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曾汤尼马华文学小说《南国以南》多重语言运用的特点分析

时间:2024-05-04

刘天琦

(林国荣创意科技大学,马来西亚吉隆坡 63000)

马来西亚著名导演杨毅恒在《南国以南》最后的推荐词里写到;“像我这样的马来西亚华人所说的“普通话”就经常是与马来文和英文单词混合在一起,看作家如何准确的描述马来西亚的语言是这部小说最大乐趣之一”[1]。笔者相信这也是所有的读者共同的乐趣,看不同的人物以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看不同的语言去创造不同的场景。《南国以南》的故事开端是以“我”留学马来西亚为背景,主人公汤恩尼的个人情感经历作为主线,实习经历、学习生活、友情等作为复线进行穿插,这部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像极了笔者身边的朋友们,因为两个字“真实”,这里没有绝对的好人物人设,也没有坏人物的人设,有的只是说着不同语言和方言的人,笔者也是留学马来西亚,对于在同一环境下不同语言的感受,尤为的真切。作家曾汤尼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在马来西亚这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下,更能够极具张力的用语言表达出人物的个性,例如东北女孩章洁和河南男孩小麻,这两个配角人物在文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因俩人的东北话和河南话在小说中的成功塑造,令读者印象深刻。同样,在南洋世界的马来西亚,这里的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生活在同一国度,尤其是华人从明朝郑和年间在马六甲落地生根到今天,这里的峇峇娘惹成了独特的一道风景。而正是在语言夹杂的环境中,曾汤尼笔下的马华青年林智勇、伟麒、中元、俊程、甚至是佩宜等等,完整体现出马来西亚华人青年的说话方式,夹杂华语、粤语、闽南语、英语、马来语,在这一部分的创作上,可以看得出来曾汤尼对马来西亚社会的观察细微,这些人物的语言使得这本小说充满了“南洋的味道”,使得那些没有来过马来西亚的人,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不同于香港,也不同于台湾。而马华作家们“身处东南亚文化圈内,认同同一文化圈内不同国度中的多样存在”[2],这也是马华文学的特点所在。对于主人公汤恩尼的语言塑造,笔者认为颇有意思,“我”出生于重庆、成长于北京、留学到马来西亚,后去到香港、最后定居台湾,可是“我”从骨子里抹不掉的就是重庆话,因为那是故乡带来的本能的归属感、小说中经常出现重庆话,例如笔者印象深刻的“扯巴子”“摆龙门阵”等等,还有“我”不太正宗的北京话,那是从青涩走向成年的过程里学会的语言,有笔者熟悉的“敢情”“不着四六”“搓火”等等,作者在这里对于“我”这个半个北京青年的塑造也相当成功。而“我”也时常讲着英文,这是大学后留学马来西亚,大学里的官方语言,这代表了主人公因为语言而在不断地变化着。小说里女主人简嘉瑞和段萧凤也都是多语言者,简嘉瑞在操着一口麻利的北京话的同时,也夹杂英文,段萧凤作为广州人,会粤语、会普通话、会英文,因此曾汤尼在塑造这一人物时,加入了许多的广东话,来表达段萧凤这一角色的特点,在整部长篇小说里,笔者最心疼的人物就是段萧凤,最后她去到了香港,不知道粤语的生活环境是否能让她忘记一些过去的不快乐,而英文授课的环境有是否让她回想起一些什么呢?笔者认为,或许我们的青春里就需要不同的语言,让我们去见识这个世界的宽阔,在青春里的语言需要多元的,在青春消逝以后,这些语言也随着生活消逝。

具体来说,汤恩尼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同样也是其中多重语言的代表人物,作为重庆人的他在小说中时常以第一人称讲出重庆方言词汇,譬如:曲黑,迅白,相因,子弹,拢上,莫得搞眼,巴适,这些一连串的方言将汤恩尼这个人物塑造得非常饱满,符合一名出生在重庆的“崽儿”的说话方式。同样,汤恩尼的文字语言中还包括:敢情,你丫,利索,不着四六,欠抽,搓火,这些北京方言词汇可以将人物背景中曾提到在北京读了六年中学的经历进行良好诠释,让读者能够完全相信这一人物背景的真实性。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方言词汇对于人物个性和背景塑造的重要性,也可以明白方言词汇对于“故乡”构造的支撑意义。倘若没有重庆和北京方言词汇在小说中的运用,读者又将通过何种方式才能信服主人公汤恩尼过往的经历和背景,如若作者只凭借对于故乡的文字描绘,那将会大量缺失这些方言文字所带来的直面感受。汤恩尼在整个小说里,还使用了英语和马来语等语言,这些语言的出现笔者认为有两层含义,第一,这清楚的体现了主人公当前所处环境为马来西亚,主人公被当地的语言环境所影响,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也发生了与祖国大陆不一样的方式,夹杂着英语和马来语。第二,增强代入感,当英语和马来语出现时,读者可以立刻进入作家刻画的南洋世界里,而相较于椰林和热带这些词语的环境刻画,英语和马来语可以更好地让读者明白文字中所处的时空环境的不同和异国观感,这是多重语言带来的最好价值体现。不得不说,多重语言是文字叙述巧妙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马来西亚这样的故事发生地,采用不同语言去构造背景让空间感得到了充分的构造。马来西亚本身就是一个多重语言的国家,马来语是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英语是这个国家主要的沟通语言,印度裔族群使用印地语和淡米尔语等,华裔族群则拥有大量广泛的方言,客家话、潮州话、福州话、海南话,闽南话,广府话等等,这片土地本来就是多重语言的聚集地,而以汤恩尼为代表的小说人物恰到其分的将这一语言环境进行了诠释,这无疑是这部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现实中,多重语言慢慢地消逝着,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以普通话和英语为标准开始,方言词汇就在一点一滴的与我们告别。笔者并非悲观主义者,但是现实的情况让笔者深知,如果不加紧对方言词汇的保护,或许在很多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只能在文学小说或视频语音里去感受方言词汇,那时或许为时已晚,而这或许也是这部小说带给我们的隐性的现实性思考。

贯穿在这部长篇小说里的方言不仅是青春,而像是一场嘉年华,那里有章洁口中东北话的好爽,让笔者想象出大热的夏天里吃着烧烤撸着串喝着啤酒的东北的夏季,那里有小麻口里河南话的憨厚与朴实,就像是胡辣汤,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喝着让人过瘾,令人暖心。那里还有伟麒口中的马来西亚华语,夹杂着广东话、闽南话、马来语、英语,就像是峇峇娘惹菜的意义,融合了各方的特色,却又保留了本质,那就是华人的根。整个故事里只有汤恩尼的父母和姐姐说着重庆话这一门方言,让笔者想到了麻辣火锅的味道,可更深层次的是让笔者感受到,男主人公的家人就是最普通的中国家长,他们自己无法走去遥远的地方,不会更多的语言,可是他们却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给自己的孩子,愿意让孩子看到更广阔的天地,给予自己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平台,这就是在我们中国无数的只会一种语言,却爱着我们的家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而故事的整个背景是马来西亚,是南洋世界,在文字的细嚼慢下之下,你会感受到甜甜的初恋红豆冰的味道,或者辛辣无比的椰浆饭的味道,又或者酸酸的冬阴功汤的味道,还或者是充满着胡椒味的肉骨茶的味道。其实笔者认为,语言在某种意义上不仅是工具而已,还是文化的最好象征,不管哪一种语言,它的背后都是文化都是一种美食的象征,因为历史的积淀、地理的位置而形成的文化加以更迭创新而造就今天语言背后的美食,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也是这部小说《南国以南》文字上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之一。笔者认为当今社会方言或许并不再是交流和沟通最重要的方式,但是方言一定是我们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方言的背后是这个群体对于他们文化最好的记载,口传口的世世代代的连接。正如作家阿慧在序言里写到的那样:《南国以南》小说里的“我”顶着作者的名字,带着他独有的气息扑面而至,忍耐、坚守、求索、游离、决断、打碎、破裂、和谐,这些都是曾汤尼,或者说曾汤尼站在文字背后。他无从遮掩的心迹,表达出灵魂深处的诚挚,突显胸襟的沉实与开阔[1]。

运用不同语言特色是小说故事的造景方式之一,它能够让故事的本身更加的灵动,而人物的存在也就更加的合理化、更具鲜明的特征。在近代,许多我们熟识的中国作家都曾运用语言背景来造景,例如冯骥才先生笔下的津味小说,莫言先生文字里充斥着山东土地上高粱味道的气息,老舍先生《茶馆》里扑面而来的北京话,这些文学大师们都擅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来造景,将背景和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而笔者认为《南国以南》里不同方言的存在与这些名家作品交相辉映的一个点就是,方言才能够产生地域的差异,才能体现出文化的意义。新的时代给予了青年人更多信息的来源的方式,我们可以方便地学习到各种的知识,普通话作为我们彼此交流的工具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笔者读完《南国以南》后却感悟到,我们是否应该保护我们的方言,因为方言的存在是让我们记住自己的根在什么地方,我们从哪来,我们又被哪一方水土所孕育?方言在许多时候受到歧视,可是我们应该了解到,那是一种符号,一种文化,更是游子心里的一抹味道。那种味道不一定是洪崖洞里的火锅,却可能是汤恩尼回到重庆后和姐姐在某个街角旁吃的一碗小面。不一定是前门大街的全聚德烤鸭,却可能是简嘉瑞回去北京后在某个胡同儿尽头吃的炒肝儿。同样的,它不一定是广州某个高档酒楼里粤菜的山珍海味,却可能是段萧凤和父母在某个百年老店里品尝着最简单的萝卜糕。也可能是伟麒在吉隆坡某个简单的华人档口里吃着海南鸡饭,那是华人的根。“马华文学是华文文学的重镇,长期以来面临着主体性与中国性之间纷繁复杂的纠葛关系”[3],好似小说篇尾里钟有时讲述的那样:“马来西亚华文文学泛指以大马为故事背景并以华文写作的文学作品,起初受到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而发轫,经过了几代马华作家的不懈坚持和努力,现已构建出自己的属性,成为全球华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曾汤尼作为年轻的马华文学作家,以马来西亚的背景、马来西亚的语言、马来西亚的故事、马来西亚的文化铸造起马华青春文学的一股力量,也为马华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1]”。《南国以南》之所以让笔者如此的喜爱,那是因为文字背后是语言、是方言、而方言背后是文化,文化背后的美食、美食背后是我们每天的生活,多重语言构造的社会生活,让人感受到多元化的世界,在多元的世界里,我们去感受不一样,因为只有不一样,才能让我们好奇地去了解这个广阔的世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