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苗绣艺术及保护传承探究

时间:2024-05-04

(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黔、川、桂、湘等地。苗族有着自己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崇拜,勤劳智慧的苗族人将对万物的崇拜用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刺绣、蜡染、服饰、银饰、盘歌、踩堂等等。其中刺绣图样是苗族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自古以来苗绣图案就以复杂精湛的制作工艺著称,受到国内外收藏者的关注。

一、苗绣艺术

(一)苗绣简介

在苗族文字还未出现的时候,苗族先人就已经开始用图形来表达万物记录所见所想,与之而来出现各种文化载体。雕题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也称之为“文身”。最初的苗人将寓意美好祝福的符号图形刺于皮肤上,求得神灵的庇护,后发明蚕桑之术,雕题文身开始转换成装饰艺术,出现在织物上,苗绣由此而来。在曲折坎坷的历史发展中,苗人仍旧创造了无数蕴含苗族精神的图案,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了一部无字的史书。

2006年苗族刺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本民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的见证,具备非常浓厚的历史文化,其复杂的制作工艺、精湛的技术和稀缺性,让苗绣具有很高的装饰效果和收藏价值。

(二)苗绣艺术特征

苗族刺绣是苗族古老的工艺形式,几乎每一个图样都有其特有的来源和寓意,或是神话传说,或是山川美景,又或是图腾崇拜。在此基础上,苗绣慢慢形成拥有自己民族特色文化的艺术风格:苗绣以五色彩线织成,凭借想象力,布局谋篇,造型讲究对称美,图形上下左右的构成、空间、色彩等都对称。苗绣还讲究对比美,绣品几乎不留白,大大小小的元素充满了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充盈。色彩运用大胆,对比强烈,鲜亮夺目。

苗绣的精美往往通过其装饰纹样体现出来,自古以来苗人都保留着淳朴的民风,对天地万物的崇拜也是朴素真诚的,无论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飞鸟鱼虫、神话传说都是绣样的设计来源,不同的图案有不同的寓意。

1.几何纹的严谨之美

在苗族传统服饰以及制作技艺中,几何纹是苗绣最基础也是运用最广泛的纹样之一。在苗族上衣中:肩部、袖部、前领后领、前衣片、后衣片、腰部装饰和披肩以及在挎包的包面和背带上,经常运用几何纹。几何纹以规整、简洁的几何图形而得名。常见的几何纹样有三角形、方形、回型纹、水波纹、太阳纹、旋涡纹等,织布采用经纬线的搭配,整幅作品图案采用二方连续的排列,展现出对称、重复、有秩序的走势,并且通过色彩的搭配,让图形对比增强、细节更加丰富,让简单的几何形态呈现强烈的韵律感和动态感。

2.动植物纹样的自然之美

淳朴的苗族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日月山河、花鸟鱼虫都给苗人以灵感。在绘制图形时,会将复杂的动植物简洁化,多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抽象创作出带有美好寓意的纹样。常见的动植物纹样有:牛纹、蝴蝶纹等各种花纹。植物纹在形状上多采用轮廓归纳法,将立体的植物平面化,再借用各种针法做出肌理的变化,或绣上银片来增加装饰性和材质的多样性,整个绣品远观精美,近观感叹技艺的精湛,彰显出苗族人对自然的敬仰,对技术的高要求,也是苗族劳动人民审美趣味的表现。

3.图腾崇拜神话传说的艺术之美

苗族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苗族的始祖是蚩尤,关于蚩尤神话至今还在苗族人民中广泛流传。另外还有蝴蝶妈妈、洪水滔天、神药“贺阿忙”等神话故事,以这些神话故事情景、人物、动物等方面延伸的图形符号慢慢也成了刺绣的一部分。苗族人民运用智慧将这些元素打散重构,设计出具有美好寓意的图样,看上去整个形象存在不合理的结构,但这就是苗绣的特点,不在乎其形,在乎其意,比如龙纹中的蚕龙,龙头蚕身,形态自然卷曲;鱼凤图案中,鱼的头部和身体,凤的翅膀和尾巴,此外还有表现狩猎、祭祀等特殊纹样。此类纹样多叙述性,寓意深刻,几乎每一个纹样都有一个故事。在刺绣中较多以对称结构表现,色彩艳丽,造型灵动,给人更直接的视觉冲击力和不同的心理感受。这都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寻求兴旺安乐、繁衍生息、吉祥如意的美好生活,凸显独特的艺术美。

综上所述,苗绣艺术凭借高超的技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广大收藏者关注。然而由于生活的发展变化,苗绣面临停滞流失的境地,反思与探索成为苗绣发展的最主要课题。

二、苗绣艺术的现状问题研究

(一)苗绣传承断代和技艺流失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高速的发展,经济突飞猛进,政治文化显著提高,整个国家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较为封闭落后的偏远苗族聚集地,整体的政治经济制约着苗绣的发展。首先苗绣在苗族人民一代一代口口相授、师徒相传下,得以传承。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精致的手工制作逐渐被机器生产所替代,苗绣也不可避免。工业化生产的苗绣产品同质化严重、质量低下,严重影响着苗绣本身的口碑。反观纯手工制作的苗绣技艺精湛,艺术水平超高,甚至达到收藏级别,但是繁复的制作技艺耗时耗力,一套嫁衣或节日盛装就要制作4~5年的时间,效率较为低下。现在年轻一代受到外界的影响,出于利益或其他因素,大部分会选择外出务工,不愿从事苗绣这个考验技术、考验耐心的工作,导致传承人逐年减少,苗绣面临传承断代、技艺流失的严峻问题。因此保护、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首要任务。

(二)价值观与审美变化导致设计理念滞后

在传统苗族眼中,男耕女织是评判男女是否勤劳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解放,苗族人民的价值观也在改变,所谓的“苗家姑娘个个会绣花”不再是衡量苗家少女是否贤惠的重要指标,大多数的母亲鼓励自己的女儿多读书,不会逼迫女儿从小学习绣花,给予女儿更大的选择空间。思想开放后的人们较多的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增加文化知识的同时却忽视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这是苗绣文化产品发展的隐性根源。

中国是礼仪大邦,苗族人民传统的审美观会受等级制度、中庸思想的影响,多强调人与人的身份地位,要求服饰、装饰要与身份相匹配,追求秩序性,这是对本族文化的坚守。随着中国对外的交流开放,与世界文化不断地交融,促使人们对于美的审视发生着快速的改变。比如造型越来越简约,颜色追求素雅干净,年轻一代追求个性解放等。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时还追求内在的舒适,从大众化到个性化,一元化到多元化。而大多数传承人长期生活在家乡,没有机会去了解当代人们的追求,导致设计理念滞后,缺乏创意,生存空间被挤压。

(三)宣传力度小,销售渠道单一

在以前,一些国内外苗绣收藏者到苗族地区去收购老服装,由于语言不通,对于当地情况不清楚,就必须借助当地人的帮助,这也是最早的一批收藏中间人。中间人经常接触收藏圈,慢慢学到了不少收藏经,当一批又一批的精美产品运送到国外时,终于有一部分人觉醒了,开始收藏本民族的产品,在政府支持下,开设博物馆,做苗绣工艺展来普及苗绣文化。在旅游业的催动下,关于苗绣的店渐渐开设增多起来。虽然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经调查发现,苗绣大多面向的是当地人民和游客,并且由于传承者老龄化问题,他们对于互联网的不熟悉,导致苗绣文化产品宣传力度不够,传统经营模式不太适合互联时代,严重阻碍了苗绣的发展。

三、苗绣艺术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一)培养传承人,建立文化产品设计研发基地

目前,由中央和地方认定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体系基本形成,为传承人提供物质保障与精神动力,据调查了解到,一部分非遗传承人补贴偏低,生活状况较差,建议相关部门多关注传承人的生产生活,制定合理的机制,申请专利,保障传承的延续。还可以和企业联合组织一些公益项目,弘扬非遗文化,带动传承人的积极性。

此外,可以建立文化产品设计研发基地,找到手工和机器制作的平衡点,将现有的高科技技术运用在苗绣产品设计中,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和谐发展,推陈出新,设计制作出更精良的艺术品。传承人可与商企联合,不仅能宣扬本民族文化,又能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经济效益,达到互利双赢。

(二)开设非遗文化研习班,培养审美意识

由于大多数年轻人并未对苗绣产生兴趣,建议多开展非遗文化研习班,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导培养他们对这方面的兴趣,让他们从小进行文化熏陶,保持对本族文化的热爱,加强对本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不再“顾此失彼”。另一方面,可以组织传承人进行外出研习,了解现代社会培养创新思维,打破固有传统,拓宽视野,在原本苗绣文化产品基础上进行突破,不再禁锢于固有的思想,设计出更符合社会发展的文化产品。

(三)借助数字媒体,改变销售渠道

互联网时代下多媒体发展异常火爆,这给传统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媒体改变了传统单一的销售模式,销售渠道的多样化可以让苗绣面向更多的人群,借助互联网加大宣传,普及苗绣文化知识,给予收藏者和传统文化产品爱好者更多机会看到苗绣文化产品的魅力。例如博物馆可以用VR技术,线上将苗绣产品真实立体展现出来,用手机进行传播扩散,不局限于地理位置,让不能进入展馆的人们身临其境,有趣地欣赏苗绣文化产品。线下博物馆可以采用全息投影,将苗绣制作过程展示给人们,置身于苗人的生活环境中。还可模拟穿戴,以此激发游客产生认同感并快速转换成购买力。在自媒体爆发时代,苗绣可以利用各大平台进行宣传,扩大新的消费市场,收入的增加还可以反作用于传承人对苗绣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有利于苗绣的传承和发展。

四、结论

苗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意义深远,是一部无字史书,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苗绣发展至今面临传承断代、发展停滞的问题,保护苗绣艺术,打造苗绣品牌文化,设计新苗绣文化产品,实现苗绣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传承与创新,让沉寂的指尖艺术焕发新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