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外语教学的实践意义

时间:2024-05-04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21000)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有别于低等动物的地方”。在学校,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普遍规律:如果教师长时间不给予一名学生,尤其是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一定的期待和赞美。久而久之,这个学生便会觉得老师并不喜欢自己,甚至有些讨厌自己,表现也就往往不尽人意。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在亲近自己老师的时候,才更容易相信和消化老师给自己讲授的知识和道理。反观那些经常被表扬和鼓励的学生,他们大多能够热爱所学的相关科目,并适时给予教师积极的反馈,最终取得不错的成绩。在心理学中,我们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概述

传说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名著名雕塑家。他用心雕塑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并且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它。他给这个“少女”穿上长袍,拥抱它、亲吻它,然而它始终是一尊雕像。饱受单相思之苦皮格马利翁前来阿弗洛蒂忒的神殿求助,他的真诚最终感动了阿弗洛蒂忒女神,皮格马利翁的雕塑成为了他温柔美丽的妻子。皮格马利翁的故事告诉我们:期待和赞美能够产生奇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同事雅格布森从这个故事中获得启发,于1968年对一所小学的学生做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拟定了一份最具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并嘱咐老师对这份名单保密。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发现名单上的学生都取得了较大进步。然而实际上,这份名单其实是罗森塔尔编造的一个谎言。那到底是什么促使了这些学生成绩的提高呢?罗森塔尔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这份名单对老师的“暗示”。老师相信出现在名单上的学生是“最具发展前途的”,于是便对这些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良好期待。名单上的学生在日常与老师的接触中感受到了教师对自己的期待,相关潜能便被激发出来,从而取得了教师所期望的进步。显然,名单上姓名的“暗示”便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质,罗森塔尔由此总结出皮格马利翁效应。

近年来,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学、管理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关学者也对皮格马利翁效应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戴海崎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皮格马利翁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最终效果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作用的结果。许树沛认为,企业管理者应切实避免消极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发挥积极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学层面,卜鹏翠认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师生沟通艺术的核心,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产生的润滑剂。李丽提出,教师应乐当皮格马利翁,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黄子铿则探讨了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转换后进生的可行之处。

二、外语教学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必要性

从皮格马利翁效应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自觉地受到他人的影响。如果我们对一个人予以赞美和期待,他则会按照我们所期待的目标进步和发展。反之,如果让一个人感受到了我们对他的消极态度和想法,他则会放弃努力,自暴自弃。通俗地来说,我们可以将皮格马利翁效应归纳为: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反观我们的现代外语教学,早已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一个由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相互交织而成的教学过程。然而长期以来,外语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依旧很普遍。一些教师只顾着讲授知识点来完成教学任务,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久而久之,便出现了班级里的“英语学困生”,且大多数都是男生。

以男生为例,由于男女逻辑思维的差异性,我们知道男生普遍理科好,女生则是文科好。生理方面的差异已经导致了男生学习英语的些许困难,再加上青春期可能会出现的浮躁、慵懒现象,一些男生的英语学习状况确实是会让我们的英语教师十分头疼。但如果此时教师仍然选择因为某次考试、默写、背书的不良表现就轻易批评这些同学的话,他们只会认为既然老师都觉得自己英语不行,那可能自己天生就不是块学习英语的料,从而失去了对外语学习的信心,有的甚至还会产生对外语学习的厌烦情绪,最终影响综合成绩。与之相反,如果教师选择循循善诱,采用鼓励的手段来对待这些“英语学困生”的话,他们反而能够慢慢找到外语学习的规律和窍门,即使成绩可能不是特别拔尖,也不至于沦落到拖总成绩后腿的地步。

由此可见,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巧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地对学生尤其是“英语学困生”示以期待和赞美,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树立起对外语学习的信心,从而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以鼓励代替批评,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作为与母语相差较大的第二种语言,外语学习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包含着对听、说、读、写、译等多项能力的要求,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体验过失败。对于一些“英语学困生”来说,他们体会到的失败次数远要比成功多得多,所以这些学生难以建立起对外语学习的信心。一两次偶然的成功体验可能会帮助他们重新燃起对英语学习的自信,但实际上这小部分的自信也是很不牢靠的,会轻而易举地被某次难看的考试成绩压垮,接着这些学生便会把之前的成功体验都归结为偶然,而不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

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是一个反复的、持久的过程。这便要求我们的外语教师能够持之以恒,以充分的耐心和热情来不断给予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一些鼓励而不是批评。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对于我们的外语教学其实就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设定一个个小目标,让学生通过一次次成功的体验树立起信心,至少愿意继续学下去。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后,教师再逐步提高目标的难度,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取得在外语学习上的进步。在此期间,学生肯定会产生不适应并犯一些错误。教师应该选择包容和原谅,同时鼓励学生不要放弃,以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动力。

(二)以信任代替怀疑,帮助学生挖掘潜能

“英语学困生”由于之前多次的失败经历,对外语学习本身就缺乏一定的信心,有的甚至患得患失、自暴自弃。一些教师虽然确实想帮助这些学生重拾信心,取得进步,但在实际过程中却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因此便出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其实,教师的信任与学生的自信是息息相关的,每一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很需要教师的信任。这便要求教师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不错的成绩,有所作为。

学生对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是十分敏感的,所以外语教师不妨试试对学困生微笑,对他们说一句“加油!你可以的!”。虽然可能是看似简单的一个面部表情和一句再寻常不过的话语,学生却会适时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感。于是他们便会不断努力以回应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相应的潜能也会被充分挖掘出来。慢慢地,教师便可以逐步将一些学习任务如自默、背课文等放心地布置给学生去独立完成,不用检查。他们一定会完成地很好,因为他们不想辜负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期待。

(三)以期待代替放弃,帮助学生获得成长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适度的期待会成为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由于外语学习对学生语言能力有着多方面的要求,所以在日常的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采用各种形式的检测方法,如考试、朗读、默写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面临丰富多彩的各项任务,如演讲、电影配音等等。

然而当遇到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任务时,一些外语教师经常会习惯性地把它交给成绩好的同学,但是对于一些“英语学困生”而言,他们会产生落差感,因为教师这种行为给他们的暗示是他们不行。长时间下来,他们便会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也试着把一些略有难度的任务交给并不那么拔尖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积极的期待,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圆满地完成任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外语教学的开展确实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鼓励能够帮助学生重拾信心,挖掘潜力,从而取得成长与进步。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会巧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以获得让师生都满意的学习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