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设计专业“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研究初探

时间:2024-05-04

黄仁明 (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530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国艺术设计创意创新教育也在不断探索与发展,高校设计专业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资源也逐渐显露其自身的局限性,“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成为各个高校设计专业都在不断思考和探索并付诸实践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的探索应与时俱进,要不断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探索新的发展,完成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重任。

一、高校设计专业所面临的两大问题

1.高校评估体制的局限性,使高校设计专业教师队伍教学观念老化在急剧加速,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以及通过“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来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设计专业面临的最急需解决的首要工作。

由于教育评估体制的不科学、不灵活,导致高校设计专业教师长期以来重理论科研,轻专业实践,以至于在设计行业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停滞不前,教学观念老化,大部分专业教师一直停留在“吃老本”的状态,传授给学生的仍是比较守旧、落后的思维与观念,由于缺乏专业实践的能力,教师“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与社会上实战型的人才能力要求脱节,在看似设计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其实教学质量不高,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能力不强。

笔者在近几年全国性的设计邀请展的作品中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发现高校教师所呈现的作品与专业设计机构的设计师的作品有很大的差距,高校教师作品质量整体比较低下,这是不容忽视的现象,高校教师挂着“专家”“教授”的名头,却产出一批又一批质量低劣的设计作品实被业界所取笑。从各校举办的学术活动来看,高校教师进行的学术交流与讲座的内容与观念也相对陈旧、迂腐,流于形式,而邀请来的知名的一线设计师所带来的知识与观念比较新颖,与社会、时代的精神紧密联系,具有前瞻性,甚至他们所探索和实践的领域引领着设计的未来,作品深受大家的喜爱,这些新观念与实践探索也刺激了长期“圈养”在体制内的高校教师的观念与意识,促进了高校专业教师的眼界与专业能力的提高,并鼓励高校教师不断学习,关注当下,探索未来,总结经验,形成“教” 与“学”的相互转化。

2.传统教学模式思维观念老化,未能与时俱进,新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探索。

尽管设计行业以及设计教育在中国这十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每年各高校设计专业毕业展也呈现出了看似多姿多彩的盛世景象,然而用专业的眼光细致分析,作品的质量并不高,究其原因,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仍旧处在相对传统、守旧的模式当中,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在高校教师团队的专业综合素质不高的因素的影响下,很多高校的设计专业亦没有能力与勇气进行改革,很多能支撑新时代发展所需的课程、学科未能得到完善与建设,导致培养的人才的能力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和胜任工作岗位,甚至有些因为不能适应而导致转行的局面。

二、高校设计专业“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的方法与实践经验

基于以上高校设计专业所面临的问题,首要工作应该落在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上,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可以通过一些创新改革的办法解决,改变传统呆板的一体化的授课方式和单一的教学环境,建立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1.校内教学环境与校外实践环境相融合,实现资源优势互补。高校联合设计机构以及设计协会等社会团体组织,以共进、双赢为原则,实现资源合理优化与搭配,建立更完善的“协同育人”的设计教学与实践环境。艺术设计高校作为研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构,有着完善的教师团队资源和人才培养最根本的教学环境场所,而校外的设计机构和设计协会等团体组织则以设计实践为核心,对人才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高校教师在研究设计教学理论与教学规律的同时亦需要与设计机构进行更多的交流,并在设计实践上付诸努力,将实践心得与理论相结合带进课堂上进行教学,避免“纸上谈兵”。

例如近年来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的“尖荷系-设计教育实践运动”的成功经验值得研究学习,该学院这一举措,联合全国各地高校专家、设计公司的专业创意人,成立了“创意导师”团队走进课堂进行教学,即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也达到了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各行业专家的沟通交流与学习,辐射面之广亦避免了区域观念局限所带来的弊端,给本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带来全新的教学体验。

2.研究制定更合理、更科学、更贴切实际的评估体系,对高校专业教师的聘任制进行改革。打破传统聘任教师的制度,聘用社会上有成就的、一流的专业设计人才成为高校的专任教师。例如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经验值得学习。自2003年起,汕头大学对艺术学院的机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聘任了一批在社会上有成就的著名设计师任学院院长、教授、学科带头人,带领这本校专业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就把本学院的设计专业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3.高质量艺术设计专业教材的编撰。目前各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所使用的专业教材的编撰质量令人担忧,很多低质量的教材都挂着类似“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材”等名头,然而这些教材对高校设计教育的利弊笔者认为是弊大于利。由于编撰优质教材所耗费的人力和资金与编撰者的最终回报不成正比,很多有真才实学的著名设计师、行业专家未能参与到教材的编撰,使得仅靠为了评职称的教师所编写的教材并不能代表行业的最新成果,更不用提是否能引领行业的未来了。优质教材的编撰是高质量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应认真研究对待。

4.校企合作、校地合作,资源共享,协同育人。高校通过与企业、与各地政府的合作,协同育人,参与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于企业,缩短学生与社会服务的距离,学生在专业的提高上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时下全国性的专业竞赛层出不穷,学生通过竞赛,在专业实践能力上有很大提高。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地方政府的引导,将企业的设计项目或者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项目与设计竞赛相结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参与竞赛的项目辐射面也更为广泛,影响力更大,无论从企业的角度还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都是更加有利的。

5.“卓越班”“拔尖班”的试验,实施“协同育人”精英化的教学管理模式。高校可以通过集多方优势资源,联合全国各大艺术设计院校、各地设计公司、本土优秀设计公司,充分利用各个艺术设计院校优秀的教育资源、设计公司的设计实战资源,实施“协同育人”精英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创意创新型拔尖创新人才。例如广西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实验计划”,通过“业界专家导师授课+社会项目实训+竞赛项目实训+专题研究项目实训”的模式进行精英化的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三、新形势下“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展望

2018年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重要指示,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高校教育的重视与期望,新形势下,高校设计专业在如何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地推进“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方面上应可以大胆的进行研究与实践,在设计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联合校内校外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制定培养模式的同时,亦期待政府、学校的高层管理人员参与进来,了解设计专业的特点与规律,共同研究,以期理解并给予支持。高层管理机构,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给予更灵活的政策,以促进“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地执行;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学校给予更多的灵活性,尊重设计专业的特点;学科带头人和教师团队,在“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的创新改革上,关注更多的学科跨界相融合的特点,发挥更多的优势资源合理调配,在技术层面和思想观念层面都应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