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伊藤若冲笔下的彩绘禽鸟形象

时间:2024-05-04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伊藤若冲(1716--1800),日本江户时期的一位个性鲜明的花鸟画大家,随着近年来大量作品的公开展示和出版,其绘画作品及其艺术成就逐渐被人重视和肯定,尤其是其基于传统又独树一帜的“动植彩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以借鉴和研究的花鸟画表现类型。

伊藤若冲笔下的重彩花鸟画多表现具体可辨的自然生态,作品中禽鸟或流连于藤蔓植物繁密的花团锦簇,或徜徉于缤纷明媚的花草丛中。这些作品中的花卉背景的花叶虽多以平面装饰化的手法表现,但因比较注重相互间的穿插掩映,并未有明显的呆板生硬之感,此外源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坡石、树干,用笔挥洒而充满张力,这些都为禽鸟的生动呈现铺设了精美的“舞台背景”,让观者的视点在浓重而和谐的色彩氛围中、不断切换于画面中的不同景物之间,一次次地体会各部位精彩的细节呈现。

一、禽鸟翎毛的图案化表现

画家对于禽鸟尤其是大型鸟类,如锦鸡、家鸡、鹅、雁、鹰等禽鸟羽毛的表现,注重纹样的图案装饰美的表现,纹样的精致刻画都基于对各色禽鸟较为科学、精准的观察,反映出画家尊重物象原本特征又注重对其进行艺术性加工的创作态度。画家笔下的此类禽鸟形象,并非对于物象外在行色的直接描绘,也非程式化的简单拼凑,在严谨不苟的装饰化图案组织下,展现出的是一个个充满生机、经过精心设计和表现的生命个体,有温度、有灵性。

伊藤若冲笔下的禽鸟形象之所以能在富于生趣的同时,又能体现出富丽精致的装饰美感,一方面得益于其本人对于刻画对象的深刻了解。画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以鸡为题材的精彩作品,这些生动形象的塑造,主要得益于其对饲养于自家庭园中数十只鸡的目识心。另一方面,在创作中伊藤若冲又适当吸收了当时琳派、狩野派的造型表现手法,并对在日本画坛深远的沈南萍富于中国传统审美趣味的绘画风格进行了借鉴创新,经过不断的艺术实践,最终形成了严谨扎实而又有着独特审美意趣的禽鸟造型手法,而伊藤也成为当时日本画坛独树一帜的动植彩绘大家。

要体会画家笔下禽鸟的图案之美,非伊藤若冲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作《群鸡图》莫属。此幅作品背景极简略,以满构图散点透视的方法刻画了公鸡13只,公鸡以多种动态和S形空间组合法形成颇为整体、稳定的场景,公鸡形象个个神完气足、羽翼华美。此幅作品的翎毛形态充分体现了画家擅长的图案化表现手法。首先,画家对于公鸡的羽毛,在借鉴真实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归纳和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纹样手法,例如对于条状长羽,多以深浅色条纹以对称式对称排列;而集中于肩部、腹部的扇形复羽,则以晕染出柔和色阶变化并附加斑纹的手法进行表现。在具体表现技法上,将点线面等造型元素进行合理组织,将丝毛、渲染、涂绘等语言进行综合运用,对虚实、疏密、松紧等视觉效果的运用交替进行。其次,画家巧妙地在描绘多种翎毛装饰图案相互对比的同时,又注重协调统一的秩序性调整,使画面中众多公鸡的华美身姿富于协调统一的美感。比如,在色彩组织上,以有着微妙色彩变化的类似色把控总体图案色彩的节奏和协调性。同时就个体而言,画家强调图案之间的相互呼应,如公鸡的颈羽和尾上覆羽,通常会采用相同的羽毛图形,且不同个体间也会以相类似的图案语言形成内在的呼应。

二、禽鸟造型灵动传神

伊藤在其作品中,善于捕捉和表现禽鸟新奇而富于动感的瞬间,让观者见之既惊叹于其动态的夸张与奇特,又能体会到蕴涵于形象中的造型的合理性与严谨性,这种对于自然属性和艺术创造的尺度的把握被画家拿捏得恰到好处。例如在《雪中锦鸡图》中,刻画了大雪覆盖的花树丛中立于枝干的雌雄锦鸡两只。画家在保留禽鸟原有形体特征的前提下,将羽翎艳丽的雄鸟体型进行流线型的处理,呈成梭状而修长的整体外形,翎毛的图案化装饰写实、精致且富于秩序的美感。同时画家常会以局部一两片羽毛位置的突变,或图案细节的细微变化来避免因过于规整而易形成的画面的刻板,显得生趣盎然。画中雌锦鸡,夸张的转头衔羽和展翅姿态更富于动感,而较少的形体展现面积和简要的羽毛纹饰及色彩,又很好地反衬出雄锦鸡的挺拔身姿和浓烈色彩,主次分明,充满趣味。

画家对于作品中重点刻画的禽鸟形象的设计构思一丝不苟,也是画家创作意匠和独特审美趣味的体现。伊藤善于把握物象的常理,又不囿于常形,画家正是对禽鸟保持着解剖结构、生长特征的深刻了解,才能在了然于胸的条件下,形成笔下既常见而又不寻常的艺术形象。因此,伊藤笔下的禽鸟形象如《梅花群鹤图》中的五只丹顶鹤、《芦雁图》中俯身而下的大雁、《雪中游禽图》中的鸳鸯等等,皆非完全自然性的写实,而是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第二自然,毋庸置疑,也只有此类艺术形象才更为隽永,更具有视觉的审美愉悦感,属于主观表现的产物。

三、禽鸟设色浓郁而和谐

伊藤若冲在动植彩绘禽鸟设色时,通常以较为沉稳且有一定冷暖倾向的灰色为底,禽鸟通过自身强烈的明度或色相对比,凸显其主体地位。其作品往往能将微妙、柔和、协调的色彩组合与强烈、明快的色彩对比完美地融合在统一的色调之中。以《芦雁图》为例,作品背景以冷灰色将天空与结冰的水面连成一体,烘托出一股荒寒冷寂之气,几株枯败的芦苇被残雪覆盖,被画家以刚硬挺拔的线条,组合成高低错落充满力度的骨架,与禽鸟跌落的动态及柔和的线条组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大雁的羽毛刻画精细,结构严谨,黑色的飞羽、尾羽,灰色及赭墨色的复羽形成了明确的总体色调和强烈的秩序之美。同时,白色在深色羽毛边缘及腹部的局部点缀,更加体现出画家对于色彩明度的纯熟运用,大雁的浓重色彩在灰色的背景及浅赭色与白色交替出现的近景的对比之下,更为醒目。白色,在日本画颜料里对应的是胡粉,在伊藤若冲的作品中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无彩色,白雪、禽鸟纯白的羽翎、白色花朵等等明亮色块成为画面中引导观者视线、形成明确层次感的重要元素之一,这或许也是画家的本民族审美意识使然。正如今道友信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所说:“在日本人眼里,白色是勃勃的生机,是从罪恶与污秽中升华出的洁净。白色是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及道德观紧密相关的色彩。”①

伊藤若冲的动植彩绘作品,大多表现于有色底的绢素之上,而且多使用较为昂贵的金属、矿物质颜料,所以其作品往往体现出富丽浓郁的独特美感。绢素作为一种透明度较高的绘画媒介,与日本画常用的其他材料如纸质材料、金箔贴面的布面及木板相比,色彩的施用更易获得一种含蓄、匀细、厚重的装饰美感。毫无疑问,对制作精良、质量上乘的绘画材料的纯熟运用为伊藤若冲进行天马行空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必要保证。不仅如此,伊藤若冲在艺术创作中,体现了深厚的色彩修养,因此他笔下禽鸟的用色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通常会视具体的创作需要,进行色彩纯度、明度及色相等方面的灵活调整。以《雪中雄鸡图》为例,画面中雄鸡深色的尾羽,与暖灰色的复羽及白色与红色的鸡冠,形成对比强烈,黑白灰的明度色阶明快,冷暖色、互补色在整个画面中形成了节奏感很强的色彩空间层次,精彩而不失整体的协调之美。经常出现在作品背景中的灰色底不仅能为画面营造统一的调性,又为禽鸟的设色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禽鸟的色彩对比是需要加强还是减弱,都取决于其呈现在画面的辨识度的高低。

回望中国古代花鸟画作品,其中不乏精彩生动的禽鸟作品,尤其是宋代院画中杰出的院画家们笔下那些经典的艺术形象,造型严谨、姿态生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主导绘画潮流的文人画群体的壮大,院画的传统及其影响逐渐式微,简笔、写意的禽鸟艺术形象逐渐成为宋以后花鸟画的主要形式。其间也有明代、清代宫廷花鸟画家们对于工致一类花鸟画法的继承和发展,但都无法与宋代所取得的成就相提并论,整体呈现出的是一种由盛转衰的趋势。这或许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无从改变,但作为当代的艺术创作者,伊藤若冲的花鸟画风格及创作理念,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和借鉴。“在中国美学史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那就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和‘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的美。从魏晋六朝时起,中国的文人就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②伊藤若冲笔下既有自然可爱的水墨花鸟作品,其动植彩绘作品,则以铺锦列绣的手法,同样创造出众多生动隽永的艺术形象,可见不同的艺术语言蕴涵有其各自不同的艺术美感,无优劣高低之分。作为绘画创作的主体,绘画创作者不应为固有且早已不适应当代社会艺术审美实际需要的观念限制,自然可爱也好,错彩镂金也好,笔下能表现出生动而富有情趣、能满足现代审美需要的艺术形象便是初心。

注释:

①牛枝慧.《东方艺术美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第119页.

②霍然.《宋代美学思潮》.长春出版社,1997,第50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