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爱的教育”

时间:2024-05-04

高 华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266000)

张艳亮 (山东科技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 266000)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说到底,还是关于“爱的教育”的理论,即要尊重孩子的自然天性,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情,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这样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孩子作为教育主体的重要性,并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以全部的爱心和耐心去对待性情各异的孩子。而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这里的“孩子”就是一个个即将成年、但事实上从心理和身体还为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爱是一种情感交流,同时作为教师来说,又是一种教育手段看,当你把你的爱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传递给自己的学生的时候,学生就能深刻地感受到,并与你产生强烈的情感呼应,因此这种建立在相互关爱基础之上的教育会进行地更顺利,也更愉快。所以,爱学生,等于爱自己。

但是,要更好地爱学生、教育好学生,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应该是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随着现代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了解世界的方式更加多样化,“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因此现代大学生已经基本具有了成年人的心理特点,但他们却并没有相应的社会阅历,因而往往不易深刻体会社会的准则以及他人的思想感情,总以为别人的想法都应该和自己设想的一样,所以在思想感情上往往容易与学校及社会的要求不一致,在遇到事情时就会缺乏一定的理性。他们的性格特点一般表现为:具有强烈的是非善恶观念,但往往好冲动,易感情用事;好奇心重,可塑性和模仿性强,但往往找不到明确的方向,容易迷茫;渴望像成人那样独立地生活,自尊心强,但又不能完全的摆脱对于大人们的依赖,尤其是经济上的依赖。因此对于这些正处于“半生不熟”状态的当代大学生,一个新的教育课题就摆在了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在敏感而又迷茫的当代大学生面前,我们应该如何爱他们?

一、对成绩不理想的大学生,要多加鼓励

在平时的课堂上,你总会发现有那么几个表现差强人意、喜欢搞怪的学生:即便你在前面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他们还是会在下面窃窃私语,甚至打瞌睡,你几次用眼睛瞪他,他也装作看不见。如果这个时候你hold不住,劈头盖脸地吼他一句,也许能暂时奏效,但这决不是长久之策,长此以往,反而会引来大部分学生的反感,因为没有人会喜欢一个动不动就大吼大叫的老师,教学效果也不会好。

如果我们换种方式,比如突然让那几个学生起来回答一个问题(当然你必须先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把学生的名字记住,这也是你尊重学生、爱学生的一个方面),这种方式只是要告诉他:我已经看见你了,请你注意。如果恰好他的回答还是正确的话,不妨不加掩饰地给他一些表扬,这个时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往往会饱含热情地认真听讲。其实我们的“孩子”并不是要存心跟我们作对,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想引起我们的注意,让我们知道他的存在。这也是现在的学生强烈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他们只是要确认老师是否在关注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因此,适当地给我们的“孩子”留一些“面子”,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丰富自己的“里子”,学习更刻苦,四年之后也会更优秀。

二、对学习中等的大多数学生,要适当引导他们寻找自信

对于学习中等以上的大多数学生,也许我们要更省心,因为他们学习的目标性很强,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他们的自律性也基本上最强,但他们的特点也往往是最不鲜明的,因此很难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更容易迷惘。

因此多和这些同学交流,帮助他们寻找自信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妨告诉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把它们发扬光大,这个时候我们的闪光点就会变成我们的优点,并成为我们日后成功的基点,所以我们每努力一步,就会离我们最后的成功近一步。

其实这个时候应该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最欣慰的时候,因为他们很安静,我想他们应该正在思考自己的人生路。试想,多年之后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成功路,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激动人心的场景!

三、对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忌过度赞美

查阅了网络上大量关于学生教育的研究成果,结果却是出人意料,我们发现,人们在讨论学生的教育和成长的时候,好像只有那些“学习成绩差或者表现差”的学生才是值得关注的对象,网络上清一色的都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差等生”教育研究,而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关注却甚少。这样的教育现实,其实变相地在告诉我们当今社会公众的普遍性心理,那就是我们需要下大力气关注和帮助的应该是那些所谓的“差等生”,好学生是不需要特别关心和关注的。但是事实上,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伤仲永”的例子啊。

所以对于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心里,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更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成长特点:他们上课认真听讲,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思路,能在课堂上跟老师进行有效地互动,有他们在的时候,老师们都会觉得自己的这一节课是累并快乐着的;他们是老师的得力帮手,他们大多关心班级和集体,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他们严格遵守学校里的各项纪律,并能够有效地帮助老师管理班级的其他同学,因此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班级凝聚力都非常地强;他们大多拥有良好的性情和品行,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和求知欲望,是班级里同学们学习的楷模。也正因为他们身上的这诸多优点,他们也因此会成为老师、学校、大多数家长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在学校里他们是老师们眼里的“宠儿”,是同学们心目中的“榜样”和学习的“楷模”;在家里,他们是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心头肉”,是家庭中一切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他们还被视为未来的“精英”,社会的“栋梁”……他们几乎从小就是在夸赞和表扬声中长大,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之路大多时候是一帆风顺的。

虽然我们主张鼓励式教育,而且适当的夸奖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但不能否认的是,有些学生在面对夸赞时,确实容易骄傲和膨胀,只见自身长处,不见甚至有意隐瞒自己的不足。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在充分肯定其优异成绩的同时,还要冷静地分析和思考他们在被表扬后的心理,否则有可能使好心办坏事,让“赞美”变成“捧杀”。同时,我们还要辩证地看待当代大学生的“优秀”品质,所谓“人无完人”,所以我们不仅仅要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同时还要看到他们身上的个性差异甚至性情上的小“瑕疵”,并及时地帮助他们纠正偏狭,让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未来真正的栋梁之才。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要永远的心存四颗“心”:即始终发扬一颗爱心,坚持一颗恒心,保持一颗耐心,拥有一颗细心,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防止“一篙打翻一船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爱我们的学生,爱我们的“孩子”,同样也更好地爱我们自己,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地进行,为建设我们的和谐校园增添色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