接触和争斗,形成期的中原文化受到了其他部落的影响,包容了其他文化特征。如在濮阳的马庄和铁丘遗址中,既发现了河南龙山文化特征,也包含有山东龙山文化特征。

六、结语

从现有的墓葬发掘情况来看,以中原葬俗为主的河南地区,显然受到其他地区丧葬习俗的影响,丧葬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这种丧葬文化多元化现象的出现,揭示了河南丧葬习俗的深度文化内涵,为论证中原文化的开放性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和价值索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