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广西师范大学 541006)
随着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过程中,丰富商品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也使得传统工艺所依存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受到了冲击,面临“边缘化”困境。在这种形势下,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与振兴十分重要和迫切,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离不开现实需求,也离不开创新设计转化,转化为现代生活所需,将传统工艺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够可持续的发展。
通过全国1881个工艺美术全行业现存品种及生存情况指出,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其中53%的工艺属于濒危品种,16%生存困难,6%已经完全停产,而发展良好的仅有25%,这说明传统工艺的振兴刻不容缓,而要振兴传统工艺,禁锢其发展的边界必须打破。封闭的边界是个抽象的概念,通过对传统工艺生态发展和自身特点来分析,构成传统工艺与设计的封闭边界可分为五种:领地、常规、己见、时代、惰性。
领地:在心理学领域,领地指个体所拥有的特定空间内的防御权和行动权。领地意识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行业标准和准则,在这些标准和准则的林立下,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行业边界和阻拦。传统手艺人能够把各自工艺的特征发挥到极致,但是一直在本工艺领地内发展,会受到林林总总边界的禁锢存在天花板,十分不利于工艺特性的取长补短。而跨界融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是打破边界的利器。在现今互联网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信息链接,以及供求信息流通得到空前释放,使得各行业之间跨界更加明显、广泛。跨界本质其实是通过自身资源的某一特性与其它表面看上去不相干的资源进行的融合搭配,这样放大相互资源的价值,甚至可以融合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面世。相应的案例有深圳开物成务公司设计制作的刺绣音箱,“喜上枝头”音箱是以民族优秀传统工艺手工刺绣和现代的电子科技两种不同类别的产物相结合,即传统非遗与数码的跨界(结合),刺绣和音箱的结合使得传统的音箱增添了几分温文儒雅的气息,使得原本冰冷的电子产品重新彰显出了其独特的人文生机。这样跨界组合的出现可以被视为传统工艺领域下的创新,有效地再造了传统工艺的新活力,也拓展了科技品牌文化的外延。因此伴随信息时代的发展红利,跨界融合对于传统工艺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通过打破固有的常规意识,能为传统工艺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思维。常规:指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通常的做法,由规则、习惯、经验、程序等构成。数千年以来,手艺人运用各类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及半成品进行加工或处理,使之成为成品,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手艺人往往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和功夫技艺,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常规经验和习惯的边界。这些边界看似是建立在对工艺、技艺的熟稔之上,实则对传统工艺的创新有着很大的制约。因此若要打破固有常规意识,我们需要适当的摒弃掉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化规则、习惯、经验、程序等。打破常规对发展的束缚,核心就是要有反常思维。反常代表反对教条主义,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惯性思维。例如在过去,传统竹编主要编制一些盛放东西的器物,如篮子、簸箕等。现在通过融入设计和创新,使用不同的编织方式以及结合其他材料如皮革等,能够做出极具现代感和设计感的竹编产品,如此竹编这项工艺打破了常规意识,不再局限于制作盛放东西的器物,更贴近人们生活和现实需求。
对于传统手工艺很多人存在偏见和误解甚至臆想,在外界看来,传统手工艺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只有经济落后的地方才有传统工艺,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一直表示担忧,甚至于有人提出在现代化的时代,传统工艺没有存在的价值。人类用手工劳作的方式奠定了文明的物质基础,从而创造了厚重的传统和历史悠久的文脉。而现今生活中,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带来了形色各异的产品,在这些产品面前想必大部分人对它们会脸盲,因为设计的同质化,连分清它们的功用都比较困难,更别提能识别出是哪个国家所设计,这值得深思。传统工艺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所关联的当代文化生态、文化资源、文化自信,所蕴含的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及历史积淀传承的工匠精神,以及与民生、民俗具有紧密联系和广阔的应用实践空间,不仅是重要的民族文化意象、语言和文化认同基础,也是当代创意设计与衍生发展的文脉来源。在湖南就有一群人正在做一件事——“新通道”,以实际行动去践行这样的思考与突破,湖南“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发起,致力于打造侗锦非遗特色文化产业,推动非遗传人、农户、艺术家与设计师之间的联合创新,建立了中国侗锦传承创新基地。项目把地方传统工艺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价值和市场优势,把经济价值转化为当地手艺人的收入,还与地方政府、企业、当地居民实现了良好的创新互动,获得了社会各界对传统工艺的认同与重视,真正实现了对传统工艺可持续创新与保护。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后,科技、文化和社会都步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传统手工艺是历经千年的古老文化,虽然它有着与时俱进的品质,但是与现今发展速度来看,它的速度已经不对等了,因此打破时代边界尤为迫切,方法就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与科技同进步。
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带来了更多的乐趣,传统工艺传承已经离不开创新,而创新很大程度上是与科技紧密联系的,在文化产业前景开阔的未来,传统工艺与科技的巧妙结合,将是工艺一种有效的新探索。例如交互装置“对话——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是由上海美术学院师生完成的混合现实(MR)交互装置。作品中出现了简约风格的家居布置以及竹编、刺绣等绚烂的非遗元素,利用数码交互技术,表现非遗文化走进现代生活的主题。
除了科技以外,时代边界还包含文化,与文化共生,适应文化发展潮流和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样也是传统工艺的创新路径。相应案列有国外艺术家手工雕刻木制雕塑,为木雕注入了设计美和色彩美,利用鲜艳的颜色打造奇特的造型,从墙上伸展出来,虽然是木头做的,但是却活灵活现。这样的木雕作品对于新一代的青年人群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更愿意去接受购买类似的工艺制品。
惰性是人的本能,也是人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但它对发展和创新有一定阻碍。在设计领域,抄袭和模仿的事件层出不穷,中国在国际上也曾被贴过抄袭的标签,包括现在。虽然抄袭、模仿是许多经济和工业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这对于创新来说有着致命的威胁。因此对于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来说,仍由惰性左右抄袭和模仿是不可取的。打破惰性的方法就是开原,回归事物原点进行思考,抵制抄袭,远离改造,回归原点,就会有创新的机会。在云南——稀捍行动傣纸保护项目就是一个回归原点思考进行设计的案例。傣纸是具有800年历史的工艺,傣纸的制作材料主要是构树皮,造出的纸坚韧洁白、柔润光滑、力撕不破、防腐防蛀。这个项目历时180天,十八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手艺人和设计师、手工纸与现代设计的专家经过长达数月的集中培训、田野考察与实践创作,以傣纸为原进行设计,探讨傣纸创新设计的路径,最终收获到了许多优秀的傣纸创意形式和工艺作品,使傣纸这项传统工艺由源头重新焕发生机。
传统工艺打破封闭边界进行创新性设计的路径共有五条:跨界、反常、共识、适时、开原。笔者通过以上几点进行了探索,虽有些许成果,但仍有不足之处,还需要继续研究与探索加以实践,以摸索出更好的路径方式。通过这五条路径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更有效的帮助传统工艺摆脱窘迫现况进而迸发出新的生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