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记在世“阿炳”甘柏林

时间:2024-05-04

(长春大学音乐学院,吉林长春 130022)

甘柏林是新中国第一位盲人音乐教授,他8岁失明,一生以二胡为业,声名远播。盲人音乐家阿炳因其二胡作品《二泉映月》而著称于世,二者有着同样的际遇,故甘柏林被世人称之为在世“阿炳”。

自古以来,有史料证明盲人与音乐有着独特的联系。音乐发展历程上镌刻着盲人的一个个名字,从师旷到阿炳、孙文明,从波切利到盲人歌手杨光,他们在没有光的世界里用音乐传达着对光的渴望与对世界的憧憬。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甘柏林就是从小以先辈为激励,以音乐为志向,开启了他奋斗的人生。

爽朗的笑声、满面的红光,宽厚的手掌,卓越的头脑,不高的身材里永远充满着无限的智慧与澎湃的力量,这就是我的恩师,著名盲人二胡演奏家甘柏林,虽然目盲,却心明慧智,卓尔不凡!

老师少年可谓命运多舛但而后却励志圆满,伴随着音乐与盲人高等教育事业成为其一生奋斗的目标。平凡的外表下是无私的大爱和对回馈祖国的博大情怀!经历过旧中国由于大火家道中落,经历过年幼时孤儿院里身中眼疾,经历过新中国的教育培养,经历过数十载的高校办学,经历过授业解惑的桃李天下。作为新中国鲜有的盲人教授,他用自己的经历再一次证明了历史上盲人与音乐的不解情缘。他作为中国盲人教授“第一人”,启动了盲人接受高等教育“第一所”,代领、引领更多的盲人音乐学生进入到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接下来我们通过三方面来谈及甘老师一生的艺术生涯。

一、谈音乐——不忘初心

谈及老师,首谈作为二胡演奏家的他成名于1956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音乐周”,刘北茂先生与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同志推荐甘柏林代表盲人干部训练班进行演出,他演奏的《二泉映月》《怀乡行》以动人的音色以及自己对乐曲的独特见解,获得在场观众的一致肯定,并被誉为“青年二胡演奏家”。二胡是老师毕生的事业,最初它是抚平自己坎坷命运的工具,而后它是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再后它是自己为之百折不挠的事业,二胡历史上载有甘老师的一笔,继阿炳、孙文明之后的又一盲人音乐家。学艺道路上他曾先后得到过长沙盲校武泗玉老师的启蒙,学习过歌唱、笛子、扬琴、二胡等乐器,而后随南京盲校的宋庭亮老师进一步学习二胡演奏,1955年甘柏林从南京盲校毕业被保送至中国盲人干部训练班音乐班进行下一步深造,在北京他受到了二胡名家刘北茂、张韶、蒋凤之、刘明源等诸位名家的悉心指点,让他的艺术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明朗,各位老师们不同的教学风格、演奏技法给了甘老师很大的启发,这使得他的演奏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1]。但外因的推动只是助力,自身的不懈追求才是取得今日成就的恒动力,这追求来自老师内心深深的喜爱。自从失明,第一次听到二胡美妙的声音,像一缕阳光拨开层层黑暗,照进心田,自此二胡一直是老师不懈追求的目标。甘老师天资聪颖,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并有南京盲校宋庭亮老师的科学方法,宋老师以小提琴的一些练习曲训练甘老师,为甘老师的演奏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那时甘老师特别喜欢张锐老师的揉弦,他不断揣摩,一遍又一遍,模仿得淋漓尽致。但是来到北京参加盲人训练班,刘北茂老师听了甘老师的演奏,他建议甘老师确立自己的艺术个性,这启发了老师树立自己个人风格的观念。

在刘北茂老师的指导下,50年代的中国,那时很少人演奏刘天华的《悲歌》和《苦闷之讴》,只有甘老师是可以完整演奏刘天华十大名曲的演奏家。甘老师对声音独特的辨别和敏锐度,使他在演奏中特别注重音色的变化多端。他演奏的《悲歌》声音深厚有力,《闲居吟》又轻快明亮,音色变化十分明显。今年老师85岁的高龄,每当我拜访老师,经常会听到他家里传来练琴的声音或者播放各位演奏家们音频的声音。正是这种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对声音追求的累积,使老师以优美的音色著称于世。他通过声音在揣摩方法,他通过声音在传递心声,他通过声音来感知世界,再传达给世界。他对二胡声音有着明确指向性的追求,是一种云遮月般,亮却含羞的音色,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念的渗透,温文尔雅,含蓄内敛。已故著名的老一辈二胡演奏家张韶先生评价甘老师的音色“甜、脆、美、宽、厚、亮,柳暗花明,又有点云遮月的感觉”。甘老师举重若轻地擦弦,奏出来的是琴筒、琴杆和谐共振的完美声响,像美声唱法寻找共鸣腔一样,二胡的声音也要寻找发音位置,近听不燥,远听穿透力极强。

另外老师换把干净准确,节奏把握恰当,右手充分利用弹性音头和加速度的原理,这种演奏在当时应该属于比较科学的技术方法。我们在甘老师的演奏中不难看出宋廷亮老师运用小提琴练习曲对其展开技术训练的有效方法。老师的演奏干净、质朴,没有做作的滑音和冗长的气息线条,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质朴的情感和扎实的技术储备。

那时由于作品的匮乏,老师经常会即兴的演奏一些音乐,成为其自我训练的独特方法。当时,全国不论是二胡演奏还是作品还处于一种摸索的状态,各人风格差异极大,审美没有恒定标准。我们看看那时期的人物,王国潼、闵惠芬、蒋巽风、甘柏林等,各有各的明显特征。再加之刘北茂老师的指引,甘老师在揉弦动作上刻苦钻研,运用现在比较常见的滚揉,树立自己的个人特色,这在当时还是鲜少可见,当时运用较多的还是压揉或者抠揉。滚揉的动作由于是在肌肉放松基础上的有频次运动,声音更加柔美、恬适。音色、弹性运弓、滚揉在当时构成了老师高超的演奏水平,很多现在知名的演奏家和二胡爱好者都是甘老师的崇拜者,五十年代后广播中各种节目穿插播放甘老师的二胡演奏,据说一周就有70余次。甘老师频繁受邀赴世界各地、港澳台演出,红极一时,风头无二。应该说他是承袭刘天华一派的典型代表,同时受教于刘北茂先生(刘天华先生的弟弟)。当今二胡演奏迅猛发展,并且确立了现代的演奏审美,但这一切一定是来源于代代的继承和摸索,这里面有我,有你,更有甘柏林。

二、谈教学——用耳倾听

甘老师的教学基本均是用耳聆听,你会惊讶,所有的问题都逃不过他的耳朵,他可以通过声音知道动作的松紧,他可以通过声音来断定你的问题,他可以通过声音来指导你如何解决。所以就不难惊讶好久不见的人他通过对话就能辨别你是谁?所以,二胡的声音是老师最为注重的,对于音色的美他具有敏锐的感觉与超于常人的追求。

教学中他特别注重琴弓的擦弦点,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擦弦点,有共鸣的音头,是二胡右手运弓获得良好声音至关重要的开始。千锤百炼,反复打磨,印象中最深的就是反复观察老师点状擦弦的一瞬,声音不燥不虚不薄不暗。在老师的世界里,只有黑色,可是他却把音色想象成五彩斑斓。是否这种想象比直观看到更富魅力,我不得而知,但却在学习的过程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老师声音的绚丽多姿,他比常人赋予音乐以更多的想象与追求。

另外老师的教学中还有两个至关重要的理论是“一松一弛”和“四紧四松”。“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是老师经常对我说的。这句简单的话语体现了音乐演奏艺术中最重要的对比和哲学的对立统一观点。也旁生出老师“四紧四松”的演奏理论,即“左紧右松”“气紧行松”“内紧外松”“一紧它松”,这深刻地的反映了老师对音乐演奏的哲学考量。“左紧右松”指左手相对于右手技法繁复,紧并不是紧张,是一直在各种技法的交替中不停地变化;而右手运弓需要放松,如果不放松,给予琴弦过大的压力或过虚,声音都得不到良好的传导。“气紧行松”指气息的重要性,气息一直随着乐句更迭及情感传达时刻做着呼与吸的动作,但这时左右手的演奏却要一直体会在放松的状态下运行。“内紧外松”指的是意念和思想上的思考,形态上的放松。二胡演奏是线性旋律,脑子一直要思考在先,行动在后,练琴时这样可以保证指哪打哪,舞台表演时可以保证音乐形象的刻画是有内涵的。“一紧它松”我理解是对以上几点的总结概括。“四紧四松”体现了老师对力的使用的高度总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师严谨的教学及对艺术的精湛追求,铭刻我心。每次去老师家上课,他一上就是3个小时,年纪轻轻的我已经坐立不安,年事已高的老师却稳如泰山。一次他生病了,躺在床上坚持给我上了一上午的课,我感动的同时是极大的钦佩,这种言传身教,让我终生难忘。老师教给我的不仅是艺术,他带给我更多的是灵魂深处的净化。

三、谈盲人事业——不辱使命

随着名气的渐长,甘老师放弃小我,投入了更广大的事业,为更多的残疾人权益而发声。他历任九届、第十届的政协委员,残联副主席、盲协主席等职务,利用更多的机会为残疾人群体争取权益。一次他出访南斯拉夫的演出机会,了解到当地的盲人可以进入到高等院校就读,回国后就开展了长达八年的筹建办学工作。终于在1987年,中国第一所残疾人高等学府在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成立,使更多的盲人音乐学子有了深造的机会,使更多有才华的盲人音乐家获得进一步受教育的权益,这对残疾人来讲在人权上得到了和健全人一样的平等。继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成立后北京联大也成立了特教学院,无数的残疾人从高等院校毕业后融入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如今这些莘莘学子可能已不记得、不了解甘柏林此人,但是不影响其矢志不渝的为残疾人群体努力发声。

而今的特教学院已全面实现融合教育,残疾人学生和正常学生融合在一起读书。30多年的心路历程,全国特殊人才的高等教育已蓬勃发展起来,这是甘老师的欣慰。由吉林艺术学院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光明行”文化助残项目》走访了10个城市,演出20场,甘老师带着他的众多子弟,在国家大剧院、天津音乐厅、阿炳故乡无锡等多地,展开了系列演出活动[2]。人们再一次领略了盲人二胡演奏家的风采,宋国生、宋飞、杨光熊、赵寒阳、许讲德、余惠生、周维等纷纷在不同场合观看了甘老师及其弟子们的“光明行”系列巡演,纷纷表示祝贺[3]。邓建栋更是在阿炳故乡,也是邓老师的故乡无锡,与甘老师共同上台合作《二泉映月》!这场演出意义非凡,这是在世阿炳对阿炳本人的祭奠与明誓。

2019年长春大学音乐学院申办了《特殊人才培养项目》,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位学员,个个才华横溢。我有幸被聘为指导教师,深切地感受到残疾人音乐学子的出众才华。我们感叹他们才华的同时,还有被他们身残志坚的坚强意志深切感染的那份感动,是正常学子无法带给我们的震撼。学员的结业音乐会不能用精彩来形容,要用涤荡心灵的撞击来比喻。甘老师也应邀在台下观演,他兴高采烈、激动难以,风风雨雨20多年,甘老师不仅是一位盲人二胡演奏家,他更继承了阿炳的铮铮铁骨,具有顽强不屈的精神,更有乐观主义的处世态度。他的声音是洪亮的、他的琴声是感人的,他一路奋斗的精神更是坚贞的。“厚德载物纳百川,自强不息立千仞。”老师用音乐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窗,用自己的努力为残疾人的事业打开了一扇门。

面临残疾人音乐人才就业难的问题,甘老师又在奋力为他们呼吁,让更多有才华的残疾人音乐人才得到发挥才能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有才华的残疾人音乐家。他们不仅在历史上,而且在今天的音乐舞台上依然离不开他们的身影!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