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为人生的艺术”——评谷建芬《新学堂歌》

时间:2024-05-04

(曲阜师范大学 276826)

《新学堂歌》是2018年上海音乐出版社,由音乐大师谷建芬历时十余年写就的诗歌集谱。此书创作初衷是儿童国学和音乐启蒙教育,它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全书从中华传统文化中选取了50首经典诗歌及蒙正国学经典谱曲而成。每篇都由诗词赏析、音乐赏析、词曲三部分组成,并配有生动鲜活的图画。诗词与音乐握手使诗词更具吸引力,吟诵和传唱古代诗词,有助于儿童汲取国学和音乐知识,伴随着孩童稚嫩而纯真的咏唱,能够唤起民族文化强大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综合性诗乐教育有利于发挥文化、艺术的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有利于儿童的审美和心性的完善,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一、中国诗乐教育的历史渊源

中国诗乐教育历史悠久。西周时期,贵族子弟和庶民子弟,先接受小学阶段的小艺教育,之后贵族子弟继续接受大学阶段的大艺乐舞教育。五经之首的《诗经》是贵族学校的必修课,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的诗教思想,为后代儒教学说所尊崇。清代陆世仪在《论小学》说到“少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 对儿童进行了国学教育和音乐教育,有助于在儿童心灵中埋下艺术的种子。我国古典诗歌的传播主要通过书写工具如竹简、丝帛、纸张或者演唱再或者吟咏来传播。演唱传播又远远超过了语音的传播。即使是今天,一篇优美诗歌的传播肯定比一篇优秀文章传播得快。一首动听歌曲传播又比一篇优秀诗歌传播得快。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就有一个时代的演唱艺术。《新学堂歌》采取合唱的形式,儿童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地把陌生的经典诗文都熟识背诵。童年的记忆是刻在石头上的。这些经典诗文,即使有时忘了个别词句,按照调子吟唱,忘掉的词就会出现在眼前;合唱古诗词,有助于孩子们形成集体意识。按照一定的韵律和节奏去诵读古典诗文,当文艺作品的力量进入接受主体的深层心理时,诗乐营造的乐感和意境得到应和,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怀。谷建芬用当代歌唱形式谱写古代诗文,继承了中国古代诗乐教育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把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为当代儿童艺术教育的典范。

二、《新学堂歌》的艺术功能

艺术有着教育功用、审美功用、娱乐功能。欣赏者在欣赏生动的艺术作品时,总会感知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人生理想、艺术追求、价值判断和伦理态度。优秀的艺术作品能让欣赏者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得到提升。《新学堂歌》诗乐教育方式,寓教于乐,能从小培养孩子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滋养孩童的性灵,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

(一)《新学堂歌》的教育功能

《新学堂歌》选取儒家重要经典《论语》,摘句谱曲,在潜移默化中告诫孩子人生哲理。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儒家这种从道德行为着手,依靠仁爱之心,活动于六艺中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性格,对个人的修养作用十分明显。《新学堂歌》选取《道德经》第一章谱曲,表达“道”家对宇宙人生的领悟和深刻的体察。蒙学教育在古代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从人伦到器物、从自然到风物、从文字到语言、从科学到艺术、从历史到养生。《千字文》是蒙学流传最广的一部作品。《新学堂歌》选取《千字文》32句,有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此外,《新学堂歌》还选取了《三字经》、《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弟子规》等儿童启蒙国学经典。《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家喻户晓,三字一句,句末押韵。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教育、伦理、道德及民间传说,言简意赅,丰富生动。如 “香九龄,能温床”重在“孝”。“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重在“教”。诗歌在谆谆教诲中,实现对儿童的教化功能。《声律启蒙——东、冬韵》声韵协调,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让儿童得到音韵方面的训练,在完成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完成了声律启蒙。道德充实了艺术的内容,艺术助长了道德的力量。在古谱诗词中筛选出大众熟识的、教育意义强的诗文改编传唱,在潜移默化中灌输人生哲学,谷老延续了中国少儿艺术教育的主线。

(二)《新学堂歌》的审美功能

诗源于歌,音乐的旋律美,更有利于营造古诗词的意境美。《新学堂歌》选取的诗歌有生活情趣、人情百态、自然景色。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镜乃是自然景物之境;情境是主观感情之境;意境则是自然物镜与主观情境的融和贯通,是最高的艺术境界。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意境,在读一首好诗时必有一种景色鲜活生动地呈现于眼前。如《咏鹅》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唐代诗人骆宾王表现的是白鹅戏水的欢快场景,谷建芬把它谱曲为单乐段商调歌曲,更能烘托出诙谐的童趣意境。《江南》是二段体歌曲,鱼戏莲叶间的画面跃然纸上,哼唱的过程让人联想到无忧无虑的小鱼欢快嬉戏的场景,反复回环的曲调加强了鱼戏莲叶间欢快热闹的意境。“情、境、意”和“道、德、志”的统—,是最高的艺术境界。如《游子吟》委婉的旋律,深情的歌唱,营造了深夜烛光下母亲为儿子缝衣的意境,抒发了人们对伟大母亲的感恩之情。《七步诗》也是一种亲情的演绎,诗中用豆和豆茎比喻手足之情,旋律如歌如泣,烘托出悲伤的情感,生动地刻画了一步一叹的哀怨;《别董大》是思乡情,《回乡偶书》表现的是“儿童相见不相识”淡淡的哀愁;《敕勒川》表现的是祖国大好河山的壮志豪情,是一首带诵读的二段体宫调歌曲,演唱顿挫分明,具有豪迈爽朗的韵味,抒发热爱家乡草原之情。《出塞》烘托的是爱国之情。《春夜喜雨》以吟唱的方式表现,让孩子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汉乐府《长歌行》则是告诫读者把握青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借由大自然植物盛衰有时的情形,表达万物盛衰有时,应把握韶光,奋发努力,在反复吟唱中,劝导青少年珍惜光明。教育家刘寿棋的观点是“美育就是通过文学、艺术和借助大自然、现实环境中的美,对儿童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艺术才能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美育的指导和弘扬,有利于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

总之,《新学堂歌》“寓教于乐”以美的感性形象愉悦人,以美的情感打动人,在熏陶中对儿童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滋养儿童的心灵,给其美的启迪和艺术感悟,在潜移默化中怡养性情,领悟古诗词的意境和哲理。把艺术融于人生,是为人生的艺术。

(三)《新学堂歌》的娱乐功能

“音乐是审美和文化教育的一种手段,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传承文化,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优美的音乐,能让学生调整紧张的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象方面的健康发展。经常沉浸在文学艺术的海洋之中,性情能够得到陶冶,艺术感受力能够得到提高,将审美教育提高一个新层次。诗乐教育能够培养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能够提升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价值,也是通向人生美好彼岸的一座桥梁。在读图时代,读屏时代,孩子的周围充满血腥、暴力的玩具、画册、电子游戏等,孩子回归到传统的诗乐教育上,吟唱《新学堂歌》,如一股清,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它最大限度发挥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和美育功能。

纵观谷建芬的一生也是为艺术的一生,她被誉为“改革开放后最重要的通俗音乐创作者”对中国大众音乐发展起了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她为中国乐坛培养的一批明星歌手,成为中国流行音乐迎来繁荣期的基石。2005年起,她告别大众流行音乐创作,全身心投入为中国诗歌谱曲的“新学堂歌”系列作品创作。在全国很多学校与活动推广中收获了显著效果,成为今天儿童国学与音乐启蒙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孩子们的人生谱写艺术,使其成为的艺术人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