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曹 琳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1]传统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在***总书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如何彰显文化自信?如何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何通过高等教育的形式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
优秀传统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历千百年的历史选择而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成果在一代一代人中薪火传承的寄托和骄傲。中华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历经了八千年历史的沉淀,从贾湖骨笛到曾侯乙编钟、从清商乐舞到燕乐歌舞大曲,从民间说唱到地方戏曲……这些都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着完全不同于西方专业音乐的形态与背景。它们代表着中华民族独有的音乐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促成了人的自我精神的觉醒和人格的塑造。秉承“传播与传承传统音乐”的原则,将优秀的传统地域音乐文化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根植艺术(音乐)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不仅能够体现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特色,同时能在培养传统音乐专门人才的基础上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进而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和源泉。[2]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文化不断揭示出世界和人生的双重奥秘,支撑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继往开来。
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奋勇拼搏所积累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为民族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俗话说:“中国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作为人类和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文化遗址如丁村遗址、襄汾陶寺遗址、山西峙峪遗址中可以看到史前人类文明的发展概况。无论是神话故事中的神农造瑟,女娲作笙簧,伶伦造律,还是有文物或是文献记载的陶埙,襄汾特磬,陶寺木鼍鼓,都是远古人类文明的见证。山西传统音乐文化是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形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较高的文化价值。
地方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在传播和传承优秀传统地域音乐文化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毫无疑问,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学校教育。“然而,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是以西方教育为模板的学校教育体系,现在高校的音乐教育并未完全将传统地域音乐文化纳入教学体系中。本应引领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先天的不足,而不能发挥重要作用。”[3]因此,一方面,地方高校研究生特色教育离不开地方传统地域音乐;另一方面,只有将学校音乐教育作为传统音乐文化传播和传承的基础,才谈得上民族音乐文化重建。地方高校的音乐学院义不容辞地承载着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任务,每一个地区的音乐文化各具特色,将高校作为传统音乐传承的重镇,在保护传统地域文化的同时既促进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又丰富了地方高校研究生音乐教学。对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来讲,就是要通过地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借鉴与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资源,从而实现传统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价值。这既是高校教育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更好地传播地域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如何将传统地域音乐文化融入艺术(音乐)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中?笔者拟提出以下方案,希望对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可参考意见,同时为优秀传统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课程结构及内容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我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基于这样的教育目的,使得音乐类研究生培养定性于行业,定向于应用,定格于特色。因此,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立足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地方传统文化特色而建立课程体系迫在眉睫。充分认识到越是民族的,越是应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将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把山西地方传统音乐加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中,如左权民歌、河曲民歌、山西八大套、五台山佛教音乐、地方戏曲、地方说唱等等列入研究生的课程中。
以山西大学音乐学院为例,专业硕士学位的课程设置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应用课、专业必选课、选修课、专业实践。学科基础课是基础型理论知识的课程,专业应用课包含核心课和方向课,主要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修养,选修课是拓展学生的知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例如,可以在艺术(音乐)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增加如下课程:学科基础课中增设山西地方音乐文物图鉴、山西传统音乐概论;专业应用课中增设民歌风格作品演唱,戏曲曲艺风格作品演唱鉴赏;选修课中增设山西音乐考古、山西艺术鉴赏等课程。把这些优秀的地域音乐加入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中,加强学生对传统音乐的认知与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综合修养,同时,通过教育的形式为山西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艺术专业硕士,尤其音乐领域与其他领域相比存在很大差异,音乐中的小行当非常多,而且各具特色。由此,多年来,音乐专业的技法课一直采用“一对一”(即一名教师一节课教一名学生)的授课形式进行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中也发挥了其积极、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需求不断变化所带来的新问题的突出,这种适用于初、中级阶段、打基础式的“一对一”教学形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已然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鉴于“一对一”式教学存在的唯技术而技术、唯方法而方法的弊端,可对技法课程进行改革,采用“三课合一”“三维模式”的教学探索。所谓“三课合一”即“一对一人、一对一组、一对一班”的有机结合授课模式,这样的授课模式既可以节约教学资源,减少教师的授课压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间更好地交流和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提出自己对音乐的灵感。“三维模式”的教学形式即将课程分解为课堂讲解、民间采风及民间艺人的传授三个层面。这三方面相结合,尤其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像民歌方向、民乐方向的每个学生更适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立足于山西地方音乐特色,进行专业课的教学探索。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避免“一对一”教学中偏重于以考试和表演为导向,一味注重技巧的片面化教学,而是向更外延的部分如音乐素质、音乐修养及音乐理论等等综合方面能力的培养。
稳定、高水平的实践基地是培养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区别于本科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培养既有较为扎实的艺术理论知识与技能,更要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高校与高校联合,也可以高校与高职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校与校之间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各自培养特色,成立联盟,实现共赢。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在落实艺术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举办音乐会提供艺术实践平台,校外实践基地有传统文化传承——晋剧实践基地。此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有助于资源的整合,为地方戏曲传统文化走进高校提供平台,同时对弘扬地方戏曲、带动传统地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影响。
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传统地域音乐文化的结合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在对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模式、加强传统音乐实践基地建设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学生对传统地域文化的认知程度,激发学生对地域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对优秀传统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总之,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地域文化为导向目标来改革艺术硕士(音乐)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新型应用型人才,对弘扬优秀传统地域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中华文化自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