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钱塘江流域青瓷历史概述*

时间:2024-05-04

周冬艳

(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钱塘江流域被誉为浙江和杭州的母亲河,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同时也是杭州城市发展最重要的轴带。钱塘江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孕育了浙江文明和江南文化,其中享有盛誉的如钱塘江诗路文化、青瓷文化、昆曲、西泠印社等。就物质文化来说,钱塘江流域是我国青瓷的诞生地,也是青瓷的故乡。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大背景下,对钱塘江流域青瓷历史文脉进行梳理、保护、传承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钱塘江流域地理位置的界定

目前,关于钱塘江流域的源头说法不一,根据《钱塘江志》等权威著作采取了南北两源的观点:即南源为新安江,北源为兰江。钱塘江流域的主要干流为: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主要支流为乌溪江、婺江、分水江、浦阳江、曹娥江。

钱塘江流域位于浙江省西部,是浙江省境内最大的河流。本文对钱塘江流域的界定以浙江省水利厅和苏世亮等对钱塘江流域行政区划作为参考依据。钱塘江流域包括杭州、富阳、桐庐、诸暨、浦江、淳安、建德、义乌、东阳、开化、常山、衢州、龙游、金华、兰溪等市县,具有明确的边界范围。早在六朝时期,浙江地区的窑业生产面貌就已呈现出区域性布局。钱塘江流域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域的界定,对于钱塘江流域内的青瓷历史文脉的梳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钱塘江流域原始青瓷及成熟青瓷的诞生

青瓷是我国瓷器中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庞大的一类瓷器。1956年萧山茅湾里窑址在进化镇大汤坞新村茅湾里裘家山东坡首次被发现,茅湾里窑址烧制年代属春秋战国时期,因此萧山茅湾里被认为是中国瓷器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杭州市萧山区茅湾里几十处窑址中以烧制印文硬陶和原始青瓷为主,为汉代成熟青瓷乃至中国瓷器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和1995-1997年间杭州市对浙江原始青瓷进行了两次窑址专题调查,于萧山境内的新江岭、进化、城山、欢潭等地发现印文硬陶与原始青瓷同窑合烧的窑厂共计19处。

青瓷至商代烧造以来,成熟的青瓷在东汉中晚期的上虞小仙坛一带即上虞的曹娥江流域完成,曹娥江流域东汉时期窑址超过150处,基本反映了从原始瓷器向成熟青瓷发展的过程。作为中国青瓷的主要发源地,上虞一带不仅烧制出了大量精美瓷器,还形成了丰富的青瓷文化。上虞小仙坛青瓷器窑址的发现和挖掘,证实了此时浙江青瓷的发展已形成中心地位,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曹娥江流域作为世界青瓷发源地,浙江上虞一带烧出的“青瓷”可以誉为“瓷祖”。

三、钱塘江流域青瓷窑口区域性分布

1.越窑青瓷

“越窑”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晚唐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锋翠色来”的诗句来赞美越窑青瓷的釉色之美,并赞其“类冰似玉”。越窑青瓷胎体较薄,釉色均匀莹润,翠色明丽,光彩照人。越窑青瓷除了釉色和造型的美感,多种装饰技法的应用,使得越窑青瓷具有极高的审美韵味。越窑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窑场,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最先运用科学考古的方法对越窑遗址进行考察,在窑址中发现了大量唐代以前的青瓷瓷片,后根据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最早的越窑成熟青瓷出现于东汉上虞,这里瓷土、森林资源丰富,曹娥江纵贯全境,水利运输便利。越窑青瓷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迅猛发展,在浙江的绍兴、上虞、余姚、宁波、奉化、临海、萧山、余杭、湖州等地都发现了越窑瓷窑遗址。六朝晚期(自南朝起)越窑的制瓷中心逐渐转移到余姚的上林湖地区(今慈溪市)。

2.南宋官窑

杭州市青瓷历史文化是杭州文化发展脉络中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南宋官窑烧制的青瓷主要突出釉色之美,有如玉质般、庄重、典雅和神秘的自然美感。1930-1932年间周仁先生撰写了《发掘杭州南宋官窑报告书》,1937年朱鸿达编写了《修内司官窑图解》,并进一步确认乌龟山窑就是文献记载的南宋官窑。

20世纪50年代初期,陈万里先生明确提出“郊坛下官窑旧址在杭州南郊乌龟山下,烧制出的瓷器为薄胎厚釉,胎为黑色或黑褐色为特征”,陈万里先生的这一发现否定了乌龟山窑址就是修内司官窑的观点。1956年春季,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乌龟山窑址进行了首次局部的考古发掘,发现乌龟山窑址的瓷器分为高低两个层次,而且瓷器的品质差别较大,此次挖掘的瓷器,为研究宋代官窑的烧制技艺提供了素材。此后数十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南宋临安城考古队等部门对乌龟山窑址和老虎洞窑址进行多次大规模的考古挖掘,对北宋、南宋和元代三个不同时期的地层堆积进行总结:器形包括碗、盘、杯、罐、碟、壶、洗、觚、琮式瓶、香炉等;胎体和施釉方式为厚胎厚釉和厚胎薄釉为主,胎色较深为香灰、深灰、紫色和黑色等;釉色主要以粉青和米白色为主,同时还有翠绿、灰绿、黄褐色等。

3.临安天目窑

1982年5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临安市文物馆对临安市宋元窑址进行考古挖掘,于临安凌口乡松毛坞一带发现有青白瓷与黑釉瓷同窑合烧的宋元时期窑址,随后又发现绍鲁乡、西天目乡等地多处窑址,窑址年代均属于宋元时期。2013年3月至4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临安市文物馆联合对天目溪流域瓷窑址进行考古调查,天目窑产品有青釉、黑釉和酱褐釉三种,其中青瓷为大宗,其烧造年代为南宋和元初。

4.萧山宋代民窑

2006年8月,萧山博物馆在所前镇东山夏村青牛湾一带发现一处窑址,经考古发现此处为宋代民窑。根据发现的瓷片可以辨认出此处民窑烧制的瓷器为青瓷碗和韩瓶等。另外,还发现少量的支烧窑具和大量的素烧瓷器瓷片。可见,在杭州地区不仅有官窑,还有供百姓生活所使用的民窑瓷器。

5.钱塘江流域余杭窑

2018年4月至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余杭瓶窑窑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清理出厚达2米的窑业废品堆积,出土包括瓷片和窑具等在内的大量遗物,瓷器产品类型丰富,以韩瓶为主,另有罐、四系罐、多系执壶、执壶、虎子、漏斗、灯、盏、盘、碗等。出土的瓷器碎片胎质粗糙、多施半釉、釉色以青褐色为主,烧造年代为南宋早期。装烧方式为裸烧、叠烧、少量器物套烧等形式。

6.钱塘江流域婺州窑

婺州窑分布在浙江省金华、衢州一带,唐属婺州,故名。东汉时期创烧,六朝时期婺州窑进入发展期,兴盛于唐宋,元代逐渐没落。至今在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衢州、江山等地发现婺州窑遗址600余处。唐宋时期的婺州窑以乳浊釉最具特色,两晋时期普遍使用化妆土是其最大的特征。从其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婺州窑的发展不断吸收越窑、龙泉窑、建窑等其他窑场的技术,生产了清白瓷和彩绘瓷。五代、北宋早期,婺州窑对外的影响较大,影响波及的地区包括东阳、武义、义乌、金华、浦江、兰溪等县市,从武义诸窑址可以看出,婺州窑的瓷器产品质量较隋唐有了明显的提高。

7.钱塘江流域德清窑

德清窑创烧于东汉时期,至西晋时期的窑址数量仍有限,其中钱塘江流域范围内的余杭区窑址一处,另外湖州南郊窑址三处。其中余杭窑址烧制的瓷器品类更加丰富,装饰性更强,釉色更加青翠。到了东晋时期德清窑进入鼎盛时期,其中钱塘江流域德清窑窑址位于余杭的良渚一带,挖掘出的窑址有十数处。烧造瓷器以青釉为主,黑釉为辅,但是这一时期的瓷器胎质粗糙,胎色较深,密度较小,气孔较大且吸水性较强,这一时期青釉产品使用化妆土,能够有效地掩盖胎质的缺陷,从而使釉层更加均匀和光洁。

四、结语

钱塘江流域的青瓷历史是浙江古代瓷业发展历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钱塘江流域除上述名窑之外,还有衢州窑、永康窑、浦江窑、金华窑、龙游窑、兰溪窑、武义窑等多处名窑窑址。钱塘江流域分布的众多窑址,烧制出大量品质优良、品类齐全的青瓷器,在浙江省青瓷产业中名列前茅。通过对钱塘江流域青瓷历史的梳理,为钱塘江流域青瓷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