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古代桥梁的魅力与审美

时间:2024-05-04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有一首关于古桥的歌,歌词是这样写的:“北京的桥千姿百态,北京的桥瑰丽多彩,金鳌玉栋望北海,十七孔桥连玉带”①,歌曲因为高度的写实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而被传唱多年。桥把路串起来织成四通八达的网,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中国悠久的历史人文,加之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条件,因而创造出了风格迥异的桥梁文化以及辉煌的桥梁建筑史,最远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代中晚期。[1]中国的古桥不仅充分承载了中华民族非凡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又向世人展示了自然的山水与人类征服自然的创举的和谐画卷。

桥梁,是一种集科学、技术与艺术于一体并兼有实用与观赏双重价值的特殊 建筑物[2],同时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也是交通道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桥的设计遵循了建筑设计的原则——实用、坚固、美观②,首先桥梁本身是实用的,要结实耐用。其次,要具备欣赏性,如梁桥的平直、吊桥的悬空、拱桥的映射、浮桥的意境等,各种桥的造型展露着各自的风采,繁而不同。中国古桥的艺术价值主要包括建造风格和装饰工艺,每座桥都有自己建筑风格和设计特色,这就是桥的建筑美。

桥的造型有梁桥、拱桥、吊桥、浮桥等。梁桥是最早形态的桥,经济、实用、简洁、淳朴,有一种男性的阳刚之美。梁桥与宽阔的江河、平坦的地平线形成一种稳定、坚固的美感。

俗话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句话表明了人们连通道路的要求和决心[3]。中国也是最先创造出拱桥的国家。这种古老而美丽的桥,悬于水上,风格柔和、圆润,时而宁静,时而富有动态感。拱与梁或曲直相配、或环环相迎,极具美感。桥拱的外部形态与韵律变化更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兼具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建筑美,因而具有中国传统拱式建筑的基本特征。从外在形态上来说,北方多为平桥,而南方由于漕运的需要,多为驼峰。单孔桥高大者驼峰高耸、气势雄伟,而多孔桥似一条项链,丰富了周边环境的空间感。平直小桥桥面与岸持平,人行其上恍如凌波微步。至于九曲桥,则蜿蜒水面,尽得水趣。还有带屋顶的廊桥,架于两楼之间,两旁朱栏碧槛,掩映生姿,倒映水中俨然海市蜃楼、桥影欲飞。

久负盛名的五亭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建于瘦西湖上,又名莲花桥,建筑风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从建造艺术上来说,五亭桥呈现的是高超的工程技术与缜密的艺术水平。其最大的特点是阴阳兼具,刚柔并济,光彩夺目的形制造型秀美,朱柱黄瓦,配以白色栏杆。且亭内有彩饰,色彩繁复,荣华典雅。而桥面下列四翼,正侧位列十五个卷洞,相互连通,与天空相映,亦栩栩如生。正如清人黄惺庵赞道:“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五亭桥不仅构造独特,其精工细作也令人叹为观止,可谓古桥建筑美的代表之一。

中国古桥的装饰美感寓于木构或石构的桥梁当中,其不仅为了当时人们的休憩与交通,也通过丰富桥梁的纹样来达到吸引人们观赏的目的。与服饰、金银器物、陶瓷等一样,中国古桥的纹样也十分丰富,包括常见的龙、凤、狮子、莲叶等,也有少数的历史故事以及人物刻画的形象。赵州桥作为现存最早的石拱桥,其桥面的石栏杆上刻有浮雕的螭龙和望柱上的狮首像,也包括很多精美的鸟兽形象,雕刻细腻,形象逼真,技法多变,变幻无穷。狮子、蛟龙以及各种传说故事中的神兽形象都属于中国桥梁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装饰之外的,由于地域、气候的不同,许多桥梁需要进行防腐和压基来保证正常的使用。因此,人们往往会在桥身或桥头上建造许多附属建筑物,并以此作为桥梁出入口的标志,不仅延长了桥梁的使用年限,维护了其内在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桥梁本身的使用功能,在与周边环境的交相呼应下构成了中国古代桥梁独有的建筑效果。

以卢沟桥为例,可以充分领略古桥的装饰之美。卢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永定河上,因建于卢沟河(即永定河)之上由此得名。[4]卢沟桥桥面两旁共有279个石栏杆,每个栏杆的望柱头上都有一座石狮,在石狮头上、背上、腹部或爪下都雕刻了一只小狮子,形态各异。因其数多,且小狮子多雕于隐蔽处,故明代即有“卢沟桥的狮子一数不清”的歇后语。自卢沟桥建成以来,历朝历代对其多次进行维护和修缮,因此卢沟桥就成为一个桥梁的博物馆,向世人展示了不同时期的雕刻风格。金元时期的石狮身躯比较瘦长,狮子头比例较大,且狮嘴中间并不雕空。而明代的石狮身躯相比之下略微粗短,足下多有绣球、小狮等,到了清代,石狮突胸张嘴,雕刻纹路较深,其雕刻手法多体现于狮子的面部,此时的狮子虽说没有以前那样勇猛,但从历史的变迁来看,古桥上的石狮雕刻技法日渐成熟,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工艺的逐步发展。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卢沟桥的石狮子又进行了多次修整和维护。总之,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历经中国多个朝代以及新中国各个时期的完善与维护,融合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特征,将传统古桥装饰得以保留,古桥成了一处“石雕艺术博物馆”。

古桥是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文人骚客以它来抒情达意,许多画家也会把它作为创作的好题材。一座桥,是一个地标,是一幅画,是一首诗,是无数个故事。那么现代人面对古桥,应该如何去游览和观赏呢?除了建筑和装饰,还要通过古桥的环境、题名、诗情画意、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感受古桥的艺术魅力。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桥一般是建在山水之间,自然风光无限。它的建筑形态与周边空间环境是相互和谐的,因此在建造时,建筑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地点与跨度制定桥的形状和结构,使之既能承担重量、跨越障碍,又能够展现其造型美。从建造层面来说,桥梁并不是必须迎合环境、追求完全融合,而是应当与周围环境相适宜。设计成功的桥梁会被世人敬仰,同时又会被诗人、画家、文学家所青睐。譬如《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陈逸飞笔下的《周庄的桥》、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苏州枫桥以及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朱雀桥等。

古桥之美,美在韵味无穷的题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桥名谈往》中说道:万物皆有名,有的还要有专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样。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桥的题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样,一般都是两个字,有时只有一个字。单凭这一两个字,就能显示出桥的特征,这也正是我国文字的妙用所在。我国古代桥的名字,大多源于名人命名、历史典故或地理位置,充满文学与艺术气息,使人闻名而神往。通过题名,一座桥的历史就立刻显现出来。例如有以材料为名的,如“石桥”“铁桥”“竹桥”等,以地理位置命名的,如“山桥、江桥、野桥”等,有根据桥的形状命名的,如“玉带桥、方桥、斜桥、朱桥”等,有与桥畔景物有关、以景色命名的,如“日晖桥、青山桥、绿水桥”等,有以日常货物命名的,如“醋坊桥、枣市桥、鸭蛋桥”等,还有的桥以励志共勉之意命名的,如“九省桥、双源桥”等,还有以纪念意义命名的桥,如纪念诸葛亮的万里桥、纪念司马相如的驷马桥等。总之,中国的桥名带着浓郁的哲理和人文气息,灿若花锦,雅俗共赏。而对于题名来说,要找当地有名望的书家,题写的名字或浑厚或古拙或轻灵,让观者久久揣摩,流连忘返,因此桥的历史又多了一些故事。

古桥之美,美在诗意和意象之美。遍布大江南北的桥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韵,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慨。唐代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诗,使枫桥伴随寒山寺钟声名播南北、陈子良的“日暮河桥上,扬鞭惜晚晖”、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刘禹锡的“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等数不尽的诗人用他们饱含深情的语言留给我们一幅幅永不褪色的千年名画。由此可见,在中国广大的疆土之上,伫立着数不尽的桥梁,它们出自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在融合地方性文化特色的影响下,随着历朝历代文人骚客的诗书创作,古桥的建筑意蕴得以流传下来,并成为当地的物质文化载体,留存于古诗与绘画作品中,经久不息。

古桥之美,美在其历史、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桥因历久而弥坚,桥身已经逐渐被绿色掩盖,岁月在这座桥上留下的是蔓延在桥底下的青苔,是桥栏上倒挂而下的藤属植物,桥面和石栏上的斑驳痕迹,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一座古桥,有万千乡愁。七仙女与董永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白娘子与许仙情定的吉利桥、琴高乘赤鲤升天的乘鱼桥等,莫不发人遐想。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古桥在粼粼水光的倒映中,在万千老百姓的故事里,撼动世代人的心。

我们认识一座桥,不仅是在认识一座建筑,也是在近距离、多角度了解我们的国家。中国古桥梁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同时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它融合了材料、建筑艺术和雕塑的某些特征,古桥的造型、装饰等建造技艺向世人讲述不同时代的文明,反映了泱泱大国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既保留着历史悠久的古代桥梁,也同时在不断地建造新式桥梁,在工程技术大力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刷新世界纪录,成为世界第一的桥梁大国。

注释:

①《北京的桥》原创简谱,由蔡国庆演唱,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京腔京味十足的流行歌曲,歌曲中描绘了北京瑰丽多彩、各种各样的桥:十七孔桥、高梁桥、金水桥、安贞桥、卢沟桥、三元桥……等等,形象而艺术地歌颂了当年北京、祖国大地的新气象。

②维特鲁威乌斯(Marcus Vitruvius Pollio).《建筑十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