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中国纪录片行业及未来发展趋势

时间:2024-05-04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310018)

纪录片的历史悠久。1922年,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横空出世,纪录片时代正式开启。中国的纪录片行业源起于新中国诞生初期,进入新世纪后纪录片市场不断增长。当下,中国纪录片尽管取得一系列喜人成绩,但也遭遇到了瓶颈与困境。

一、国产纪录片的发展历史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联导演维尔托夫提出“电影眼睛”理论,简洁成公式则是:电影眼睛=事实的电影纪录-电影视象+电影写作+电影组织,并拍摄出了《前进吧,苏维埃》《国内战争》等多部新闻纪录片。我国在建国初期,由于受到苏联纪录片创作理念以及本身政治体制的影响,所拍摄的纪录片大都是新闻纪录片,以政治宣传为目的,缺乏对个体人的情感流露。

改革开放后,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期间的作品呈现出浓厚的人文精神,大气磅礴,内涵深刻,经常以一些象征民族精神的长江、黄河、长城为拍摄对象,激发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在拍摄思路上,借鉴了国外优秀的制作方法理念,如安德烈·巴赞的纪实美学。这一创作理念提倡以真实的手法客观记录拍摄主体的状态,注重使用同期声,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国内创作出了《话说长江》《丝绸之路》等一批具有民族情怀和人文气息的优秀纪录片,逐步找到了一条实现纪录片价值、符合纪录片语言的道路,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九十年代的中国纪录片进入了成熟发展的阶段,各个电视台摆脱了专题纪录片,将镜头纷纷对准了社会大众和底层人民,用平民化的视角去纪录普通人民的生活状态。这一时期的纪录片摆脱长串的解说词,转而用更真实、更丰富的画面语言串接、讲述故事,长镜头与同期声被更为频繁的使用。《沙与海》《最后的山神》《舟舟的世界》等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中国纪录片亮相国际舞台,并将逐步掌握发言权。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国家政策扶持以及资本涌入,国产纪录片开始全面发力,逐渐在世界纪录片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2011年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后,依靠其专业的拍摄制作团队与平台优势,推出了一些优秀的纪录片,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此外,通过国际合拍的方式,也推出诸如《非洲》等优秀作品,在国内外市场广受好评。中国的纪录片制作水准逐步提升,正在与国际接轨,甚至在某些方面优于国际水平。2012年,陈晓卿导演的作品《舌尖上的中国》亮相荧幕,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生态美食,以食物为线索,展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经上映,瞬间圈粉无数,同时也使得纪录片从小众走向大众,进一步推动了国产纪录片行业的发展。

二、国产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1.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纪录片产业研究报告》,在经历了2013年-2015年的迅速扩张期后,纪录片行业进入稳增长期,每年市场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预计2020年市场体量将突破75亿。对比美国的纪录片市场,我国的纪录片市场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2.多种类型协同发展

目前国内的纪录片类型主要有三种:以电视节目为载体,在电视台专业频道发行传播的电视纪录片;在流媒体、短视频平台等互联网机构发行传播的新媒体纪录片;以院线为主要发行传播平台,具有极高商业和艺术价值的纪录电影。新媒体纪录片乘着互联网时代的东风在2014-2018年迅猛增长,2018年全年点击量突破120亿此。受新媒体纪录片崛起的影响,电视纪录片的播放时长在2016年后开始小幅下降。纪录电影作为纪录片生态当中的重要一环,从2014年起,纪录电影产量与公映数量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对比美国,2018年国产纪录电影57部,美国生产142部,是我国产量的2.5倍。中国纪录电影体量太小,固定观影人群未形成,仍需时间沉淀发展。

3.新老平台共同发力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致力于打造一个吸引流量的开放式平台,寻求构建新型的信息节点集群。以央视为主的传统主流媒体是转型中的先驱者,它们依托于5G、4K等技术优势,整合现有资源,打通产业链壁垒,努力打造新的纪录片创意模式,实现频道升级。而腾讯、爱奇艺、优酷等新媒体平台则加大了对纪录片的投入,精准定位目标人群,努力提高内容质量。如腾讯《风味人间》,用户画像以男性为主,无论是职业特点、收入特点、内容品味上,均是平台质量最高的用户。这又恰恰印证了,高质量内容对头部用户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保证内容质量的重要性。

三、国产纪录片的发展困境

1.产业链不成熟

相较于国外成熟的纪录片制作体系,国产纪录片行业,从上游的融资创作到中游的播出传播,再到下游的营销与衍生品创作,始终没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将其串联在一起。专业纪录片频道依然采用收支两线运营的方式,生产播出与后期营销处于部门分离的状态,纪录片产业各环节处于严重的脱节的情况,各个环节只考虑各环节的情况,与其他环节对接沟通较少。纪录片行需要在类型化生产、工业化生产和产业运作,以及在商品化、市场化、资本化、品牌化等方面同步发展。如何进一步打通各环节之间的壁垒,使纪录片创作从创意环节开始就全链条运作,将是产业下一步思考、发展的方向。

2.创作题材单一

近年来我国纪录片行业发展迅速,优秀纪录片层出不穷。但国内纪录片题材偏向于历史人文,宣传意味较为浓厚,与之相比其他类型纪录片的比例相对不协调。国际上诸多优秀的纪录片都是以反映社会发展的现实类题材、环境保护题材为主,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相比之下,国内此类题材的纪录片仍是凤毛麟角。由于我国文化语境与历史背景的原因,国内的纪录片创作者往往喜欢宏大深远的历史题材,同时站在民族、国家的高度来加深纪录片的人文内涵。总体来说,国内纪录片题材较为单调,尚未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3.纪录电影认可度低

如今观众对纪录电影的接受程度有所升高,但是市场信心仍然不足。一方面是市场中的头部宣发公司对于纪录电影的认可度不高,很少参加纪录电影的宣发工作。回望2019年的电影市场,近一年上映的纪录片中除了《厉害了我的国》首日排片达到了8.8%,有5部在1%-4%之间,大部分排片不足1%。另一方面,纪录片的主要战场在电视与网络流媒体平台,主要由政府与企业买单,观众为纪录片付费的习惯尚未养成。

4.实践人才稀缺

纪录片拍摄周期长,内容门槛高,这对于创作者的故事架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国内的纪录片导演此前并非专业的纪录片导演,多为跨界转行,半路出家。此外,纪录片人才的培养体系并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一些大学、机构可能开设了纪录片相关的课程,但是仅仅止步于理论,缺乏实践,无益于人才的发展。专业人才的稀缺,始终是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已经开始限制行业的发展。

四、国产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1.纪录片转战新媒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将会选择在新媒体平台上观看纪录片;另一方面,随着大量资本的投入,人才的引入,新媒体自制的纪录片质量已不输于传统主流媒体,爆款频出且颇受年轻人的追捧。纪录片开始向轻量化转型,IP化明显,商业价值将被进一步挖掘,这将大大促进纪录片行业的发展。

2.出海与合拍内容进一步增加

纪录片作为国家名片,可以很好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随着中国纪录片产业的不断壮大与纪录片人的努力,一大批精品纪录片相继问世,并且走出国门。这些纪录片在西方主流国家的电视机构进行播放,并且受到热烈的反响。此外,与世界上其他优秀纪录片团队合作共同拍摄纪录片,也被证明了是一种成功的模式,产出了《蓝色星球2》《王朝》等一众优质纪录片。随着中国纪录片产业的成熟,纪录片出海与合拍将会进一步增加,产出更多适合国际传播的中国纪录片,让世界读懂中国。

五、结语

纪录片产业化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当下,中国的纪录片产业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大平台的潜力,加大资金投入,打通产业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纪录片行业发展提供合适的环境。相信在未来的某天,国产纪录片行业将会形成高度完备的工业化体系,在世界影像产业格局中占据重要一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