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校史文化在高校隐性德育中的思考与运用

时间:2024-05-04

倪智捷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000)

学校的教育,当以德育为先,义务教育阶段强调德育是因为学生正处在成长期,需要匡正他的行为和品德;而高校讲究德育,则是因为学生处于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转换阶段,德育的作用更加强调社会责任和“三观”等。高校德育的难点在于学生已脱离了成长期,往往以自己的思想占主导,学校的显性德育工作或被厌烦或被无视,这时候隐性德育的作用更为突出有效。然而隐性德育缺乏载体、缺乏内容等问题引起广泛思考。

一、校史文化与隐性德育结合的可行性

(一)校史文化教育与隐性德育的目的一致

在初入校园时,往往第一站是前往校史馆参观,了解学校的悠久历史。其目的不止在于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还在于那些隐藏在校史和知名校友人生经历中的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三观”养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说校史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与隐性德育不谋而合的。

(二)校史文化符合隐性德育的变化需要

隐性德育在变化维度上不只存在时间这一维度,还有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不难理解,即隐性德育要考虑到学生心智的成长阶段,而校史文化有其深刻性也有浅显的地方,能够符合隐性德育在时间维度的变化;而空间维度,虽然教育环境始终以校园为主,但也有不同,最为明显的比如进入高校后,学生将更多地接触社会,而校史文化既有校园内文化的见证,也有学校联系社会的见证,能够符合隐性德育在空间维度的变化需要。综上,校史文化符合隐性德育在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的变化需要。

(三)校史文化为隐性德育提供载体和内容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史文化不止是记载在书本上的文字还有校园内的建筑、雕像、一草一木,都是历史的见证,还有毕业校友,他们的经历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隐性德育的载体和内容如果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毫无意义,何谈隐性德育。校史文化所包含的物质的、非物质的宝贵财产都能成为隐性德育的极佳载体和素材内容,且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感。

二、隐性德育特征在校史文化教育中的体现

隐性德育本就因其特殊性在高校德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而校史文化教育的某些特点恰好与隐性德育不谋而合,因而抓住二者的相同特点,将能更好地利用校史文化为高校隐性德育教育进行创新。

(一)潜在性

隐性德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潜在性,并非显性德育般带有目的性地实施教育的过程,隐性德育对学生人格塑造、“三观”养成都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无目的性的。而校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也同样是潜移默化的,即使是校史的讲述者,他也不会去评价这段历史,而校园里的建筑和雕塑更不会向你讲述什么,但他们伫立在那里就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影响,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自觉性

隐性德育区别于显性德育,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主体,双方都可以从无目的性的、无预期的活动过程中获得某种经验,这个过程是人自觉发生的。与显性德育的讲台形式不同,隐性德育脱离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自身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自己有自己的价值观,学生既可以说是受教育者,也可以说是教育者,自我对“三观”、对社会公德、对民主等等一系列的理解与同学之间交流碰撞之后,自然而然达到了德育的目的。校史文化不只是书面内容,学生身处校园环境、校风氛围中,本身就是隐性德育的过程,学生自己感悟校史的沧桑岁月、前辈们的悠悠往事,德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深刻性

隐性德育之所以备受推崇,不仅因为其容易被学生接受,还因为其一旦为学生内化于心就沉淀心底,不易改变。隐性德育虽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刻性不言而喻。校史文化遍布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天都陪伴着我们,如果能够利用好,就像是无处不在的“无声”的老师,无疑是隐性德育最好的示范。另外校史文化本身就具有深刻性,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等,都契合了德育的内容,在加上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使得隐性德育以校史文化这一载体出现时,从而使得隐性德育的效果更为深刻,也更为持久。

三、校史文化的运用

随着在高校对隐性德育的逐渐重视,一套切实可行的隐性德育体系极为重要,缺乏载体、内容单一是体系构建的最大阻碍,校史文化的融入,正好能够成为隐性德育体系构建的突破口。校史文化可分为三大类:校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雕像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校友“财富”,三类成为隐性德育的素材,再将其融入到三块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环境中,即:课堂、校园、社会。由校史文化切入,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再结合实践,外化为一定的行为规范。

1.三大载体

(1)校史:每所学校都有其建校的历史,无论是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三观”教育等等,都有着相当丰富的例子,并且与在校学生息息相关,更容易被认同,关键在于如何让校史中的故事活起来。

(2)建筑、雕像等:物质文化遗产的运用更为不易,他们不像校史能被述说,但同样具有隐性德育的功能。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需要和校史结合,每一座建筑、每一尊雕像都有其背后的故事,历经多少风沙,他们就是最好的见证,了解它们背后的一段段往事,每天看到这些建筑,就如同一位长者在向你述说他的故事,隐性德育的关键就在于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优秀的品德在校园环境中就慢慢地被培养。

(3)校友“财富”:只要不是新建起的学校,就会有一批批毕业了的学子,他们过去是这所校园的骄傲,毕业后依旧是学校的“财富”。不止是学生,还有过去执教的老师,都是校史的见证,毕竟校史本就是由他们所创造的。校友的回忆录、校友的成功往事、学校师生的拼搏岁月等都能成为隐性德育最好的素材。另外校友回校为在校学生讲述往事,或是其现在的工作经历,还有与校友合作研发或者提供的实践机会,都能成为在校学生极为宝贵的财富。

2.校史文化的融入思考

隐性德育内容实践性的特点,要求隐性德育脱离文本知识那样将德育内容显山露水地表达出来的显性德育,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获得某种经验,德育的内容如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的,会比在书本中直接习得的更加深刻。所以我们在将校史文化作为素材融入到隐性德育中后,要做的是将其再融入到学生的校园生活的三方面:课堂、校园、社会。

(1)课堂

之前提到隐性德育区别于显性德育的讲台式教育,绝不是说隐性德育融入不了严肃的课堂环境。作为学生,在校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课堂中。在课堂中利用隐性德育就要求施教者在课程模式上的创新,不在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校史文化恰好能为课程模式创新提供锦囊妙计。工科老师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理解现实中操作,请来生活中的老师傅来教学,根据经验描述编纂课本,让原本枯燥难懂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易学,无形中向学生施以劳动教育,起到了德育的效果。

(2)校园

高校学生大多以全日制住校生为主,校园生活占据在校学生的主要时间,校园生活脱离了课堂严肃的环境,更适合隐性德育。笔者所在学校在校庆时,以校史为主题举办了一次特别的游园会,精心挑选几个极有意义的教学楼和雕像设立几个游戏关卡,每个关卡都有挑战,挑战内容都是和校史相关的,最后的奖品是学校的纪念册。这样在游戏氛围中获得德育的效果,是隐性德育的极佳方案。

(3)社会

高校学生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友谊很大的差别就在于,高校学生在毕业后要面对社会,而在这之前学生极少接触社会,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社会实践方面要更加重视。并且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隐性德育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沪江大学校史上,有过非常多的学校与社会联系合作的例子,例如:当时轰动一方的沪东公社,学校与沪东公社达成共识,派学生到公社中为工人和工人的子女义务教学,学生向工人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己接受德育的过程。同时达到实践与德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高校隐性德育在与校史文化碰撞后,迸发出的火花,能让学生在校园生活和社会之间转化阶段,接受到恰合时宜的品德教育,回顾高校校史,不仅能从之前隐性德育方面的尝试获得经验,又能从校史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扬爱国精神、价值追求、集体主义精神等等。高校应当更加重视且创新性地运用校史资源,使高校隐性德育能更好地、更适合学生的成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