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弗罗斯特《雪夜林边小驻》意象的复义研究 ①

时间:2024-05-04

姚倩叶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

一、引言

复义(ambiguity),也译作朦胧、歧义、晦涩、含混,是英美新批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1]复义原指一种文风上的缺陷,即本应明确表达的地方却表达地含混晦涩。英国文学批评家威廉·燕卜荪发表《朦胧的七种类型》后,复义被广泛地用于文学批评,代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用一个词或一种表述传达出多种不同的态度或情感。[2]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燕卜荪也描述性地将复义定义为:对同一文字的不同解释。[3]

美国现代主义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代表作《雪夜林边小驻》是复义在诗歌中运用的典型。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多种意象,每一种意象都传达出多种不同的情感。诗中意象的复义也导致了诗歌主题的复义,看似描写自然的诗蕴含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因此,本文将从复义理论出发,解读《雪夜林边小驻》中意象的多重内涵。

二、意象的复义

弗罗斯特在《雪夜林边小驻》中使用的意象有树林、小马、雪、冰冻的湖面、风、村庄、一年中最黑的夜等。这些意象并不孤立存在,它们与读者的主观感受隐喻地联系在一起,[4]即每一种意象在读者心中都与几种特定的感受相连,这种联系建立在读者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感悟上,但多数生活经验和生命感悟具有普遍性。诗中的意象作用于读者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再通过隐喻联系作用于读者的内心感受:树林带来的自由感和深远感,小马的生命力,雪、冰冻的湖面、风的洁净感和萧瑟感,以及最黑的夜带来的平静中的绝望和绝望中的平静,组合勾勒出一幅冷、清、静的雪夜画面。

同时,这些意象又具有意义潜势,[4]即每一种意象产生不止一个隐喻联系,每一种意象都同时以几种方式产生效果,如一年中最黑的夜既带给读者平静感,又带给读者绝望感,这两种感受在读者心里同时产生,并且读者不清楚哪一种感受最清晰,[3]因而这个意象就产生了复义。

(一)树林(woods)

树林是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它对“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使“我”在有承诺需要履行的前提下依然驻足观赏,甚至想永远留在树林。一方面,树林这一意象在读者心中引发的感受是安静、踏实、自由和超脱。在我们的生活体验里,树林是自然的象征,那里有结实的土地,不知名的小草和野花,棕褐色粗壮的树干,郁郁葱葱的树叶,白天有鸟鸣,晚上有松鼠出动,最重要的是那里没有人类活动,因而是安静和干净的,给人回归自然的踏实感、无人打扰的自由感和远离喧嚣的超脱感,这也是诗中“我”想留驻树林的最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树林又是神秘的、深远的、未知的,尤其是夜里的树林,充满不确定。诗中“我”形容树林“可爱”(lovely)、“黑暗”(dark)、“幽深”(deep),但在我们的生活体验里,黑暗且幽深的事物很少令人喜爱,诗人将这三个词并置,会在读者心中引发虚无、孤寂、悲哀、绝望的感受。“我”在诗的最后重复说:还要赶多少路才能安眠(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从这个角度,这里的安眠可以解读为永久的安眠,也就是死亡。“我”厌倦了“履行承诺”(promises to keep),这里的承诺可以解读为“我”的社会义务,厌倦了匆匆“赶路”(miles to go),只想永久地留在这“可爱”“黑暗”“幽深”的树林里,得到永久的安眠。

(二)小马(little horse)

诗中,“我”的马是一匹小马,在我们的生活体验里,小意味着年轻,意味着天真纯洁、不谙世事、充满生命力。诗中对小马的刻画也确实如此,小马是单纯的,体会不到“我”此刻的心境,只是觉得在一处没有农庄的地方停留很奇怪(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这也暗示了“我”平时都是在农庄才会稍做停留,“我”的生活是忙碌的、奔波的。好奇的小马晃动铃铛问“我”是否出现了意外(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小马的天真可爱一方面给全诗平静渺远的氛围增添了些许活力和趣味,让读者的阅读体会增添了一丝欢愉。

另一方面,小马的天真活力反衬了“我”平静中氤氲着的绝望,小马的询问没有得到“我”的回应,茫茫天地之间,除了铃铛声,只有风刮过的声音和雪下落的声音(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这里诗人用以声衬静的手法,使原本安静的环境更显寂寥,仿佛“我”已把生命彻悟,只有这旷远寂静的雪夜和树林可以和“我”的心境相互呼应。

(三)雪(snow)、冰冻的湖面(frozen lake)、风(wind)

除了树林,诗中的雪是另一个重要的自然意象:雪夜(snowy evening)、雪覆盖的树林(woods fill[ed] up with snow)、下落的雪花(downy flake)。在我们的印象中,雪是洁白、柔软、干净的象征,诗人让雪的意象充盈诗歌所营造的氛围,在读者心里构建出一个干净、温柔、洁白无瑕,在这个世界里,仿佛一切都是美好的,连“黑暗”“幽深”的树林也是“可爱”的。“我”的心灵也被雪荡涤,变得自由、超脱、温柔起来,这种温柔在对小马的刻画中展露无遗,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使得小马像一个童真童趣的孩子般出现在雪夜中。

同时,雪也是冰冷的,同样冰冷的还有冰冻的湖面。冷的触感常常和凄凉、悲伤联系在一起,“我”雪夜驻足树林,眼前是下落的雪花,旁边是冰冻的湖面,而“我”却不觉得寒冷,只想享受眼前自然赐予的一切,此时,那个诗人在读者心里构建的冰清玉洁的世界又多了份孤寂、哀伤。

除了雪和冰冻的湖面,诗中还描写了风的声音,雪夜的风无疑是冰冷刺骨的,但在雪的陪伴下,这冰冷的风好似能够吹走人身上带着的人类世界的嘈杂、污浊,因而这风是萧瑟的、寒冷的,又是干净的、清爽的。

雪、冰冻的湖面和风这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向读者传达出美好、干净、超脱尘世,但又孤寂、疲惫、绝望的感受,这些感受同时在读者心里产生效果,分不清哪个感受居于主导地位。

(四)村庄(village)

诗中的村庄是人类社会的象征,与树林所代表的自然相对。在我们的认知中,村庄给人的感觉是质朴、踏实,里面居住的是勤劳、朴实的农民,并且“我”驻足观赏树林的时间是夜里,农民早已安睡,村庄里留下的只有寂静,这样夜里的村庄带给读者平静感和安宁感。

但同时这样平静无声的村庄还带给读者一种压迫感,村庄代表了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中充满了规则、秩序、条条框框。“我”路过的树林是属于村庄中某一户农民的,但是在夜里,他早已进入梦乡,不知道“我”停在了他的树林边(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所以没有人会看到“我”驻足林边,没有人会赶“我”离开,没有人会打扰“我”观赏雪夜的树林,“我”可以自由地在林边停留,暂时忘掉人类社会的规则、义务,自由地享受周围的自然。

(五)一年中最黑的夜(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诗人将诗的背景设置在一年中最黑的夜里,这一安排十分巧妙。黑色在我们的生活体验里往往和消极的情绪相关联:黑色是悲伤的颜色,是绝望的颜色,是死亡的颜色。这一意象本身传递给读者的就是消极感,而读者一旦被赋予黑夜的消极感,便会带着这种消极感解读其他所有意象。雪是洁净温柔的,树林是可爱幽深的,小马是童真童趣的,但它们都是处在一年中最黑的夜里,它们的洁净可爱全都笼罩在黑夜带来的消极感下,甚至全诗都蒙上了轻薄的、挥之不去的忧郁。

同时,最黑的夜也是最安静的夜,黑色用于夜的描绘还会给人以平静之感。夜里,人们进入梦乡,身体开始放松,头脑变得安静,因而黑夜会带给人放松、安宁的感受。而诗中,“我”处在一年中最黑的夜里却无法安眠,“我”还在匆匆赶路,赶去履行未完成的承诺,只有树林、冰雪给“我”心灵些许慰藉。在读者心里,黑夜带来的绝望感中透露着平静,而这平静感又伴随着疲倦、无奈。

三、结语

从意象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中的“我”被自然的美好和纯净深深吸引,想要永久留驻自然,摆脱嘈杂压抑的人类社会,但是“我”依旧有社会义务需要履行,“我”只好放下个人愿望,去继续“我”奔波的生活。

弗罗斯特创作时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有意地选取意象并进行描绘,而读者阅读时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迁移至诗中所描绘的意象上,产生和作者的共鸣。意象本身会让读者同时产生多种不同的情感,意象的组合又会引发更多不同的情感,读者不清楚哪一种情感在心里最清晰,但清楚自己已被诗歌打动。正如燕卜荪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中所说:“每当一首诗的读者为一行貌似简单的诗深深打动时,打动他的便是他自己过去的经验、他以往的判断方式。”[5]

注释:

①本文诗歌原文引用出自Robert Frost. Collected Poems of Robert Frost[M]. Halcyon House, 1942: 27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