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15211)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起源于拉丁美洲,它通常“以一种具体的现实为依据。要么是自然、社会、历史方面的现实,要么是主观、心理方面的现实……通过作家的想象把这种具体现实上升为幻想,创造一种带有虚幻色彩或魔幻色彩的新‘现实’”(徐静,2005,77)。
魔幻现实主义与创作内容超越现实的、旨在反映人心理状态的“超现实主义”有本质区别。李德恩在《魔幻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中指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基于超现实主义的再创造,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普遍存在“物质现实和心理现实同时并存,实际上心理现实否定了物质现实”的特征(李德恩,1989,79)。魔幻现实主义因其融现实于虚幻,使物质现实与心理现实并行,融合多重创作手法并以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增强文本的客观性,以产生一种真假难辨,虚实交融的效果,又能同时达到反映双重现实的目的。
在“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名词中,“魔幻”二字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就其词源而言,据远浩一考证,是“realismo magico”。“magico一词源于古拉丁文”,基本词义是‘神奇’、‘机巧’,并无虚幻的成分”。(远浩一,1985,61)因此,词源角度来看,不如说魔幻现实主义为神奇现实主义,虽不等同,但更易于理解,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幻”是为表达现实的神奇而运用神话传说等神秘、虚幻、魔术般的创作手法,这印证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现实基础。
追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本质,李德恩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技巧和特征》中指出:“魔幻现实主义的支撑点、它的根是落在现实上,也就是说反映印第安人的现实,他们的喜怒哀乐” (李德恩,1989,65),“‘魔幻现实主义’具有强烈的民族性”(陈光孚,1983,150)。段若川也在《博尔赫斯不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中表示:“魔幻现实主义是乡村的、原始的、具有拉美特色的东西。”(段若川,1999,3)所以对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来说,反应拉美现实是它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的民族性是这一文学流派的根基。(曾利君,2005,22)但随着1967年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出世,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走向了世界文坛,魔幻现实主义不再局限于拉丁美洲,在不同地域广泛传播并结合了当地文化与传统后,有了民族化的改变,产生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即在不同的民族背景下,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以体现各自的时代需求和社会理想倾向的创作手法。
同时,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具有很鲜明的三个特征,即:现实主义、非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荆莹,2002,82)现实主义是指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传统拉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批判性,其根本目的在于反映社会现实,达到揭露、讽刺甚至于批判的效果,魔幻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非现实主义是指魔幻现实主义将拉美传统文化与魔幻手法相结合,“通过象征、夸张和时空变异等手法来体现”(荆莹,2002,83),使作品带有神奇、怪诞、魔幻色彩,将现实融入魔幻的框架中,形成魔幻的现实,以加强主题表达。反现实主义是指这类文学作品中会出现不符合社会规则的事件或物品,本源可追溯到创作者的意图,通过反现实的创作表现出反抗传统的意愿,反向地突显主题。
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不能与魔幻现实主义完全等同,但不可否认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子,表现出许多魔幻现实主义独有的特性。故下文将结合魔幻现实主义的民族性、现实主义特性、非现实主义特性以及反现实主义特性与《哈利·波特》对书中所运用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对比分析。
《哈利·波特》中的世界分为两个部分——麻瓜世界与魔法世界,这两个世界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麻瓜”是不会魔法的人的统称,麻瓜世界指不通行魔法的普通世界,即现实世界。在魔法世界中,魔法几乎等同于身份证和通行证。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场景和情节往往都是真实的,它与完全基于幻想和虚构的情景纠缠在一起,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因此,魔法世界可以看作基于现实世界的幻想创作,但它又与现实世界保持互通,将现实融于虚幻,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哈利·波特》中的整个世界框架将现实投放于虚幻,形成一种魔幻的现实,呈现出神奇的创作效果。
《哈利·波特》中的两大主要人物——主角哈利与他的宿敌伏地魔之间的对立关系,成为这部作品最具有戏剧性的冲突之一。作者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提到过哈利与伏地魔之间的一个预言,“And either must die at the hand of the other for neither can live while the other suvive.”(J.K.Rowling,2003,841)即两者必有一者不能存活,且一个必死于另一个之手。这个预言表明了两者天生为宿敌的对立关系。伏地魔追求的,是集齐圣物后能得到的长生不老,从预言来看,这意味着哈利的生必须建立在终结伏地魔的基础上,两位主角的矛盾就如同拔河比赛,当一方的力量增强,另一方则衰弱。根据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印第安人“认为世界分为两半”(一半是活人,另一半是死人)——生命只是一种过渡。(杨晓莲,2002,47),每一种生命都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和延续,在《哈利·波特》中则具象地表现为生命力从伏地魔处过渡到哈利处,也印证了预言。而在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中,生与死的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有魔法相框中的幽灵、哭泣的桃金娘等等。生死观念在印第安的传统观念与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中的极为相似,使哈利与伏地魔的冲突设定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色彩。
在书中出现的会尖叫的糖耗子、巧克力蛙、暴躁的打人柳和尖叫的曼德拉草等多处将原本无生命的静物或静态植物生命化,体现了传统印第安人所相信的“万物有灵论”。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某些意象还与特定的意义产生关联,例如蛇,是邪恶、阴暗的象征;黑色大狗是死亡的象征;火这一元素则与生命产生关联。这些意象的出现其实与作品创作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殖民史文化使得盎格鲁·萨克逊以及犹太人等的原生异教徒笃信万物有灵论与魔法。(王松林,2010,2)实际上,“万物有灵论”是印第安人的观念,所以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常会出现大量对植物和无生命生物的人格化描写。(张西元,1988,22)因此,“万物有灵论”在作品中潜移默化的出现也体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民族性,因此由“万物有灵论”推测,或许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与印第安传统文化颇有渊源。
其次,书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就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学校所创作出的,但是它有别于普通学校的一点就是它是一所魔法学校,专门教授魔法,学校是现实的,但当它冠上了魔法的名义,就带有了神奇色彩。书中麦格教授给赫敏的“时间转换器”也具有非常鲜明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时间转换器”可以使时间倒流,与现实的时光流逝完全相反。“时间转换器”的出现可以明显表现出反抗现实的意愿,使时光倒流具有鲜明的反现实主义特征。同时正因为“时光倒流”的反时序,为其增添了非现实主义的色彩。从作品的方方面面来看,都不难发现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子。
在主题上,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主题呈现通常更为隐晦而深刻,使批判与讽刺在魔幻的表象下引发读者共情,达到直戳人心的效果。
批判歧视问题的主题,从书中出现的“泥巴种”(非纯血统魔法师)、“麻瓜”(不相信也不会魔法的普通人)的这类独有用词,已可见一斑,书中运用这类表述映射出了人类社会由来已久、普遍存在的歧视问题。实际上,“对阶级差异和种族隔离的批判实则是贯穿了整篇文章的主题之一”(陈雅蜜,2012,116)。
同时,对于敏感的政治黑暗问题,书中也有着墨。当卷土重来的伏地魔控制了半个魔法界时,魔法世界的最高政治机构魔法部的部长居然站在了伏地魔的一边,欺软怕硬的魔法部长试图以倒戈向正义施压来逃避面对困境,邓布利多因他的助纣为虐下台,于是伏地魔成功控制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在书中邪恶的力量掌控了权利,正义的伸张变得格外困难。《哈利·波特》构造了这一政治黑暗的格局,实则是以此来批判现实社会同样存在的政治黑暗问题。
《哈利·波特》也对奴隶制度进行了批判。书中多比这一家养小精灵的形象使人印象深刻,他本性善良,却总是好心办坏事。他多次试图帮助哈利,但奴隶身份让他无法透露真相,所以多比刚出现时并不讨喜;但当真相浮出水面,读者看到了他的努力,只是契约束缚的强大力量使他无法主动摆脱;当哈利用计帮多比摆脱了原主人马尔福后,重获自由的多比却又因救哈利而死,结局使人抱憾。回归现实,奴隶却鲜有多比的幸运。多比这类的家养小精灵实则代表了被奴役阶层的形象——被剥夺话语权与自由,被奴役者随心操纵,命如草芥。作品借多比这一象征形象,对奴隶制度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还对家庭教育问题、人格多面性、成长的代价、友谊的力量、信仰的力量等多个主题有所表达。
可以说,在主题呈现上,《哈利·波特》这一作品运用了多种意象组合的方式使得多个复杂的主题表达得隐晦却又引人深省,在作品魔幻的面纱下,现实主义的脉络十分清晰。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虽在民族性上有相似之处(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与印第安传统文化观念上的相似),此系列小说也具备现实主义、非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三个特征,具有鲜明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特征,但由于创作背景并不在拉丁美洲,反映的也并非是拉美现实。因此,《哈利·波特》并不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而是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融合了英国当地的传统文化,反映了英国当地的社会现实的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特色的文学作品。
《哈利·波特》虽然在故事呈现上带有儿童文学的色彩,但作者透过文本影射了多个社会问题,在它魔幻的外壳下,是现实主义的里子。《哈利·波特》具有其独特的社会批判视角,有其社会深度与社会价值,与其定位为儿童文学,倒不如说它是包裹着儿童文学外壳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社会文学作品更为妥当。
综上所述,《哈利·波特》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以独特的视角,融合了英国的传统文化与观念,对英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隐晦的反映与批判,表现了当时背景下的英国社会现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