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儒道释:中国古典哲思与传统艺术

时间:2024-05-04

王钲雯

(吉林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21)

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物化形式,也是一种伴随人类文明而共生的审美创造。以艺体道(道即规律),就会发现艺术在他律之轴线(即哲学、宗教、社会等)与自律之轴线(即自身的继承革新)的“合律”中接续发展。

在艺术的外部系统中,哲学以其相对理性的方式影响着感性的艺术。以儒道释学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优秀古典哲学既是人生哲学、政治道德思想,又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艺术家创作与艺术作品的表达。因而在传统文艺作品中常常映射出中国古典哲思与体悟。值得注意的是,儒学、道家、佛学并不是宗教,其哲学思想不能与佛道二教混为一谈。尽管中国古代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艺术的发展,但古典哲思才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内涵。

一、治世儒学与艺术作品

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一种关乎礼的规范、仁的思想、义的准绳、智的手段的综合性哲学思想,更是一种注重现世功绩、伦理道德与实用理性的治世之学。

(一)崇高人格和热忱诗词

传统儒学观念倡导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之最高目标,树立一种内心修养与政治使命兼备的“内圣外王”之道。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以及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境界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便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声疾呼,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更是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满腔热忱。

(二)德育工具与艺术表现

儒家认为艺术不但能陶冶情操还可以协调群体,不仅可以塑造人格理想又可满足欲求、约束礼义,因而儒家学派主要将艺术看成是道德教育的工具。

如果说为政为民的儒学思想渗透于历代仁人志士的誓言中,那么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玄熊攀槛、班婕有辞等画面内容则反映了儒家成教化、助人伦的德教观念,唐阎立本《步辇图》主大从小、尊大卑小的绘画手法又体现着儒家的等级尊卑和伦理纲常。

此外无论是儒家强调的“思无邪”“归于正”的诗教理论还是唐宋以来的“文以载道”之说,都深刻影响着古代文论与文学。正如《中国传统文化精义》一书所言,假如四大名著褪去历史的、传奇的或魔幻的外壳,其内核无不显示着对于社会伦常的关注以及对于现实的思考,因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常以政教伦理为内容,或探讨人生道路或与道德规范紧密相连,形成了“以善为美”的独特文学审美观。

当然任何思想思潮都有其消极因素,儒家的德教思想于历史的不断推演中逐渐摒弃其纲常糟粕,于现代社会中以扬弃的态度批判继承,且常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于主流文艺中。

(三)游艺心态及恣肆笔触

正如陈传席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中所言,在传统绘画中那些工整之作远不如笔法恣肆的写意画备受重视,这种游戏笔墨的心态要追溯到《论语》中对于艺术的见解。从孔子提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思想可以看出,儒家没有给予艺术以极高的地位,只是强调了艺术的精神调节作用。这种“玩艺”的思想也使得历代以艺谋职的文士显得十分卑贱,故古代文人作画之时皆以“聊以自娱”自诩。

由此,儒学观念影响着艺术家的创造,使其在艺术作品中不自觉地留下了儒学的痕迹。

二、出世道家与艺术创作

与儒家提倡的内圣外王所不同的是道家返璞归真、生死顺然的哲学观,因而相比儒家的入世观念,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则更倾向于超脱隐逸的出世思想。

(一)纵情自然及山水画道

道家的至高境界是自然,推崇“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首先指回归客观存在的大自然。

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历代艺术家遍历自然、寄情山水、游目骋怀。无论是诗人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从容潇洒态、李白《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热烈奔放美,还是画家宗炳《画山水序》里“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畅神山水间、郭熙《林泉高致集》中“身即山川而取之”且“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的审美观照法,都体现了道家那种回归自然的心性以及超然人生的理想境界。

其次,道法自然还意指不受外界干扰的自在与自然状态。在《庄子·田子方》中讲述了宋元君邀人作画时的一位不同于其他绘者舔笔调墨、小心谨慎之态的解衣裸身、盘腿箕坐的真画家的故事,以绘画之事揭示了“任自然”的思想。此后其“解衣磅礴”的精神状态也备受历代书画家的推崇。

(二)道家观念和创作美感

道家思想影响着艺术家对于艺术本体的塑造,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广泛而深远。

道家“大音希声”“五音令人耳聋”的观念影响着音乐创作中天籁、大音、心乐的意境塑造;“虚室生白”“五色令人目盲”的观点推动着传统绘画从崇尚金碧青绿到推崇水墨绘画的转变;“庖丁解牛”“莫不中音”的舞蹈自由节拍以及以意运拳、气势贯通的太极自然韵味生成了中国传统舞蹈的视觉美感。

由此可见,当道家不受外界约束、自由超逸的生活态度融入艺术创作之时,便形成了搜尽奇峰、外师造化的自然探寻,并最终呈现于虚实相生、动静相谐的艺术表现和“无声胜有声”的意蕴境界之中。

三、空灵佛学及文艺体悟

自印度东传而来的佛教历经本土化改进与吸收形成了中国化的佛学,即禅宗思想。其后儒、道、佛家与兼收三者思想的宋明理学一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哲学体系。

(一)万物本空与艺术品悟

从《心经》中照见世间一切并非实有的生灭现象以度脱烦恼的“五蕴皆空”,到神秀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的即心即佛、向心内求的宇宙心或佛性,再到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非心非佛、无(妄)念为宗方成大道,以及“担水砍柴,无非妙道”的灵活法门、诱导开悟,禅宗学派以其独有的方式强调顿然体悟与自性空灵。

因此中国传统书法讲求运禅于中、落笔恰当、心手合一、不拘形式的禅韵,王维诗词中讲求空灵澄澈、曲径通幽、坐看云起的禅境,因而宋元绘画常以“潇湘八景”表现空灵的意象世界。

(二)佛之禅宗及南北宗论

自王维的禅趣入画到宋明的墨戏、画禅再到清石涛的“无法而法”以及清郑板桥的“不立一格”,文人画那种不拘泥成法、抒胸中逸气的画风以及闲静淡远的深幽意境无不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

此外,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明代画家根据禅宗南北两派的分类法提出了唐后山水画的南北宗论:北宗以李思训、李昭道为宫廷青绿山水的代表,而王维则是南宗文人水墨画的鼻祖,崇南而抑北,极度推崇文人画。虽然关于南北宗论的思潮于此后的年代中争论不断,但依然具有画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可以说,禅宗思想的见性成佛、自悟自修等特点不仅影响着沉思顿悟、直觉体验的国人思维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艺术创作,形成了中国禅韵书法和禅境诗画,颇具韵味。

四、中国哲思与艺术内涵

(一)古典哲学之价值意义

正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所言,中国哲学既不是纯粹的关乎社会与人际的入世思想,也不完全是离苦离欲、超脱解脱的出世思想,而是既包含儒家“游方之内”强调社会责任而有为,又包含道家“游方之外”解衣磅礴的内心秉性的既出世又入世、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

因此学习中国古典哲学并非要求人们做出或为官一任或超脱一切的极端行为,而是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内心的安宁和依托,保有稳健的人生态度,积极地面对困境、解决困难。可以说中国古典哲学无论儒学道家还是佛学,本质上都是一种人生体悟和哲学信条。

(二)儒释道学和文艺基因

儒家利己利人、博施济众的仁爱,老庄清静无为、纵情自然的洒脱,佛家见性成佛、普度苍生的慈悲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家并不是简单地对照个人或群体的信奉并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刻意逢迎,而是作品本身映射着自身经历、社会背景以及历代流传的哲学思想。明代画家徐渭以书画抒发“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愤懑,却依然以肆意挥洒、宁折不弯的姿态面对人生,这就是传统哲思凝聚成的独特文艺表现和生命价值观。

可以说从根本对立走向融合统一的儒道佛三家思想,于扬弃中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诗意的、艺术的、审美的人生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心理特征,同时也建构了国人的文化性格和文艺基因。

(三)艺术精神及当代传承

无论是虚中有实、追求意境的传统绘画还是简短精练、意蕴深远的中华诗词,不管是物我交融、情景结合的传统音乐还是圆转灵动、造型优美的中华舞蹈抑或是其他艺术门类,无不体现着古典哲思影响下的妙造自然、空灵澄澈、刚柔相济、至中至和的中华传统艺术精神。

当下的艺术创作中不仅有袁武《东坡词意》的当代水墨表现、张艺谋《影》的国风电影表达,还有刘欢《凤凰于飞》的词曲唱作、黄豆豆《秦俑魂》的古典舞蹈,掀起了新时代的国风热。由此可见艺术家在创作之时并没有抛弃优秀的中华艺术基因,而是在继承中革新,在求索中发展。

五、结语

中国优秀的古典哲学思想(儒学、道家、佛学)既是困境之明灯,又是价值之引导,更是中华艺术的深刻思想渊源。与此同时,中国古典哲学作为艺术创作的他律因素,将其独特的精神风貌熔铸于艺术表达之中、渗透于各艺术门类,同时又凝结成深厚的文化情感、构筑成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认同与接受,并于当代的传承中绽放光芒。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