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时间:2024-05-04

王菊梅 张超一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南通 226007)

坚持三全育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深化素质教育,营造和谐心理氛围和提供积极精神支柱的特殊使命,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高度认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紧迫性,争取多方配合,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服务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转变育人理念、拓宽育人队伍、提高育人能力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顶层设计,“将治疗性向预防性转变”[1],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人员的配备,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资金的投入,及时更新各项设备,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的制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频率,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促使每一位教职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共同构建和参与。“学校党政干部、任课教师、工作人员、父母亲都会对大学生心理成长带来影响。”[2]尤其高职院校面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不足的情况下,需要拓宽育儿队伍:宿管老师不仅仅是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宿舍安全的“监督者”,还是宿舍生活的“陪伴者”,宿管老师与大学生朝夕相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补充,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所以高职院校要重视宿管老师的选拔和培训,强化有效沟通的方式方法和心理危机干预的识别,构建和谐的宿舍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可以争取社会支持,定期邀请兼职教授担任顾问,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定期开展讲座,担任咨询师,指导解决专业难题;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家校配合,建立家长学校,及时探讨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充分发挥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需要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保驾护航,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各种学习资源和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网易公开课、智慧职教等,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融入教职工培训体系中纳入考核,加大培训的力度和频率,定期交流讨论,提高育人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职工要转变育人理念,主动学习,积极实践,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模式。

二、重视个体心理发展过程、重视学习全过程

“不同年级高职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适应新的环境;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学业、人际交往、恋爱与性等问题;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就业、创业、升学的选择和压力问题”[2];不同大学生,个体心理成长过程和速度也不一致,心理需求也有差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重视个体心理发展过程、重视学习全过程,把握每个年级和年龄阶段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

1.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育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占41.9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占37.89%,心理咨询占20.1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较重要的内容,超过80%大学生选择了心理健康与咨询知识、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超过50%大学生选择了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规划、挫折教育、压力管理、恋爱与性、生命教育等内容,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因此,高职院校要了解大学生的需求,“重视课程体系改革”[3],完善教学内容;优先在第一学期完成课程教学,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适应期;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外,可以分年级开设或是利用各类学习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等选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爱情心理学等相关内容课程;增加课时,分年级保证第二课堂有效实施。

2.重视“课程思政”,把握教育规律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人的思想与心理密切相关,思想形成过程是思维的过程,健康的心理是正确思想形成的基础,正确的思想帮助形成健康的心理。“任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当把握心理学规律,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果”[4];在课堂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反馈学生的心理状态。

3.衔接每个学期,完善假期管理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安排在一年级,时间主要为工作日,对中高年级以及假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不足。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情况比较了解或是相对容易了解,对假期中大学生心理状态了解甚少,而且本人经多年的学生心理访谈了解到,不少同学往往因为家庭影响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高职院校大学生各专业因培养方式不一致,实习时间安排有所差异,有的专业在寒暑假也有实习安排;尤其今年疫情的特殊情况,学生长时间上网课,避免社交活动,对疫情的担忧等,需要高职院校重视假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主动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干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衔接好教育环节,避免出现空白区。

4.整合心理平台,安排年级测试

随着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形式更加丰富,互联网、微信、短视频、大学生心理自助互助平台APP等等,同时,高职院校开展心理普测主要是在一年级入学阶段,进行测试、建档、干预、追踪的平台也不尽相同。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需要开展心理普测的年级分别为低年级74.56%,中年级72.98%,高年级60%。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善于整合各类资源和平台,选择稳定、方便操作、功能全面且最适合大学生的系统、资源和平台,更好发挥效果;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成长不同阶段遇到的心理困扰因人而异,又存在一定的规律,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重视对其他年级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与跟踪,还可以在访谈和咨询中利用心理测试平台,掌握大学生个性的心理状态,帮助大学生更好了解自己和帮助自己。

三、发挥心理辅导站作用,营造积极校园文化

为更好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高职院校各二级学院成立了心理辅导站,一般由分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担任心理辅导站站长,指导大学生心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调查结果显示:37.89%的大学生认为心理辅导站发挥作用显著,48.42%的大学生认为发挥作用良好,心理辅导站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需更加重视自身建设,丰富完善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

1.重视专业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心理辅导员人数少,队伍不够稳定,专业性不够,培训机会少,心理辅导员要勇敢面对现实存在的困难,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重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主动争取校内外资源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积极开展课程、团体心理辅导、访谈等实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2.培养学生干部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大学生心协在部门设置和运作方式上存在差异,总体来说学生干部工作富有热情,思维活跃,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但专业知识欠缺,工作经验不足,同时因学生会的吸引造成二级学院大学生心协招聘难和人才的流失。这就需要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更加重视心协学生干部的培养,稳定学生干部队伍,增加社团吸引力、增加集体归属感、提高工作成就感,定期开展讲座、团体辅导、朋辈心理咨询学习,交流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发挥好学生干部传帮带作用、朋辈作用和辐射效应,以更好为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心理卫生服务。

3.丰富活动内容

高职院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在每年“3.20”“5.25”“12.5”心理健康教育月(周),新生入学等重要契机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调查显示,高职院大学生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分别为:心理情景剧和微电影76.84%、心理讲座64.91%、心理影院59.82%、心理团体辅导和素质拓展53.68%、心理游艺运动会49.3%。高职院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在设计活动时要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提高活动的效果。

4.服务专业发展

高职院校心理辅导站不仅可以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还可以服务于专业的发展,如:结合本学院专业和学科特点开设相关的服务心理学课程,发挥好心理的优势;在专业技能比赛中,帮助参赛师生缓解比赛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团队协作,发挥好服务的功能;在专业专场招聘会前,帮助面试大学生缓解焦虑,开展自信心训练等等。

5.实践服务社会

高职院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可以积极探索服务社会的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与服务,如深入社区提供独居老人、失独老人、贫困老人等相关养老心理服务;关注留守儿童、福利院儿童、特殊儿童等儿童心理服务;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提供心理支持等,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还可以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在助人过程中培养助人理念,提升自己实践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养。

总之,高职院校要重视心理全员育人,全过程体现,全方位保障的理念,不断健全育人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提高育人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