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类招生背景下设计理论课的案例式教学

时间:2024-05-04

(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214122)

大类招生是近些年高校招生改革的趋势之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了通才教育的地位,强调通识教育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国内的设计院校也进行了相应的招生改革,逐步采用大类培养模式,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相应改革构建新的教学课程体系。设计院校本科一年级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方向学习,这对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前一年级分专业方向开设的设计理论课程如《设计概论》、《设计史》等改为整个设计学类不分专业必修的理论通识课。因此,设计理论课程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此背景下需融入新的内涵和要素进行适度的改革,为设计人才的培养起到良好的通识教育支撑作用。

“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方式,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在设计理论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模式能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能使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有机结合,使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有效转化,更好地满足大类招生背景下对设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基于案例整合的教学内容重构

在大类招生前,国内不少设计院校在设计理论课上设置了明确的专业方向,如《设计概论》《设计史》等课程都按照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公共艺术等具体的专业方向进行教学,专业针对性较强。因应大类招生后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设计理论课教学要打破专业方向的壁垒,实现学生设计理论知识体系通识性、基础性及综合性的构建。这需要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总要求,重新设计《设计概论》《设计史》等设计理论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具体而言,基于案例整合的教学内容重构要把握三个“度”。一是案例重组的高度。教师应与时俱进,针对大类招生改革对学生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案例重组的目标在于优化教学实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素养。教学中应通过丰富的案例夯实学生通识性的设计理论知识,并逐步提升学生对设计理论的认知力与思考力、设计鉴赏判断力与创新力,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设计实践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实现“厚基础、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二是案例选择的广度,教学案例应覆盖设计学的各个专业方向,能有效拓宽学生的设计学知识面。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合理设置专题化的教学模块,对于同一模块的教学知识点,既可以是基于相同专题的各个专业方向的设计个案,也可以是跨专业方向的综合案例,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切入问题,构建对专题知识的全方位认知。案例的专业交叉性和融合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大设计视野,优化设计类学生共同知识的基础结构。三是案例内容的深度,教师应根据低年级本科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能力,科学而合理安排教学案例中涵盖的重点和难点,难易深浅相结合,使学生在对案例的感性认识中逐步上升到理性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有效地掌握相应的教学知识点。总之,丰富而典型的案例是保障案例式教学展开的重要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不同设计理论课程的具体教学要求,把握好案例中高度、广度及深度的三个教学维度来实施教学。教师也可以充分整合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多渠道地不断完善设计案例素材,使其更具通识性、生动性和典型性,逐步构建设计理论通识课程的案例数据库,以此为案例式教学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于案例互动的教学方法创新

对于设计学科而言,设计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并用设计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对于设计师至关重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情境+思考=知识+应用”,与传统的单向式教学模式不同,案例式教学通过典型案例来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的研讨中完成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转化,是师生互动双向式的新型教学模式,更利于培养设计人才的问题意识、设计思维和综合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基于案例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由多种互动方式来实现:(1)启发型互动模式。设计理论课中有较多抽象的原理和概念,教师在引入新的教学知识点或者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时,可通过形象和感性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深入学习。(2)讨论型互动模式。讨论,既可以是师生间的讨论,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型和灌输型教学,基于案例的互动讨论既能活跃课程气氛,形成民主、乐学的课堂氛围,也能使学生更好地吸收掌握设计理论的相关知识点。(3)体验型互动模式。体验式互动能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通过案例的特定情境有代入感地学习。如设计史课程教学中分小组的专题交流学习,学生通过建立设计历史人物模型的方式,能更好地从历史语境中分析研究设计发展的内在动因,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乐趣,并进一步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相关的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4)实践型互动模式。设计类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课程中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来进行实践转化练习,能促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巩固并深化对相关基础认识的认知。如笔者在设计史课程教学中安排的“风格”练习,学生基于自己感兴趣的风格案例,分析历史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做相应的设计,展现自己对这种风格的理论认知和知识应用。课堂展示交流时教学氛围良好,学生的学习状态从传统教学观下的被动认知转为基于案例的主动探究、实践转化,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应。综上,基于案例问题的各种有效教学互动,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形式,活跃了课堂氛围,还激发了学生对设计理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对设计理论知识活学活用,有效地提升了设计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三、基于教学过程的多维考核评价

大类招生背景下,设计类学生“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基于在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培养,因此,相应的课程评估体系也应趋于系统化和多元化。设计理论课程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多以期末的笔试测验为主,评价主体与评价标准相对单一、片面,很难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综合知识能力进行系统评估。设计理论课程中运用案例式教学模式,需要有多维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情况及课程知识与应用的情况做出科学的评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在线平台课程的开设,国内设计院校的网络教学平台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检测反馈,而蓝墨云班、雨课堂等教学App软件的广泛使用更能为教师提供充分的教学支持。一方面,教学评价的主体可由原来的教师评价改为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及学生互评。如笔者执教的设计美学课中曾对学生课堂互动学习汇报的表现,采用师生共同打分,取平均分的方式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对这样的评价方式较为认可,认为能公正客观地反映课程的参与度和能力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另一方面,教学评价的指标也应结合教学过程的具体环节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如通过教学工具软件可以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估,对学生在教程过程中课程的出勤度、课堂的表现度、作业的完成度等学习情况实时在线记录,使定性标准与定量标准相结合,全面综合地考查评估学生的课程参与情况、知识掌握情况及知识应用创新能力。

四、结语

案例式教学在设计理论课程中的应用,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从知识、能力和素质出发,重构对于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关系的认知。基于案例的互动学习方法和多维考核评价体系也能使设计理论课堂焕发新的活力,有效提升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实效,更好地达成大类招生背景下对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