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世炜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214200)
近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我国走向工业4.0时代,产品设计制造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紧缺。截至2018年,全国有155所高职院校开设产品设计相关专业,但每年大量的“同质化”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因缺乏专业特色就业困难,地方产业与产品设计教育的矛盾在此显现。
2018年,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作为25家参与单位之一,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指委发布关于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标准的调研报告。报告指出,在“中国制造2025”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下,我国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岗位定位、课程设置等需定位精准,对接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开设相应特色课程,避免同质化。
本次调研对全国开设产品艺术设计的40家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和访谈,调查显示,各院校开设较为集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有:Rhino三维软件应用、产品专题设计、产品形态设计、市场调研等,这些课程直接对接产品设计中最核心的理论和技能,有助于学生分析解决产品设计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基于不同院校培养方向和定位不同,院校间在知识目标和核心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有较大差异,同质化的核心课程导致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不匹配。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江苏无锡宜兴,所代表的江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亮点频现,形成了一批高品质的文创产品和品牌[1]。基于这样的地域背景,产品设计教学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对接地域文化,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于2015年由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改建而来,目前在校学生240人,专任教师9人。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产品设计专门人才,核心课程主要涉及产品造型设计基础、竹木工艺品设计与制作、金属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漆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家具设计与制作等,对接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家具和家居产品、陶瓷日用品等产品的创意研发设计工作。
《产品造型设计基础》是产品艺术设计大一下学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共96学时,其中理论26学时,实践70学时。课程立足于实践能力培养,实行项目式教学模式,希望学生理解与产品形态相关的设计因素,从案例实践中掌握某一主题文创产品的造型设计方法,使自身的眼界和审美得以提高。
《产品造型设计基础》的课程框架具体安排为四大项目:
项目一:认识产品,通过授课讲述,赏析国内外经典产品,带领学生观察和思考,建立对于产品造型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初步认知。在赏析国内外经典产品中,重点关注文化创意产品,在个案中分析地域文化导入产品设计的形式方法。
项目二:产品造型形态研究,从研究几何形态、自然形态、抽象感觉的基础形态构成入手,但造型绝不是感性的活动,它与用户体验、文化科技、产品功能息息相关。此部分教师以江南文化为依托进行项目选题和设计,如香器产品设计、花器产品设计等,贴合江南地域古代文人雅事。
项目三:材料选择及造型技法,此部分建立在项目二已经完成发泡模型和结构模型制作的基础上,学习泥塑模型制作和石膏翻模技巧,进一步掌握加法造型技巧和减法造型技巧。宜兴历史悠久,拥有7000余年的制陶史,享有“陶都”美誉,泥塑和石膏技法的学习也契合了当地特色紫砂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艺术结晶。
项目四:造型设计的基础规律及方法,学生基于项目一到项目三的实践,自我总结产品造型设计方法,总结形式美法则。由于课程的项目实践限定为文化创意产品,所以学生在此部分进行总结的时候会形成个人对地域文化导入产品造型设计的理解,这种认知比教师直接总结讲授更加深入人心。
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是文化,包括文化传承、文化解读、文化再造等。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直接复制传统文化符号的“样式”设计,直接采用传统文化符号的形态、色彩、材质,对现代产品进行“贴面”,缺乏对地域文化深层次的思考,造成不同地域的文化产品高度雷同的现象,所以产品设计核心课程的教学务必走出地域特色发展之路,避免雷同[2]。
除了在课程框架体系中融入江南文化的研究要素内容,无锡工艺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改革中也形成了地域特色,线上线下教学结合,打通课堂内外,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融通嵌套。以《产品造型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形态与结构”模块为例,为契合地域特色,展现江南地区的家具、木作文化,我们将榫卯结构设置为此模块的重点。
首先,线上线下教学结合。随着信息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整合度越来越高,大量新的线上教学模式,如慕课、微课、在线开放课程出现在高等教育教学领域。在形态与结构授课过程中,利用《榫卯》app和榫卯教学实物模型建立模象直观和实物直观,利用三维建模软件辅助形态模拟认知,选用合适的在线课程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学生对后续课程具有学习期待,是提升学生学习动机的成功尝试。其次,有效打通课堂内外。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被引导、被灌输的状态,这种思维对于学习设计十分不利。通过课堂教学结合课外文化调研,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家具厂、木艺工坊等场所,让学生真正感悟到榫卯结构和木作文化的魅力。另外,以紫砂陶为特色、以艺术设计专业群为重点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一直注重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开设公共任选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融通嵌套,为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项目式设计教学,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团队负责,包括前期调研、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反馈评价,学生在不断解决项目问题中锻炼其研究能力[3]。《产品造型设计基础》以江南文化作为切入点,结合产品设计的“商品属性”,分组进行不同主题方向的项目研究。研究过程中,课程指导老师邀请行业专家或企业人员开设讲座,扩展相关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就各自的选题方向进行有效的田野考察。因大一下学期学生还不具备计算机辅助建模的能力,所以《产品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更加鼓励学生手作模型,并将好的想法留存,待高年级阶段继续完善。2019年,笔者带领学生团队,调研无锡历史文脉,选取具有无锡地方特色的历史典故、名胜古迹、餐饮小食,形成作品《山涧过客_无锡城市文化产品设计》,获得第五届紫金奖文化创意大赛铜奖,其最初的想法就来源于《产品造型设计基础》课程。
课堂之外,无锡工艺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积极搭建基于教学实践与社会需求的服务平台,鼓励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利用地域文化产业的市场,为设计寻求落地的土壤。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产品造型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想法总结,申报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7年,受课程中香器产品设计的启发,学生白洋洋申报《东方情愫中当代香器创新设计研究》,专注于江南文化下产品意象美学研究,将传统香器代入现代生活,展示中国传统造物之美。2019年,因为对课程中的榫卯结构感兴趣,同时调研发现榫卯结构因不能适应现代工业化量产模式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学生张正轶申报《榫卯结构在文创产品中的传承与再设计》项目,希望深入挖掘其结构和文化特征,实现新时代下对榫卯结构产品设计的传承与创新。从这些项目选题,可以看到学生在《产品造型设计基础》等核心课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地域文化导入教学契合了文化创意的发展方向,是教学改革中的成功尝试。
黑川雅之在《设计未来考古学》一书中探讨新时期地域文化的价值,作为世界工业设计界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今天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不能只是保护留存,要站在更高的精神层面和更新的时代前沿,思考地域文化融入当下的发展和应用,才能在未来生发出更繁荣的社会文化多样性存在[4]。无锡工艺以地域文化为突破口,将江南文化导入高职产品艺术设计核心课程体系,如面向苏作家具制作的竹木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家具设计与制作,面向扬州漆艺文化的漆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等,明确了面向文化创意产品相关行业的办学定位,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教师主导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文化在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中的融通与嵌套,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系统的建立,构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专业成长模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得以提升,扩展了学生的就业可能性,避免了“千人一面”同质化的人才培养弊端。
地域特色文化导入产品艺术设计核心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整体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总结和创新区域文化下产品设计学科建设的路径,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核心课程教学体系,希望进一步拓展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学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构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