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西北农耕工具之编制工具研究*

时间:2024-05-04

柳 真

(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固原 756000)

西部地区是中国农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摇篮。以距今4000-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为典型的文化代表。东起泾河、渭河上游,西到龙羊峡附近,南达四川汶川,北至辽宁清水河流域①。形成以农业为主,兼有畜牧和狩猎的农业发展特征。

在我国农耕工具的研究中,大部分以石质、木质、金属器具的生产工具为发展线索,编制工具多为辅助性器具简单提及,并无完整发展脉络信息。究其原因,尚不可知。从汉代桑宏羊在其《盐铁论》中说到“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可看出,铁器对农业的影响,以至于《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及《说文》《释名》《尔雅》《方言》几部字书记载和题道的工具大多为金属工具或木制工具,如:耒、耜、梨、铧、镰、锄、铚、杷等近30多种农耕工具中大多为金属和木质工具,编制工具却没提及。编制工具的记载也只是简单的集中于筛、簸箕、娄等,如在《农政全书》中卷二十四中筛的记载,元代的《王祯农书》中关于簸箕、筛、箩的简单介绍[1]。编制工具虽然记载较少,但不能忽视其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编制的纹样和器具的样式为艺术史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原始的纹样素材。因此有必要将农耕工具中的编制工具及其样式和纹样做以研究。

一、编制工具概述

编制工具,在农耕工具中,编制工具是最为原始的生活的生产工具之一。早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学会并用编织简单的生活用具。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底部,发现过印有席子的花纹。在浙江湖州钱山漾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出土了大量的竹编,由于编制的材料多为竹藤一类,容易腐烂,故无法得到这些竹编织物的原始样本。可以推断,当地是新石器时代竹编的重要生产地区。在出土的二百多件竹编样本中,品种非常多,有篓、篮、簸箕、谷箩、竹席以及渔业、养蚕和农业的各种用具②。由此可见,原始人已在竹编实践中摸索出了实用和美观相结合的制作原理,从而使竹编器具具有了工艺美。而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的编织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2]。

二、西北编制工具的材料

西北地区编制工具的材料主要以竹,箭竹(滑竹)荆条、柳条、秸秆等为编制材料。

1.竹

在西部地区,秦岭、太行山、六盘山等山区盛产一种竹子,为箭竹的一类,俗称滑竹。这类竹子,质地轻且坚劲,是编制材料比较理想的原材料。编制成的工具纹理细密、造型能够通常都非常精巧。多用来编制一些较为精细的工具。如筛、箩、席、小型提篮等。现代,很多竹编已成为手工艺作品。

2.柳条

柳枝,是西北编制工具的主要从材料,西北柳树分布广泛,非常容易取材,枝条粗细变化均匀。经过剥皮、浸泡过的柳枝色泽光亮,具有很强的韧性。编制成型后不会变形,硬度较高,结实耐用。西北农耕工具中常见的簸箕、背篓、筐多为柳枝编制而成。

3.荆条

荆条,北方常见的一种多年生灌木。枝条细长柔软,柔韧性好。采割的荆条经过简单的浸泡,无需做更多的处理就能直接用于编制。因此,荆条的编制工具在西北的农村中是最常见和普通的编制工具。常见的工具有笼、筐、背篼等

4.秸秆编制

西北额秸秆编制是西北比较特殊的一种编制方式,一般以小麦秸秆、胡麻秆、草秆等为主。秸秆编制的器物有非常良好的透气性和防止碰撞的缓冲作用,因此秸秆编制的器物可以用来做储存的器物。器型可大可小,大的器物有粮仓,小的有蒲篮、蒲筐等。另外,生活中常见的锅盖、坐垫、草鞋等常见物品也有秸秆编制的。

三、西北传统农耕编制工具

1.簸箕

簸箕为一种铲形的编制农具。簸箕商周就以成熟,秦汉以后应用非常广泛。从“簸”,在农耕的生产劳动中是指一种动作,与筛相对应。簸是上下抖动的,古人很形象的将簸的动作与腿脚不好人行走时一瘸一拐的动作联系起来。而筛则指平行于地面,两手相互推拉的动作。簸和筛在谷物收割中都是帮助谷物与谷壳脱离的工具。于是会有“簸粮食”“筛粮食”的说法。西汉·史游的《急救篇》说:“春则簸之、扬之,所以除糠秕也”。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簸粮食是为一门技术性比较高的技能,盛在簸箕里的谷物经过簸的过程,一些带糠、颗粒不够饱满的谷物会随着簸的过程逐渐向簸箕的口檐集中,而颗粒饱满的谷物会集中于簸箕里面,圆腹的部位。为去粗留精的过程。“箕”实为簸箕的本意。为一种铲形、平口、圆腹的工具,其形类似于钟的竖切面。因此,簸箕可以认为是箕的一种,专门用作簸粮食的箕。

西北的簸箕多为柳条编织,在编制之前,经过了蒸煮、去皮、阴干等过程的柳条,颜色发白,色泽光亮。编制成型后基本不会再变形。一些手艺纯熟的农村艺人编制的簸箕甚至不会漏水。另外,柳条编制的簸箕非常结实,只要保护得当,一般能够使用近百年的时间。因此簸箕在西北农村的农具中占据的比较重要的位置。是从事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工具。

2.筛、箩

筛、箩(罗)作为农具首次被提及是在《齐民要术》中,与杵臼、磨、箕、礱等为谷物加工工具。筛和箩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对工具。很多情况下,筛箩同时出现时代表同一种工具。它两同时出现时可互为动名词修饰,如:“用细箩筛面”和“用细筛箩面”意思相同。但不能因此说筛和箩为同一物。《齐民要术》中将筛和箩分开列出是有原因的。在西北的农村中,筛是用细竹篾编制而成。筛口的粗细决定了筛子所对应的要加工的谷物的种类。如筛小麦的筛子和筛靡、小米等细小谷物的筛子就不能互用。而箩(罗)是指用娟作为箩面的工具[3]。由于娟的纹理细密,所以箩对应的加工对象一般是粉末状的东西,是对谷物经过磨制后的再一次加工。

筛的编制在农具中是要求最为精细的一种工具。筛不管在南方还是北方,其编制都是用竹子编制的。上文讲过筛和簸两种对应的动作。筛作为动词时是指将筛面平行与地面,以筛的圆心为中心做地来回晃动筛面的活动。筛谷物时,不仅可以将细小的谷物筛落下去,还能够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将同等大小但颗粒饱满、质量重的谷物筛到离筛心远的地方,而筛心处就会集中一些体积大但质地轻的谷壳、糠秕等物。

筛的编制方法非常的多,但造型相对固定。直径一般控制在50-80cm左右,深度大约12-18cm左右。筛的口檐和筛壁的编制方法和簸箕等其他工具的编制方法一致,但筛面的编制则要求很多。一般工具加工谷物对象的不同,有粗、中、细三类。编制的方法主要以传统的六角孔编法、三角孔编法、六角与三角相叠法为主。

3.笼、篓

笼,《说文》举土器。一曰笭也。在《周礼·夏官》中有“田弋充笼箙矢”。其中“笼”的注释为:竹箙也③。笼与篓实为同一种器物,只不过存在南北方言称呼的区别。西北地区,多称为笼。笼在实际日常生活中为用来盛物的编制工具的总称。在西北地区,笼是在农业生产工具中存在最普遍、实用、廉价的一类编制工具。其造型变化非常多。根据不同的使用方法、对象、用途,其造型都有很大的区别。如最常见的用于手提、担挑、背扛的笼子、畔(取四声音)笼、背笼等。用于马、驴、牛驮载的称为驮背笼。用于盛草的叫草笼,用于盛粪土的称之为粪笼等等。

笼的编制材料非常广泛,柳条、竹篾、荆条、稻草的秸秆,甚至于稍有韧性的普通树枝都可用来做编制笼的材料。根据不同的使用对象和用途,其使用的材料会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如:日常用来盛食材的一般会用竹篾编制,编制工艺精细,造型比较固定,注重工艺的审美感受,多有专门的编制手艺人编制而成。而用作盛装草料、粪土的笼多为柳条、荆条编制,造型随意多变,有直桶形、斗笠形、碗状等等。农村稍有经验者都可编制。

四、结语

西北农耕工具中的编制工具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很多工具造型鲜有唯美、糅作的审美元素,更多地展现了粗狂、简洁、淳朴、朴素的美感。将其以审美的角度看待,虽有牵强、附会之嫌,但不可否认,编制工具中所具有的特殊美感实为最朴素、最原始的审美来源。在物欲横流、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农耕工具中大部分农具以失去其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是农耕工具中所具有的特殊审美价值更多的应用到了以怀旧、溯源为主题的公园、饭店等休闲娱乐场所。从而带动了农具的收藏热,同时农具的造型、纹理为元素的新的文化创意产品不断出现,也为农耕工具的新的生命形式增添了活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