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二胡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以《三门峡畅想曲》为例

时间:2024-05-04

刘源源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017000)

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和展示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态,也是最能打动、鼓舞人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音乐教育有着陶冶情操、寓教于乐、启迪智慧的作用,它是德育教学的重要部分。在德育教育中如若没有感情,那就只能是苍白的教育,而音乐恰恰填补的这一空缺,音乐通过其鲜明的节奏、欢快的旋律、绚丽的织体和声以及动听的音乐旋律和令人陶醉的音色来传情达意,以音育人,用具体、生动、感人的音乐作品,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情感、思想、道德观念在学习具体的音乐作品时得到渗透性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与演的过程中时刻体悟家国情怀,真切感受先辈们的坚定信仰和爱国信念,真正做到学习、实践、思想三位一体,将爱国情怀做实到实际学习中。二胡课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核心课程,首先应把育人放在首位,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入手,在教授专业技术技巧的同时加入道德情操的熏陶,让学生在演奏乐曲的同时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建设时期的艰辛与喜悦,进而提升自我修养[1]。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实际的乐曲讲授,将乐曲内容的思想感情与专业技术相融合,在注重技术技能的训练中同时渗透性的融入爱国教育,二胡曲《三门峡畅想曲》正是一首集现实与时代、民族与创新、独特与开创新于一身的典型性作品,通过对乐曲作品、创作特点的讲授,使学生全面了解作品的演奏风格、演奏特点以及艺术特色,同时感受三门峡水库建设前后的人文情怀,感受工人群众在三门峡水库修建时干劲十足、热火朝天的场景以及作曲家的爱国情怀。

一、《三门峡畅想曲》作品介绍

《三门峡畅想曲》是作曲家刘文金先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创作的一部作品,是二胡创作中分水岭般的作品,自其作品诞生以来一直作为学院二胡专业学生必学且必演的曲目之一。他的创作风格受刘天华先生对国乐革新运动的影响,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音乐元素与西方创作手法和演奏技巧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新时代意义的作品。他创作的乐曲虽然是中西方创作技法的结合,但是在整首乐曲中,都是以中国地方性音乐为主要素材而创作完成的,它是一部承载着中国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的作品,被誉为“自刘天华以来二胡作品的又一里程碑”。

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作为中国发展中一次重要事件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而作为河南籍的刘文金先生来说,水库建设在自己的家乡,更是对它有了别样的情感。乐曲题材的选择既有它写实的一面,同时也是响应当时党中央的号召,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乐曲是以三门峡水库建设为原型,描述了劳动人民在建造三门峡水库时欢呼雀跃的场面,热情的赞誉了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爱国精神。教师应从乐曲的创作年代、创作背景、创作题材和创作风格等方面来对《三门峡畅想曲》的创作特点进行剖析与解读,力求对乐曲进行全方位的解析,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部音乐作品,使学生既学会了乐曲中的技术技巧又可在对乐曲的学习中深刻体会到作曲家的家国情怀,通过学习真正做到感同身受。以这样的一种“润物无声”慢慢渗透灌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渐渐做到心中有国有民族[2]。

(一)作者介绍

1937年出生在河北唐山的刘文金,幼时开始学习音乐,1956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是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共创作四百余部作品,其中包含独奏曲、协奏曲、套曲、民族管弦乐、舞剧等多种形式。他的作品虽然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特色,但是在音乐作品中却找不到固定的民间音乐原型的素材。这主要归结于他长期受民族音乐的熏陶和感染,早已将民间音乐的精髓刻在骨子里。继而巧妙地运用西方作曲技法来创作具有中国元素的音乐作品,将两者充分的结合在一起,使作品经过消化吸收,融合再创作而最终形成。其中《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等,都是早期根据这种新型创作技法而产生的具有影响力的二胡作品,他们开创了二胡音乐创作的新纪元。

(二)乐曲的创作背景

三门峡创建于6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建设和发展中最困难的时期。三门峡水库的建造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劳动者不惧艰辛,依然用他们的激情投入到建设中去,三门峡水库的建成引起了成千上万人的欢呼。刘文金先生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选择以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创作背景,通过音乐的表达来展现建设者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和大家面对建成的三门峡水库激动万分的内心感受。作者在创作乐曲时,通过西方创作技法与中国民间音乐语言相结合的创作特点,来真切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与真实情感[3]。

(三)乐曲的题材风格

这首乐曲是在我国60年代初期经济停滞不前“三年自然灾害”严重的情况下,以建设三门峡水库为题材创作完成的作品。作曲家把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建造三门峡水库的场景联系在了一起,用具体的旋律展现当时实际的劳动场景。《三门峡畅想曲》的创作技法在当时是全新的创作理念,它是在继承了刘天华音乐改革创新的基础上,打破以往传统的创作思路,其鲜活的创作题材,展现出丰富的民间调式,在保留民间传统调性特点的基础上大胆融入西方的作曲模式,使其题材独树一帜成为当时民族音乐发展的新时期。

刘文金生生动精准的描写了当时建造三门峡水库的场景,使得乐曲风格更贴近当时的生活环境,通过乐曲旋律的感情流露,抒发了作曲家对我国大好山河无比热爱的情怀,更加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在遇到挫折与困难时,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毅力。

(四)乐曲的结构

乐曲在创作中将西方变奏技法与河南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旋律相融合,虽采用西方创作技法,以主题动机不断发展,主部与插部相结合的模式,但调式却仍保留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的特点,将中西方音乐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类似回旋曲式的多段体曲式结构,其结构图为:引子+A+B+A1+C+D+A+尾声。乐曲主题层层深入,使情绪慷慨激昂,展现出工人群众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

二、《三门峡畅想曲》的创作特点

(一)借鉴西方作曲技法

《三门峡畅想曲》是在作者继承刘天华先生音乐创作风格的特点与想法后结合自己的创作理念而完成的一部作品。《三门峡畅想曲》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民族曲式结构,采纳和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法创作出带再现的多段体曲式结构。乐曲在没有脱离民族调式的基础上,采用了西方近关系转调、关系大小调等技法。在创作旋律中运用了主题动机的发展手法,使旋律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主题层层深入发展贯穿始终。

除了创作技法的借鉴之外,作曲家还巧妙地加入了西洋乐器钢琴,使这部作品成为一部二胡与钢琴相结合的乐曲。钢琴作为伴奏乐器出现的组合形式,在当时的二胡创作中并不常见,是作曲家受到小提琴与钢琴组合的启发,将二者创新性地融合在一起。配合这样的伴奏,使乐曲听起来充满活力、别具一格。钢琴与二胡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为中国的民族乐曲创作开辟了新的领域,这种中西结合的形式,无疑是对传统扬琴伴奏的挑战,为二胡音乐伴奏形式的多样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植根于民族音乐土壤

因其自小受到民间音乐和河南地方风格的影响,使得刘文金先生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有着深厚的情感。他认为地方风格和特色的音乐素材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灵魂,要想作品中充满民族韵味,就要在音乐的题材选取上扎根于民间,用中国音乐来讲述中国故事。刘文金先生曾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浓郁的文化气息深深影响了我”。这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这首作品当中,他在后来创作的多部作品中都充分地展现出了民族音乐的神韵。不论是现在作品还是传统曲目,都能够感受到其浓郁的地方音乐特色,这也正是作曲家所创作乐曲的独特风格。

乐曲以河南地方音乐为素材,全曲具有浓厚的民族音乐色彩。作曲家把豫剧与河南民歌融入音乐中,使得乐曲的民族性增强、地方特色浓重。较为明显的段落是乐曲中抒情性的第四乐段,是将河南民歌和豫剧音乐的旋律素材融入乐曲当中,柔美的慢版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渴望和抒发,使音乐听起来更加富有地方特色。谱例1

乐曲第五段中采用了河南豫剧的音乐特点,旋律铿锵有力,生动地描述了建设三门峡水库时的热闹场景,展现了河南人民特有的豪爽性格。谱例2

(三)拓展二胡表现力

二胡的发展虽然历史久远,但却一直是作为伴奏乐器出现在舞台上,真正成为独奏乐器走上舞台上是在二十世纪20年代之后,但在技术技巧、创作手法以及表现形式上都有诸多局限。《三门峡畅想曲》的出现为二胡音乐创作开辟的新的道路,增添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在演奏技法、创作特点、还是伴奏形式和音乐表现力上都呈现出了巨大的突破和创新,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快弓技法、连续的快速同指异音换把技法、左手地拨弦技法、多调快速转换等技术技巧的出现都是较之前鲜少见到的,是具有开创性的。

《三门峡畅想曲》作为作曲家的成名作之一,乐曲的主题总是流露出浓厚的民族音乐风格,全面的展现出了先生在创作中既要借鉴西方创作技法,又要植根于民族音乐土壤的理念。在其创作技法上打破了原有的作曲理念,为后来的二胡创作注入了新的思维方式,开创了新的时期,对二胡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对于教学而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提升,更重要是以乐育人,从情感和思想的层面渗透灌输爱国主义的核心民族精神,使学生在精神层面得到全方位的成长和升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