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群众文艺精品创作与旅游发展相融合

时间:2024-05-04

黄 振 (南京市建邺区文化馆 210000)

文艺,一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与艺术为加工手段的创作形式,比如创作的文学作品和戏曲、芭蕾舞、相声、小品等,都是文艺的重要表现。而作为群众文艺,更接地气,群众的闲谈劳作时朴实的话语,都可以成为群众文艺创作的素材。群众文艺更像是文艺与群众之间的桥梁,能够将群众的心声通过艺术手段得以提升,凝结出“精品”。

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的方向,不能背离人民群众,更重要的是必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保证群众文艺创作在思想上不“跑偏”,保证群众文艺创作在形式上不“守旧”、保证群众文艺创作在内容上不“空洞”。广大群众文艺创作者要真正将***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特别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精神融近自己的文艺作品创作之中,以文艺的形式宣传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通过文艺的手段将群众的呼声、基层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文艺作品反映出来,让文艺作品成为文艺创作者成为群众心声的“呐喊员”和政府社情民意收集的“邮递员”。因此,作为文艺工作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文艺创作助力旅游发展:

一是群众文艺创作既要传播党的新思想,又要传播好新时代的“正能量”。群众文艺创作,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谈或敷衍了事,需要立足于新时代,激发新精神的持续动力,紧扣新时代新要求,传播正能量并弘扬主旋律。用忠诚去坚守,用生命去践行。一些文艺作品,以新时代党的新思想为指导,紧扣当今精准扶贫背景,比如创作小品《懒汉扶贫》和《鹤魂》等芭蕾舞剧,作品都是创作人员多次长时间深入生活采风汲取养分,以对党、对人民、对时代真诚的态度和对艺术虔诚的信仰,脚踏实地实践出的成果。作品问世之后广受好评,收到了很多专家和热心观众的中肯意见,在这之后,文艺创作者不断精益求精,反复修改,成为宣传正能量的前沿文艺阵地,推动了高品质文化旅游发展。群众文艺的好坏,要弘扬好社会主义主旋律,不能一味追求商业价值而走向劣质创作之路。前不久的火爆各大影院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动画,主创团队以传播新时代正能量为根本,成都人“80后鬼才”动画导演饺子潜心多年创作,通过高要求的影片制作、配音,博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影片塑造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正面形象,传播了新时代的“正能量”,激励了广大人民群众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努力奋斗。通过影片的带动,衍生了一系列的文创旅游产品,成为电影文艺创作者助推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样板”。当前,一些自媒体工作者标榜为“群众文艺工作者”,以低级趣味、诱导分享的形式创作了许多劣质作品,既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又没有得到党和政府的支持,也无法为推动地区旅游发展做贡献,最终被文艺监管部门进行查处。因此,群众文艺创作,要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艺需求,更要及时将“正能量”文艺创作方向同中国共产党的文艺事业要求及时“校对”,真正创作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品,积极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文艺作品及时修改提高,为新时代旅游发展贡献群众文艺工作者的“绵薄之力”。

二是群众文艺要坚持人民第一性,推动旅游发展造福人民。群众文艺作品,如果少了群众的认可,那就不是群众文艺的好作品。“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对于群众文艺的解读。邓小平同志再之后又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群众文艺作品如果像是基础不牢的摩天大楼,迟早会被时代的风浪中被吹倒,而群众文艺的基础就是要坚持人民第一性。《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为创作属于人民的文艺作品,扎根陕西农村数年,以1975年到1985年为时间跨度,通过向人民群众求教,坚持人民第一性,刻画了孙少平、孙少安等为主要人物的奋斗故事,激励了广大中国青年为自己的命运奋斗。平凡的世界中的文艺作品,就是人民的文艺作品,人民能够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汲取营养,增强自身的坚毅品质。倘若路遥这一文艺工作者不坚持人民第一性,闭门创作,那么就不会创作出《平凡的世界》这一伟大巨作。如今,《平凡的世界》拍摄地的双水村因文艺作品成为重要的乡土文化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我们从抖音等短视频软件不难发现,文艺创作的精品能够造福像双水村这种贫穷的中国村落,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人民第一性,并不是空口说白话,而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真正为人民发声。伟大的文学家鲁迅,通过坚持人民第一性创作,写下了众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为了还原他笔下的“鲁镇”,绍兴通过旅游产业兴建了小镇,每年游客络绎不绝,这或许就是文艺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最好实例。如何做到群众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旅游发展造福人民,这就要求我们群众文艺工作者要走进田间地头、深入社区乡村,聆听群众呼声,将从群众一线收集的文艺创作素材进行深加工,反复研磨,不能千篇一律的进行文艺创作,成为文艺的“流水线工人”,而要让群众当文艺作品好坏的“评委”、让群众当文艺创作困境中指点迷津的“老师”、让群众当文艺作品的忠实“观众”,真正创作出人民满意的群众文艺作品,并通过文艺作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让人民共享旅游产业带来的“红利”。

三是群众文艺创作要既要“乡愁式”的勾勒,又要将群众的灵魂带入旅游产业。群众文艺,量大面广,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需要在文艺创作中“求同存异”,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文艺创作的真正价值。要着力推进理念融合,从思想深处推动文艺创作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推动文化和旅游深融合、真融合。《远方的家》《舌尖上的中国》《记住乡愁》等文艺作品,给人赏心悦目的视觉盛宴,并带动了各地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文艺创作要想真正留住“乡愁”,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特别是适合发展旅游产业的传统村落的文化历史,并通过多渠道开展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作反哺旅游,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江西省婺源县,以文艺创作留住“乡愁”,通过文艺创作来拓展延伸非遗保护,结合乡村文化振兴工程建设,持续不断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积极对传统徽派文化的资源调查,通过精细梳理、归纳建档,建立了独具婺源“乡愁”的文脉记忆,并通过一系列众多群众文艺作品宣传推广,在此基础上,他们实施“互联网+”,开通“婺源文旅”微信公众平台,对全县景区进行文艺创作与景区深入融合宣传推广,一幅幅照片、一篇篇优美的旅游散文,将本土含非遗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并以“晒秋”等乡愁文艺创作形式走好全国。文艺的传承,是匠心与传统美食、传统村落、自然风光等多维度的融合,并在时代发展中赋予新的更有乡愁的内涵。中国特色的群众文艺创作要留住“乡愁”,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用心、用力、用情讴歌中国乡村,创作出百花争鸣的新时代正能量文艺作品,并用“乡愁式”的文艺作品勾起在城市打拼的奋斗者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下能够到乡村洗涤内心,将旅游融进文艺作品的灵魂之中。这就要求群众文艺工作者积极同旅游产业从业者深入沟通,充分了解文艺创作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文艺作品破解文艺创作与旅游融合的深层次“瓶颈”,真正将旅游融进文艺作品的灵魂之中,生产创作能留住“乡愁”的文艺精品。一个好的“乡愁”文艺精品,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乡村振兴遇到的难题,梳理好乡村文化千年传承的“脉络”,同时又能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土壤,孕育出融合时代特色的新文艺“精品”,真正使得乡村能够兴旺、文艺能够兴旺、经济能够发达。

四是群众文艺创作要深入基层、扎根基层,以大情怀写好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作品”。俗话说的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文艺创作亦是如此,文艺作品要想有深度、高度、广度,就必须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汲取基层的文化营养。而作为文艺创作是否符合旅游产业发展,就必须认清群众、市场、政府、创作者等多方面的差异,寻求合适的“平衡点”,让文艺创作的精品造福旅游产业发展。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四处拜访人民群众,呕心沥血最终名留后世;已故的词曲作家闫肃,他扎根基层、深入人民群众中挖掘创作素材,最终《红梅赞》《敢问路在何方》等一首首歌曲传遍四方。这些生动的例子都是群众文艺创作者要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才能以大情怀创作好“精品”。

文艺事业的繁盛不仅是讴歌时代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倘若中国文艺创作成为“无水池塘”,那么很难造就出文艺作品的“虾鱼蟹蚌”。文艺创作不仅要有传播新时代的“正能量”和坚持人民第一性,而且还需“乡愁式”的勾勒和深入基层、扎根基层的大情怀,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艺“精品”,才能展现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文艺积淀和新时代文艺的“新气质”,才能真正让旅游产业和文艺创作“生长”着一起,结出硕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