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中国古代玉雕工艺动物造型的发展及演变

时间:2024-05-04

(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 121000)

一、史前时期

玉器在中国有着八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在属新石器晚期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发现了大量样式精美、工艺精良、造型各异的玉器,表明在新石器晚期我国不同地域的制玉工艺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原始社会石器时代的先民认为,美丽的玉石是大自然的精华,是具有通神功能的灵物。古老的先民们从粗制滥造的砸击法、碰砧法到钻孔法,琢磨法的创新,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摸索,开启了玉器制作的先河。

红山文化玉器是新石器时代东北地区的代表,现已发现的红山文化玉器大多出土于中小型墓葬中,一般形制都比较小,多数器物上有钻孔,以方便佩戴,其中的动物形象有玉龙、“C”形龙、玉龟、黄玉猪首、玉猪龙、玉鸮鸟等等,质料主要是就地取材的岫岩玉,另有少量的青玉、玛瑙、玉髓和煤玉。红山文化玉器采用大块面雕刻方法,纹饰简洁舒朗,且多为抽象图案,仅在动物的口部、眼部做精雕细琢。常用的纹饰为简单的瓦沟纹或阳刻纹,一般用减地阳起的表现方式。红山文化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的动物形玉器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宗教崇拜,玉龙是我国目前出土文物中发现最早的龙形玉器,玉猪龙可能是从家猪的形象演化而来的,说明红山文化已将猪作为了财富的象征或者作为图腾进行崇拜。

二、青铜时代

商朝是一个强大的奴隶制王朝,强盛时期疆域广大,奴隶制经济高速发展,铸造出无数令后世仰慕、庄严神秘、纹饰精美的青铜器,青铜制玉工具的出现促进了玉器制作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增加了玉器的品种与表现形式。商代玉器是中国玉器史上继新石器时代以后的第二个高峰,商代玉器的制作规模远远超过新石器时期的任何一种文化,工艺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玉器制作已经作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出现了。商代的制玉工艺能熟练地将线刻、浮雕、圆雕、镂雕、透雕融合在一起,是我国古代玉器从简单装饰到复杂陈设、从平面到立体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商代动物形玉器雕刻吸收了红山文化的特色,巧妙地运用线刻,造型活灵活现,主要有玉龙形饰,玉凤、玉怪兽、玉虎、玉兔、玉鹅、玉鱼、玉蛙等,商代人以鸟为图腾,出于对鸟的崇拜,商代玉器中出现了鸮鸟、鹦鹉、凤鸟、鹰、燕等多种鸟类形象,商代玉鸟的形象有两种,一种是现实中的鸟,一种是想象出来的怪鸟,例如凤鸟,就是想象出来的,头部有高管,身上装饰以凸齿及复杂的纹样,也被称为“高冠玉鸟”。

西周是一个礼制化的时代,制定的礼仪制度影响了中国数千年,西周时期严格的礼制制度对玉器的造型、纹饰、种类及使用也作出了严格的规范和限制。《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仓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对“六器”的功用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并且还对玉器的使用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这就是所谓的“六瑞”,来表示等级制度。动物形玉器在装饰艺术品中占的比例很大,玉鹿、玉虎、玉牛、为最常见的西周动物形玉雕。西周动物形玉雕一改商代动物形玉雕正面昂首的风格,流行“回首”,充满动感,开创了“回首雕”的先河。西周玉器纹饰之华美远远超越了前朝,最大的特色是注重曲线的琢磨,着力营造曲线的审美感,碾琢技艺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诗经》所载的“如切如搓,如琢如磨”正是此时制玉工艺的真实反映。

三、汉唐时期

汉代的琢玉技术吸收战国玉器的精华并有所发展,在艺术风格上则更多地吸收了楚文化玉器的自由浪漫、清逸洒脱的特色,融合成汉代玉器特有的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推动中国古代玉器达到自新石器晚期、殷商后期以来的第三个高峰。由于汉武帝时期西域纳入汉朝版图,和田玉的开采和运输极为便利,质地细腻莹润的和田玉成为了汉代玉器的主要材料,由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玉文化也蒸蒸日上。汉代的礼玉较以前减少了,已经不再是玉器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各种作为装饰用的玉佩饰大大增加,用于陪葬的陪葬玉器亦显著增多,玉用具也有较大的发展。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了独尊的地位,这种思想所赋予玉器的各种美德最大程度地展现了出来。汉代玉器动物造型多选用龙、螭、凤、辟邪等神秘的动物形象,构思精巧,不拘泥于形式,重在表现动感。另外,熊、虎、鹰等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形象也是表达的主题,富有现实感和生命力,形神巧妙结合一体。纹饰的风格由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工艺通常用圆雕手法雕琢而成,造型新颖,玉蝉、玉猪等用于陪葬的动物造型形态古朴,刀法简洁有力,线条粗而准确。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南北分裂、动荡不安、战乱频频的大环境下,在这样的环境下,整个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限制。曹魏文帝时提倡节俭、薄葬,曾下令禁止使用玉衣陪葬,致使葬玉一落千丈,仅有简括的玉豚、玉蝉之类的玉雕殉葬品。玉作为礼器和殉葬玉逐渐衰落了。到了唐代,长期以来一直占主导地位的礼玉和葬玉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装饰玉和观赏玉渐渐成为玉器制作的主流。唐代最著名的是金银器的制作,金银器制作工艺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玉雕工艺的进步。唐朝是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对外往来频繁,中亚、西亚等外来文化的传入给玉器的制作融入了外域风格。

四、宋代

宋代是一个手工业和工商业发展空前兴盛的时代,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雕塑、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对这一时期的玉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时的内廷设有专门制作玉器的玉作,专门为皇家制作玉器,民间玉器的制作随之兴盛起来,各式的玉佩饰、玉用器大量涌现。宋代玉器的制作水平已经臻于完美,在继承汉唐玉器工艺成就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名垂千古的宋代绘画技法,纹饰构图复杂,有情节、有背景的景观式构图,多角度、多层次地突出主题,神形兼备,完成了由唐朝玉器偏重工艺性、雕塑性向宋代玉偏重绘画性、艺术性的转变。宋代玉器的礼器功能完全丧失,开始为普通人群服务,促使玉器向世俗化方面发展。观赏性、趣味性和装饰性则大大增多,宋代动物形玉雕多用于观赏和摆设,最常见的雕刻题材是龙凤,还有孔雀、鹦鹉、鹭鸶、鹤、雁、雀、鹊等,玉鱼种类较多,一般头较小,鱼身扁平或微微隆起,分为无鳞和有鳞两种,鱼鳞使用直线或弧度极小的弧线交织出的网状纹,线条有力。一些鱼尾饰有匀称有力的弧线,许多玉鱼衔有荷叶,边缘四处向内微凹。宋代动物形玉雕可以明显看出深受当时绘画艺术的影响,无论是在形态上还是布局上,都带有当时绘画追求形体及运动的风格。

五、明清时期

明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是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促进了玉器制作的进一步发展。明统治阶级对玉器的制作非常重视,明代的皇家用玉都有御用监监制。民间的观玉、赏玉之风十分盛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中都开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在苏州。《天工开物》载:“良玉岁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玉器成为了最常见的装饰品,制玉工匠在明代取得了史上未有的待遇和地位,这极大地刺激了制玉工匠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明代玉器制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获得了新的活力。明代玉雕动物数量很多,形体和以前相比要大,用圆雕手法制成的动物,肌肉饱满,风格写实,形象生动,比较注重对西部的刻画,力求逼真,常见造型有龙、凤、蟒、鹤、鹿、虎、狮、牛、马、兔、羊、猴、鸳鸯、蝙蝠等,造型通常有谐音隐喻之意,如马背上蹲一猴寓意“马上封侯”,蝙蝠表示“福禄”,羊表示“吉祥”,鱼表示“有余”等。明代早期的玉器有宋元遗风,造型粗犷浑厚,多以日常所见的任务、动植物、器物为题材。中期以后,形成了南、北两种风格。北方以北京所制的玉器为代表,追求整体的气势效果,大多器形浑厚,刀工刚劲利落,刀法粗犷有力。不太注意细节的处理,棱角较硬,被称为“粗大明”。南方玉器以苏州制作的玉器为代表,选材非常认真,所制玉器精巧玲珑,器形规矩。边线流畅,出现“三层透雕法”,镂雕十分精细,被称为“南细工”。

清道光以后,由于国力衰弱,内忧外患,经济停滞,新疆停止内贡等因素,宫廷制玉逐渐衰落,民间玉器制作也随之衰退,一些大城市的玉肆甚至停止碾玉,从此之后清朝的制玉再也没有兴盛起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