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金燕
(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党建服务中心,广东深圳 518000)
[1]公共文化服务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生活和权益为己任,致力于培养提升民众的公共文化素养,具有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等特点。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化建设,各种政策纷纷出台落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设施条件都得到极大的优化和提升。以深圳为例,截至2019年底,深圳市共有650个公共图书馆,295个自助图书柜和书香亭,71个文化馆(站),52个博物馆,12个公共美术馆,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服务覆盖全市,使用公共文化设施,购买文化产品,享受文化服务已经成为深圳市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最后一环,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深入社区,落到实处,来到每一位群众的身边,真正为广大的市民群众提供全面多样多层次的优质文化服务。本文围绕目前深圳市宝安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情况对有关方面展开探讨。
2016年,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全面推进和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被进一步明确提出。[1]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可以定义为由政府设立的,为满足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多样化的与时俱进的文化需求,在一定的行政层级及服务半径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基层性文化阵地或组织,[2]一般是集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能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要配合各个有关部门开展宣传教育、就业、养老、助残、妇儿关爱、就业技能培训等其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3]配备有一定的功能服务设施和器材设备、活动场地和文化专兼职人员。[4]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以现有的设施为基础进行建设,不搞大拆大建,在摸清明确产权归属的基础上,整合各种闲置文化体育设施资源到公共文化服务发挥社会效益,其综合性、便利性、公益性和公共性与公共文化服务所要求的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和便利性一一相对应。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共建共享综合整合利用各方资源,其资源整合性有利于补齐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短板,进一步增加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开启群众公共文化生活新篇章,满足民众与时俱进的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全方位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2017年9月,深圳市宝安区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全面推进并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建设的有关要求,制定并印发了《宝安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按照深圳市街道、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服务标准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主要分为街道和社区两个层级推进。街道级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依托原有的街道文化体育中心(文化站)进行建设,社区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则主要依托党建(群)服务中心进行建设。目前,宝安区10个街道全部建成街道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25个社区全部建成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据统计,街道、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19年从业人员合共396人,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年举行群众文体活动总场次为55860场次,平均每个街道举行5586场次,全年总服务4552601人次;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19年度群众文体活动总场次为7851场次,总服务人次574195人次。各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利、开展基层党员教育工作、开展市民文明素养提升工作、大力开展群众文体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广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宝安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取得了一定得的成效,基本的场所已经全部配备,但离建设成为[1]管理规范、运行效率高、活动内容丰富、能持续发展的综合平台,形成一套符合实际、运行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然有一定的差距。根据宝安区的情况分析,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定位模糊不清。虽然从国家到省、市、区等各个层面都制定并印发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建设标准及方案,但就宝安区而言,对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宝安区的街道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依托原有的街道文体中心(文化站)进行建设,各文体中心在机构改革中已合并到街道党建服务中心,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被简单的归类为街道党建服务中心的文体职能之一。深圳市在2018年建成包括市级党群服务中心1个,区级党群服务中心10个,街道社区以及商务楼宇、产业园区、商圈市场等新兴领域党群服务中心N个的三级党群服务中心网络联盟体系。深圳全市党群服务中心总数达1050个,每个党群服务中心都以深圳市统一标准开放运行,都拥有总面积不少于650平方米、悬挂全市统一的标识标牌、“新时代大讲堂”、党建书吧、便民办事活动场所、党代表接待室等硬件“标配”。宝安区社区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则主要依托各自社区的党建群服务中心进行建设,两者功能相似,但相互之间的角色与定位界定模糊,于是往往造成责任主体不明确以及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对自我工作认同感不足,群众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认知度低等问题。
二是不重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资源整合功能。[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有关条例规定及相关解读,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平台,它通过重点整合宣传、文化、教育、科技、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系统的文化资源和力量,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整合提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推动基层有关公共设施的统一性管理和综合性利用,保障其正常运行。但就目前而言,各方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及考核都只针对其建设和服务标准,把其归类为普通的公共文化设施,脱离其要全面整合各类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的初衷。
三是缺乏专项建设资金的保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根据实际需要和相关标准,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但是目前就宝安区来说,依然没有专门倾向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资金。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建议从以下方面改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
首先,要加强对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有关概念的学习认识,明确其角色定位。地方政府必须重视和抓好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有关文化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学习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相关内涵和意义,吃透弄明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根本出发点,充分发挥其作为综合性公共文化终端平台的资源整合和中心服务平台的统筹协调作用。
其次,要把建设社区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切入点,针对社区建立行之有效的公共文化资源统筹协调机制。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涉及科技、教育、城管、司法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科协等各个系统和部门,受条块分割、重复建设、资源分散、涉及部门多、资金缺乏等条件限制。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的工作不可能样样单列,在深圳,社区工作最接近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往往一肩多挑,一个人可能同时负担着文体、科协、妇联、老年协会、关工委、创文、宣传等多项工作。因此就深圳的实际来说,加强社区层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更符合工作需求,更能发挥其综合性平台的作用。要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和设施的供需,实行统一管理、综合利用,提高综合服务效能,地方政府必须要切实承担起管理主体的责任,牵头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完善保障标准和考核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做好资金保障,使社区内各个分散单一、各自为政的公共基层文化资源通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完成有效整合,实现人、财、物三者的统筹调配。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将社区的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统一调配,既切合社区基层的工作实际,又能大大提高其工作效率。
最后,要进一步着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文化队伍。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由于其综合性,更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工作团队。进一步加强专兼职文化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制定培训计划,保障每位从业人员的培训学习机会,有利于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大学生、文化志愿者、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更多群众参与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壮大人员力量。目前宝安区的文化春雨行动推动的如火如荼,发展有大量的文化钟点工、文化辅导员、文化义工,他们都是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热心公益、有充分空余时间、有一技之长的文化能人,在实际工作中就可根据各自特长参与到各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日常运营中,共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与长期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对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基层公共文化综合水平的全面提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要切实做好这一项工作,我们仍需要不懈努力,时时放在心上,抓在手里,在发挥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资源整合作用的同时,注意建设完善运行管理和保障机制,为深圳市加快建设与现代化国家化创新性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强市夯实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