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原汉画对唐卡“噶玛嘎孜”画派发展的影响与演绎

时间:2024-05-04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621000)

唐卡“噶玛嘎孜”画派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是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唐卡画派,和“勉唐”画派、“钦则”画派合称为藏族唐卡传统三大流派。“噶玛嘎孜”画派从成立初期就大量借鉴吸收中原汉画,特别是从传统工笔技法的造型语言、绘画特点、绘制技法等方面寻求和唐卡绘画的共通点,相互取长补短、兼容并蓄,以其浓厚的中原汉画绘画特色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在前期调研了“噶玛嘎孜”画派的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四川康区等地的田野调查资料,走访并记录“噶玛嘎孜画派”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口述实录资料,从噶玛嘎孜画派的区域性发展和传承情况现状,探讨中原汉画对噶玛嘎孜画派的发展和传承的影响。

一、噶玛嘎孜画派起源与发展的历史传承变化

“唐卡”一词系藏语,也称唐嘎、唐喀,《藏汉大词典》中解释为:“卷轴画,画有图像的布或纸,可用轴卷成一束者。”最早有文字记载从公元7世纪开始,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由于地域、绘画样式等差别,唐卡逐渐演变为三个主要流派,分别是:噶玛嘎孜画派、勉唐画派、钦则画派。1

噶玛嘎孜画派不同于其它两大画派,其在构图、造型、图案上有其明显的特点。噶玛嘎孜画派风格的形成经过了一个长期的演绎过程,噶玛嘎孜画派来源于“门孜”画派,公元16世纪中后期,噶玛嘎孜画派的创派人活佛南喀扎西师从于贡却班德(“门孜”画派画师),后来南喀扎西又借鉴印度传来的梵式铜佛像“利玛”的度量标准,渐渐形成自成一派的唐卡风格。在中原汉文化相互的影响渗透下,吸收汉地绘画的技法与特点,最终创立了“噶玛嘎孜”画派。在画派成立后,还有几位对画派影响深远的绘画大师,特别是弥觉多吉,在继承了先师的事业,编撰的《线准太阳明镜》奠定了噶玛嘎孜画派的理论基础。

其后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从一套绢本汉画中发现了中原“青绿山水”的绘画魅力,从而将工笔重彩的技法引入了传统的唐卡中,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噶玛嘎孜画派作品中强烈的“青绿山水”、“明清水陆画”影子的中原特色。

二、工笔重彩技法在噶玛嘎孜派绘画技法传承中的变化演绎

青绿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之一,主要表现山川、河流、草木等自然景色,适合表现自然之美和自然无限的生机,色彩上运用石青、石绿点染等技法来表现自然景致,真实的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唐卡文化特别是噶玛嘎孜画派的艺术精神追求将神佛、人、宇宙、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共通性。17世纪和18世纪,曲英多吉(1604—1674年)发现了青绿山水的绘画魅力,于是致力于以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来表现唐卡的山川河流、飞禽走兽、建筑风景。对传统噶玛嘎孜画派绘画起着积极的滋润和提升作用,表现出浓重的汉族风格,将噶玛嘎孜派画派绘画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2

青绿山水所营造出的清新、自然、超脱的意境,雍容、典雅的色彩美感,表现出“可居可游”的情境,不论是从艺术表现力还是精神价值都能最大的调动唐卡画师的精神动力。因此噶玛嘎孜派画派汲取了中原青绿山水画技法之长,描绘山川自然的背景占据了很大画幅,从绘画样式上有别于其它两大流派,在不失本民族绘画特色的基础上,具有浓厚的汉画特色,形成其独特的画派新貌,从明清以后,不断的吸收中原汉画的精华,寻找其相通性,相互影响、渗透、双向交流,最终奠定了唐卡噶玛嘎孜派画派独特的画风和传承。

三、中原汉画用色技法对噶玛嘎孜画派色彩运用的影响

“噶玛嘎孜”画派最显著的用色特点是色彩浓烈、对比强烈,以青绿色为主调,画面富丽堂皇。噶玛嘎孜画派的用色体系是以:绿、白、红、黄以及金色为主色调,进而调出9大支32中支为变化的158小支的色相来。

噶玛嘎孜画派的用色的特点最早要说到南卡扎西(音译),他是噶玛嘎孜最早的创始人。他在楚布寺看到了大宝法王受永乐皇帝邀请进京十八天的场景(唐卡)后深受启发,决定吸收运用中原的淡彩表现形式,这形成后来噶玛嘎孜画派最重要的绘画特点。第十四大宝法王曲英多杰(音译)早期生活在在大理、丽江一带,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于是他的唐卡更像明清的“水陆画”,比如在画天空时将布的底子都留出来的,表现出透明、淡彩的艺术形式,在绘画技巧上形成了噶玛嘎孜画派最大的用色特点。

“噶玛嘎孜”画派以青绿色为基调的调性,在用色技巧上较多地吸取了中原汉地青绿山水的用色技法,以反复多次的“明暗渲染法”来突出层次,丰富变化。具体做法是反复加水和颜料“罩染”画面,技法上主要是平涂打底,制造画面厚重却通透的用色效果。然后是“染”,既是工笔画中的“分染”。用笔将色晕开,分出浓淡,一支水笔,一支色笔,边染边晕开,不露笔痕形成色彩的自然过度,此法能烘托出画面层层叠叠、立体丰富的效果。在青绿山水中是常用技法,在“噶玛嘎孜”画派描绘佛像身体、面庞和背景山水时也是借鉴此法3。

因此,噶玛嘎孜画派用色技法在经过不断的传承中吸收了各画派之所长,特别是借鉴了中原工笔画的用色技法,形成了今天清新脱俗独特的绘画样式。

四、中原汉画对噶玛嘎孜画派造型的影响演变

唐卡的构图特点一般为前面一个主尊,后面是背景,但不同的画派有不同的造型特点。比如:勉唐画派是表现祥和、优美的意境;钦孜画派刚好相反,喜表现愤怒与力量。所以在藏地流传一句谚语“密宗愤怒有钦孜,祥和显宗有勉唐”,在藏地他们两派就像一个月亮,一个太阳。而噶玛嘎孜画派发展到后期,人物造型渐渐偏像勉唐画派,人物特点修长、优美,这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关,因为在丹巴一带,丹巴汉子很高大;而在西藏,拉萨女性的脸一直都是偏圆润。

在唐代的吐蕃时期,因为文成公主进藏带来的唐朝审美喜圆润、丰满的形象。对当时唐卡艺术造型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当时在修建大昭寺时,里面壁画人物的脸都偏圆润,这也与噶玛嘎孜画派的画风很是接近,形成了后期噶玛嘎孜画派人物造型特点:“噶玛嘎孜”画派的造型特点神佛像造型比例合适,表情委婉,造型优美自然,身形婀娜,褒衣博带,具有浓厚的中原汉画情调。因此研究表明噶玛嘎孜画派的造型特点充分借鉴了中原人物造型特点而形成4。

五、结论

综上所述,唐卡“噶玛嘎孜”画派在自身的发展演绎中,既坚守本民族的绘画特色,又不断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特别是对中原汉画的工笔重彩、青绿山水等绘画技法的借鉴。从构图、设色、绘画技法上突破固有程式,寻求能相互融合的共通点,推陈出新,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其艺术风格即体现了藏地的文化艺术特色,又反映了中原文化与藏文化的融合,推动了藏族艺术的发展。

注释:

1.董菁.噶玛嘎孜画派唐卡对青绿山水吸收的传承和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2.林木.一部藏传佛教艺术的百科全书——读康格桑益希的《藏传噶玛嘎孜画派唐卡艺术》[J].民间文化论坛,2013(06):100-103.

3.杨翔凤.论唐卡的可持续发展——以绘画唐卡为例[J].戏剧之家,2015(02):128-130.

4.袁姝丽.藏族“噶玛嘎孜”画派的色彩风格流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02):98-99.

5.袁姝丽.藏族“噶玛嘎孜”画派绘画艺术风格探析[J].装饰,2007(03):33-3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