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云水之路”看基层群众文化团队的建设思路

时间:2024-05-04

(江苏省常熟市文化馆 215500)

2015年11月,在澳门举办的世界合唱联盟合唱博览会上,来自江南小城常熟的江南云水合唱团,以《雨后彩虹》和《归园田居》两首具有浓郁中国风情的作品,得到评委一致认可,获得了B组成人混声组的金奖。这是常熟的群众文艺作品首次获得国际艺术奖项,更是基层业余团队建设的一次大胆尝试和勇敢突破。短短三年多的时间,江南云水合唱团迅速成长为一支规范严谨、成绩斐然的优秀团队,成长为常熟群众文化的崭新品牌,其过程被省内专家赞誉为“靠实力”“不容易”“要保留”“做表率”的“云水之路”。

而从这条艰巨却又光彩的道路上,则映射出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新时期基层业余文艺团队的一种全新的建设理念,那就是——以项目为依托,以人才为基础,整合相关社会资源,专注特定文化群体,不断提升团队艺术水准,最终服务全体人民百姓的操作模式。

这是有别于传统群众文化团队建设的新思路,本人作为江南云水合唱团的成员之一、作为合唱团的一名业务骨干来看,个人感觉目前还存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和需要配套的扶持机制,但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群众文化长期以来以老人和青少年为主的服务方向,改善群众文化活动流于热闹而忽视艺术质量的缺点,改善文化志愿者只体现于花名册之上的尴尬处境,下面,我仅就江南云水合唱团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为例,对基层群文团队的建设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以项目凝聚团队,以赛事规范运行

长期以来,群众文化团体是繁荣城乡舞台的基本力量,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业余团队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重视,其团队数量、活动场次等都有数字化的硬性指标。因此,扶持、引导和利用这些群文团队,成为了基层文化馆的一项重要工作。但由于这些团队都是业余爱好者组织,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例如人员素养参差不齐、团队成员进出自由、运行机制松散零乱、资金保障时有时无等等,最终导致绝大多数的业余文艺社团都是老年人的票友或健身组织,或者是青少年的艺术培训队伍,他们代表了社会上一部分的文化群体,但却很难说是文化消费和文化服务的主力群体,基层文艺团队如何去辐射和影响中青年群体,就成为了未来文化馆发展的一道难题。

这些人都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没有老年人和青少年那样充裕的空闲时间,跨度绵长的培训形式并不适合,相对的,以某个赛事或可以预期的项目为目标,利用青年人智力和体力都处于高峰的优势,在较短的时间中集中训练和创作,则是更加可行的办法。

常熟文化馆组建江南云水合唱团以来,便坚持以赛带训的机制,从江苏省的紫金合唱节、到全国的“金钟奖”合唱大赛,再到澳门的世界合唱博览会,首先就要做到明确目标,清楚自身的定位和方向,招募和遴选具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团员,从而与一般意义上的业余团队进行区分;其次制定合理而紧凑的训练日程安排,最大限度地激发团员追求艺术成就的心理动力,要把握青年人参与文化活动的目的——提升素养、愉悦身心,实现本职工作之外的人生价值,我们的业余团队就是要做到这样的目标,从而让团员确实感受到队伍存在和个人参与的价值和意义,在配套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尽量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和良性循环。

当下,中央正推行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购买,其实,这就应该是广大业余团队的项目所在,从当地的品牌活动做起,不断凝聚队员,激发潜力,使团队运行走上规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以专业促进艺术,以精品打造品牌

近年来各类艺术奖项不断清理和规范的大背景下,群众文化和专业文化的分野其实正在日渐消弭,专业的、甚至是顶尖的艺术家参与到群众文化的创作之中,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便是基层的业余文化团队,也应该提倡在艺术上的高标准严要求,而不是自娱自乐性质的松散群团。特别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广大百姓能够很轻易的在网上看到一流水准的艺术表演,群众文化活动要想能吸引他们的关注,就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突破创新,只有这样,群文作品和活动才能不被社会主流所边缘化,才能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提出的满足各阶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目标。

在江南云水合唱团三年多的历程中,我们严格按照专业合唱团的要求来建设和发展,从成员选拔到师资配置,从形体训练到服化道具,从原创作品的创作到经典作品的解析,都力求完善。合唱团特聘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著名声乐教育家陆亚芳老师担任艺术指导,定期为学员授课;邀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同时也是合唱团主攻曲目《归园田居》的曲作者徐坚强先生进行专题讲座,剖析其创作的思路和情绪;邀请在本土搜集和研究山歌几十年的资深作曲家冯雁老师创作以常熟国家级非遗白茆山歌为基调的合唱曲目。

正是因为这样的专业化训练,使得云水合唱团在高手如林的各级大赛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标签,在江苏省内参赛的时候,山歌《一把芝麻撒上天》惊艳全场,合唱团甚至被冠以“芝麻队”的称号;在金钟奖决赛的时候,在演唱《归园田居》的12支团队中,云水合唱团得分第一。这些成绩对于一支成立仅仅三年的队伍而言,无疑是非常难得的,也是她能够成为常熟全市业余文艺团体标杆,成为近年来常熟群众文化新品牌的重要依据。

其实长期以来,我们在业余文艺团队建设中,往往多只重视数量和活动场次,基层文化馆以提供活动场地和演出平台为其主要职责,忽略了对其艺术能力的辅导和提升,群众文化红红火火,但是精品力作鲜有出现,特别是真正的业余文艺团队越来越难登上省级和国家级的群文大赛舞台,他们也越来越难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可支持,只能局限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进入了一个死循环。为此,笔者认为,在未来的社团建设中,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以专业态度来小心培育和打磨数支群文标杆团队,他们要牢固树立和遵循艺术至上的原则,成为当地文化的拳头品牌,并以此不断扩散和带动其他业余团队共同发展。

三、以社会整合资源,以成绩影响社会

当我们有意识,也有项目来支撑这些高标准的业余团队时,有一个问题无疑会摆在我们基层文化馆人的眼前,那就是如何避免有限的资金和人才资源出现“虹吸现象”,全部流入某一两支团队,从而导致其他工作开展受到限制和影响呢?我想,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地去完善和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目前,文化志愿者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国外,社区义工或志愿者是一个很寻常的事物,但是在中国,这种奉献、共享的理念还算不上普及,文化志愿者更多地可能还只是躺在花名册上的一个个名字,缺乏实际的意义,但是笔者认为,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共文化事业能够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就以江南云水合唱团为例,我们的团员很大一部分是全市中小学的音乐老师,还有高校的声乐系学生、文化系统自身的歌唱演员等等,他们是以志愿者的姿态参与到团队中的,在平时训练和活动的时候,文化馆一般不支付任何费用,只负责外请专家的授课和来往差旅,这就能相对减少一部分建设成本。

其次,在团队组建之后,通过参加当地的江南文化节、国际民间艺术节、新年音乐会等活动,争取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又在全国范围内弘扬了常熟本土的山歌文化,力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最后,以这些文化志愿者为原点,通过不断扩大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来推进其他的群众文化活动。2010年我馆成立了小荧星少儿合唱团,也是我们馆全力打造的一支公益性团队,我作为少儿合唱团业务团长通过参加云水合唱团的排练,汲取了很多经验和教学手段,从而带动常熟市文化馆小荧星合唱团在中国少儿合唱节中斩获小百灵杯;很多云水团员也在各自的条线和中小学校组织了合唱团;我馆在2016年结合云水新团员的选拔策划了全市的原创歌曲征集及歌王争霸赛等等,将品牌进一步深挖细作。

总之,业余文艺团队的建设是基层文化馆最基础也是最困难的工作之一,它是进行群文艺术创作和繁荣城乡舞台的基础,但目前存在着受众范围狭小、社会影响薄弱、资金配套艰难等诸多问题,本人只是以自身经验提供了一种可资实践的思路,希望各位专家予以批评指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