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非遗”视域下的沂蒙老区曲艺研究

时间:2024-05-04

(临沂大学 276000)

沂蒙老区是一个人文概念,以今天的临沂为主体。沂蒙老区幅员广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沂蒙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大量优秀的曲艺作品。到目前为止,临沂有多个曲艺门类入选不同等级的名录,彰显了该区域众多曲艺的价值,也是给予了应有的肯定。沂蒙曲艺艺术包含着沂蒙老区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沂蒙老区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区域文化的原生状态。对沂蒙老区曲艺进行研究,充分认识其在整个文化遗产中的地位,认识到它在提高该地区人民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内外研究现状

有关曲艺艺术的研究,专家学者已从多个方面和视角予以关注。

段乐洋等的《文化自信视域下“传统曲艺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探究如何在文化自信的理念下实现传统曲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

郑庆杰等的《寂寞的锣鼓:社会学视角下的江西农村曲艺保护与发展》(《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从社会学视角下关注曲艺发展,为民间曲艺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富有想象空间的发展契机。研究认为,农村曲艺嵌入在政府推力、市场拉力、社会活力所构成的结构性框架之中,在各种不同要素组合的约束中,完成农村曲艺的生产、供给和消费。基于不同的生产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差异性的传播和消费模式,需要探索多元化保护与发展路径。

闫榀的学位论文《历史文化视野中的南阳大调曲子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9)则从历史文化视野角度关注河南曲艺艺术,对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民族民间音乐以及曲剧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家乾等的《社会哲学视野下的天津曲艺保护研究》(《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8)则从社会哲学视野下研究曲艺艺术。提出要注重帮助增加曲艺艺术生存强度,推动媾合,添加代偿性因素,从而达到保护与传承目的的观点。

黎明的《融媒体时代传统曲艺发展的新“活态”》(《曲艺》2019)则从融媒体时代的角度研究曲艺艺术,认为当代传统曲艺的发展,应该追求“继承中发展、发展中继承”的新“活态”。

白永蔚《曲艺表演艺术的审美分析》(《戏剧之家》2019)和姜昆《曲艺创作以开放的态度探索求新》《文艺报》2017)分别从艺术审美与作品创作的角度研究曲艺艺术。

2.“非遗”视域下的曲艺研究现状

(1)“非遗”概念

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分为十个大类,曲艺占其一,《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更将曲艺细分为鼓曲类、曲牌类、诵说类、有影响的外来曲种等共计28个曲种。

(2)“非遗”视域下的曲艺研究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较为年轻的学科门类,而“非遗”视域下的曲艺研究亦为时未久。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地区或某一曲艺门类的个案研究。着眼点在于其生存现状、困境、保护、传承等方面的研究。如王家乾将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概括为三种形态:符号化生存的非遗法定传承人、双重演出空间的曲艺团演员、原生存形态下的民营剧团及其演员。曲毅勇将曲艺发展面临的困境总结为五点: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的冲击;大多数的曲艺曲种缺乏新的优秀剧目;缺乏大批具有高素质的曲艺创演人才;曲艺艺术观念的扭曲;曲艺理论和评论的相对薄弱。吴文科认为,对曲艺曲种的保护,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时,注重并强调按照文化事象的自身规律,按照保护工作的自身特点,实施统筹协调的科学保护,即在明白“为何保护”和“保护什么”之后,特别关注一下“如何保护”和“怎样保护”的问题,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今后的研究应着力于非遗保护视域下的曲艺保护的理论研究。

二、研究内容

沂蒙老区的曲艺艺术是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沂蒙老区曲艺艺术主要曲种的有关资料

据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统计,沂蒙老区流行曲种共有14个:山东渔鼓、山东琴书、大鼓、评书、三弦平调(又称脚打鼓)、小鼓、河南坠子、西河大鼓、柳琴坐唱、周姑子、山东洛子、东路大鼓、皮影、山东大鼓。搜集现存曲咱的底本或者录音材料,记录艺人的生平资料和师承,作为研究的前提基础,为研究做好资料的准备。

2.沂蒙老区曲艺艺术的特点研究

从曲艺艺术本身入手,探究其特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民间性

曲艺也称民间曲艺,作为一种草根艺术,它产生于农耕社会,扎根于民间,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其表现内容或为历史公案,或为民间俚俗故事、市井田园生活等。表现形式灵活多样,表演活动不拘于表演场所、表演程式等条件束缚,具有极强的自发性和流动性。语言上多方言俗语,务求语必通俗,言必顺口。

(2)娱乐性

曲艺是说唱艺术的总称,是以“说、唱”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曲艺主要是通过说、唱,或似说似唱,或又说又唱,或又说又唱又舞来叙事、抒情,语言生动活泼,可解闷、可逗乐,可消磨时间,更突出其娱乐性。其表演简便易行,与听众的交流较为直接。

(3)互动性

曲艺艺术在演出过程中,表演者与观众面对面,可以在现场进行近距离甚至零距离的交流,观演双方心灵和情感上的互动,较广播电视、剧院舞台等其他传播途径更为频繁直接,双方的相互作用也更为显著。

(4)战斗性

反映现实生活,甚至直接投身到抵御外侮的斗争中去,是沂蒙曲艺的优良传统。这一点在被称为“爱国盲艺人”的侯洪康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侯洪康是产生于沂蒙老区的曲艺艺种——三弦平调(俗称“脚打鼓”)传承谱系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见图1),在山东曲艺界也享有崇高的威望——1957年6月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曲艺汇演,演出《古城会》,被评为优秀作品,获老艺人示范演出纪念奖。他在抗战初期参加八路军,以盲人说书算卦的便利身份作掩护搜集传递情报,受尽敌人酷刑折磨仍不屈不挠,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沂蒙曲艺史上留下了民间艺人投身抗日战争、争取民族独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1 沂蒙老区“三弦平调”传承谱系(自制)

三、沂蒙老区曲艺艺术的保护策略

1.深入研究受众审美

观(听)众就是上帝,尤其是在曲艺饱受经济大潮和新媒体的冲击,总体上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更要研究受众审美心理、偏好,根据受众审美需求进行创作与表演,赢得观众就是赢得市场。

2.充分利用民俗

自产生之日起,民俗和曲艺就存在共生关系,甚至有人认为曲艺本身就是民俗活动。民俗与曲艺并行发展,原有民俗退化,以曲艺形成新的民俗;民俗向曲艺转化,形成新的独立曲种。可以利用乡镇集会、节日庆典、开业奠基、旅游景点、茶馆、剧场、文化馆、少年宫、养老院等场合,进行曲艺艺术表演,不断培育新观众,扩大艺术影响力。

四、应用价值

非遗研究不是纯“形而上”的理论研究,非遗保护则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本课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通过对沂蒙老区曲艺门类的研究,尤其是研究者提出的观点、建议对于弘扬沂蒙精神主旋律,保护沂蒙老区曲艺文化生态的多样性,繁荣曲艺发展,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作用良多,具有较高的应有价值。

五、几点思考

1.研究的工作方针

将沂蒙曲艺置于“非遗”视域下加以研究,应切实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面对沂蒙曲艺整体上式微的严酷现实,对老祖宗世代积累留下来的遗产心存敬畏之心,通过田野调查等方式,摸清家底,保住存量,对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应尽快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加以存储固定。尤其是加强对濒危的传统曲种,曲目、代表艺人的保护。人在艺在,人亡艺绝,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看,对有些艺种的抢救迫在眉睫。

2.从民俗角度关注曲艺,应持宽容态度

民俗是深层文化的积淀,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它带有人类童年的踪迹,有原始的成分,有不科学的成分,有低俗的成分,映射到曲艺中,必有落后的东西在里面,就具体的曲种而言,不可能只留住孩子而把水泼出去。作为“非遗”项目的曲艺,需要整体保护,应尽量做到原汁原味,不能一味迎合市场随意改编。

3.措施

建立曲艺保护四级名录制度,推选传承人,如:临沂的高庆平荣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三弦平调”传承人;建立非遗儿童中心;高校、中专学校开设曲艺专业,中小学“非遗”进课堂;各级文化局、站官网上有非遗专栏;举办曲艺评奖,等等,都是有效的扶持与振兴的举措。

4.处理好传统曲艺和现代曲艺的关系

郭德纲的相声、赵本山的小品、周立波的脱口秀是曲艺,知道的人很多;但渔鼓、三弦平调等在沂蒙老区曾盛极一时的曲种,现在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知道的人应该不在多数。网络普及的时代,点击即可得的娱乐内容不嫌其少,只嫌其多。相形之下,传统曲目则少人问津,甚至面临绝种的危险境地。如:高庆平被称为“三弦平调”的唯一传承人;临沭渔鼓说唱唯一传人袁百奎已然去世……人亡艺绝的现象比比皆是。沂蒙文艺奖迄今已举办八届,其中的曲艺类,作者根据有关网页内容的统计,获奖作品几成小品的一统天下,而传统曲种、曲目几被忽略(见图2)。

图2 第一~八届沂蒙文艺奖曲艺类获奖作品比例图(自制)

5.处理好经济效益与曲艺保护的关系

不能有效益的保护,无效益的忽视,更不能为了迎合市场随意改造或包装传统曲目。无视传承规律过度开发,无视甚至有意忽略传统曲艺曲种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以及传承的延续性,害莫大焉。

非遗进课堂、进社区可以使更多的人认识传统曲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给沂蒙曲艺准备了数量巨大的乐于接受传统曲艺的说唱形式、节奏和内容的受众群体,给沂蒙老区曲艺的研究和保护、振兴提供了契机,应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乘势而为,迎来沂蒙曲艺的春天。

六、结语

总的来讲,沂蒙老区曲艺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民俗活动结合紧密,受政治形势、经济发展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巨大,处境艰难,研究还比较薄弱,应从实践上加以保护,从理论上深化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