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解读《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的诗艺性

时间:2024-05-04

陈雷圻 (韶关学院 512005)

一、作者作品概述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作为获得过普利策奖、诺贝尔文学奖的现代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以“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学价值,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其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等。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是海明威笔下最有代表性的诗艺文学作品之一,曾被评论家誉为海明威“最高成就之作”,在海明威刻意追求的“冰山原则”影响下,这篇小说搭建了如同电报一般的文字。充溢全文的艺术留白回避了作家情感对作品的过多干涉,使得海明威本人的主观情绪得以揉碎了潜藏在故事里,读者在依靠自己主观阅读体悟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故事氛围的全然一体,诗艺性得以最大程度的表达。

海明威早年受到英雄主义情怀的影响,年少热血的他对战争充满了向往,但他终究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在1918年7月8日,尚有几天才年满19岁的海明威遭受到了战争的严酷打击,在28块弹片被取出的痛苦中,他切身感受到了对于战争的恐惧。这段充满痛苦的记忆将他心中人类的本性调度出来,他开始恐惧、厌恶战争。而当他发现他无法逃离战争的阴影时,转而升起了人道主义同情。于是他开始对非洲充满着向往,那是希望的土地,他想要走出战争英雄主义的摧残。同时,他深刻体会到“高贵的欧美白人”这个身份带着的一种优越感,优渥的生活使人精神怠惰,他感觉自己的创作灵感正在被腐蚀。所以他迫切地向往非洲,想要“减去心灵的脂肪”,获得灵魂的真正思考。

在这种情感的强烈驱动下,海明威在1933年的秋天,追随者一伙狩猎的旅行队,如愿以偿地来到了贫瘠广阔,却自然朴实的非洲大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也得以诞生,如非洲一样的广阔,却也如当时没有话语权的非洲一样,在沉默中保持着自己独特、自然的灵魂。这就是悄然潜藏在整篇小说中的,不言不语的诗艺性。

二、《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的诗艺性特点

诗艺是指诗歌的技艺,但《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的故事构建、情感表达等多方面与诗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它营造的一种洁白、宏大、悠远的意境来看,有着如同教科书般的意境塑造能力,称其具备诗艺性特征名副其实。

(一)象征手法的运用

1.《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象征手法的作用

这篇小说运用了非常多的象征手法,它就像一个宝藏,在一次次反复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刷新读者的感官。而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豹子,它似乎是小说男主与海明威本人精神的凝聚表现,严肃深刻而又含蓄地表达了海明威的情感和思想。

2.豹子的象征

“乞力马扎罗山是座终年积雪的高山,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据说是非洲最高的山。其西峰被马赛人称为“NgàjeNaài”,即上帝的殿堂。西峰附近有只死豹子,已经冻僵风干。豹子到这么高的地方来是再找什么,没人做出过解释。”

此处出现了第一个象征——豹子,豹子可以作为哈里本人的对应,象征的就是哈里精神深处的自己。哈里如海明威本人一样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看到过死亡——威廉牺牲在战场上的壮烈令他震惊;他看到过残忍——交换居民后,进山的居民被活活饿死;他看到过冷酷——破产的旅店老板破产自杀。而在如此残酷的现实社会下,哈里选择了依靠金钱,他屡屡逃避,在一个又一个贵妇的金钱海洋里寻找安全感,于是他丧失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也丧失了像男子汉一样面对恐惧的勇气。哈里其实并不想被堕落击碎,他惦记着非洲大草原的辽阔,他渴望着从生机勃勃的大地重拾自己激情澎湃的写作动力,他想要“减去心灵的脂肪”。正如这只豹子,它如带着英雄的荣誉一般,爬到了“上帝的殿堂”面前,就要触及到了洁白无暇的神境。但开头豹子的死亡奠定了文章的基调,豹子并未真正踏入其中,而是在西峰附近“冻僵风干”,预示着哈里无法解放自己的心灵,这一点在文章各处都有暗示。哈里的死亡源于一次小小的蹭伤,哈里的大意疏忽使得伤口感染恶化,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又使用了并不绝佳的消毒剂,导致进一步感染,最终致死:“根本没有在意它,因为我从未感染过”、“这时别的消毒剂又都用完,很可能就是使用弱酸苯酚水,致使微血管麻痹,从而生了坏疽”。而这与哈里一步步的精神死亡是一样的,他首先是收到了社会环境真相的打击,却像是一个孩子一样逃到贵妇的裙下躲避,渐渐使得心灵堕落、丧失了写作的天才:“因为每天都不动笔,耽于安逸,充当自己所鄙视的人物,从而消磨了才干,松懈了工作的意愿,最后,它完全不工作了。”由此得知,哈里的心灵在来到非洲之前就已经在温柔乡的怠惰中沉沦死亡了,就像那只豹子一样,哈里的心灵也已经“风干”了。更为直观的表现是哈里身上的坏疽,“奇怪的是它一点也不疼,开始的时候就是这样。”哈里在一开始的堕落里也没有意识到疼痛,因为他沉醉于轻松取得的安逸、享乐中,而当他猛然醒悟的时候,他已经失去了自己创作的能力和动力。

3.鬣狗的象征

海明威还运用了鬣狗,将哈里所面对的死亡和黑暗直观地表现了出来,它就像是生活的挑战,在哈里最为美妙的时刻猛然出现,犹如当头一棒将懦弱的哈里打入深渊。正当哈里从“毁灭”性的可怕谈话中冷静下来,气氛开始走向温馨的时候,这只鬣狗第一次出现了:“正当暮色苍茫,光线不足以瞄准之际”。它的出现伴随着黑暗,无法瞄准,也表明哈里无法猎杀它;无法击败生活的挑战;无法度过死亡与黑暗的威胁。哈里想起他曾经的情人们“她们总是挑最美妙的场合跟他吵架。”,这头鬣狗作为死亡的化身,也是在他就快要得到心灵的平和之时出现:

“她对他的确非常好。今天下午他实在是狠心,也很不公平。她是个好女人,确实非同寻常。而正当此时,他突然想到自己就要死了。这个念头带着一股冲力,不像激流,也不像疾风,而像是突如其来、无中生有的恶臭。诡异的是,那只鬣狗沿着臭气的边缘轻轻地溜过。”这只鬣狗一次次在事情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时出现,它一开始只是不露声色的“轻轻溜过”,到了后来哈里愈发虚弱便开始展露獠牙:

“现在它已经挪到他的身上来了,不过已经不再具有形状。它只是占据空间。‘告诉它走开。’它没有走开,反而挨得更近了点。‘你呼气实在是难闻。’他对它说,‘你这个臭杂种。’它仍然挨近他。现在他对它说不出话了。它发现他说不出话,就又挨近了一点。现在他试图不说话把它赶走,可是它爬到了他身上,于是全部重量压到他的胸口。”

当鬣狗带着死亡的力量最终毁灭了哈里后,“发出奇怪的、几近人哭的声音。”像是惋惜一个本充满才华的灵魂陨落,像是在向哈里的女友宣告他的消逝“鬣狗的叫声大的吵醒了她。”

4.象征结语

除去豹子与鬣狗,还有平原、雪山、三只大鸟等众多象征和暗示,海明威炉火纯青地运用了简洁的语言传达了复杂的情感,深化了小说主题,强化了文章的诗艺性。

(二)“合式”原则

1.什么是“合式”

古罗马的著名讽刺诗人贺拉斯创作出了《诗艺》,对文学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做出了独特的解答,在他的文艺理论中,“合式”原则占据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所谓“合式”,就是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的言、象、意三个层次都要符合情理,做到和谐统一。让整体与部分恰如其分、毫发不爽,让故事情节走向、人物性格转变等一切都能讲述地入情入理,不相矛盾。

如契科夫法则:第一幕中出现的枪,第三幕必然会发射。如果在故事的剧情设计中没有开枪的情节,那么第一幕出现的枪就成了多余无用的东西了,那么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就会给读者带来感官上的不真实之感。又比如,故事中的人物并没有经历波涛起伏的事件,却突然性情大变,这显然大大减少了文章情理的合理程度,也使得文章深度有所欠缺。再或者,文章的开头风格是快节奏的现代文字风格,后文却使用了传统古风的慢节奏文字衔接,那么全篇的文字就有些不伦不类、难登大雅。可见,遵循“合式”原则是文学创作中至关重要的。

2.情节结构的合理

文学作品要得到读者的情感共鸣,需要构建一个相对合理的内化世界,故事的发展走向、情节的前后衔接等要符合客观规律;人物的性格产生和思维过程,要符合人物当时的身份和人生经历。做到人物性格、情节逻辑的前后统一,才能完美地契合文学作品。

哈利曾经是一个有着天赋的作家,他也是一个天真浪漫的热血青年,但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思想的冲击使他心力交瘁。在重重重压之下,残酷的社会现实将他内心的懦弱赤裸裸地剥离出来。这种恐惧驱使他本能地选择逃避,他出卖自己过去生活的残余换取温柔乡的抚慰。他同样不是童话故事中非黑即白的纯粹的人,现实中的人永远是复杂的,所以哈里仍然渴望着荣誉感,他知道自己这样堕落沉溺是对自己的一种毁灭,他和我们现实世界中的所有人一样渴望梦想,仍然想着着振作起来重获新生。但他也如我们中的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他不是英雄故事中的传奇,他也只是人——一个会害怕的、平凡的人,所以他沉沦了,陷得越来越深。当他发觉自己的精神被腐蚀得奄奄一息的时候,哈里跑到了非洲大草原想要以一剂猛药完成对自己的绝地救赎,却将自己残存的肉身一并毁灭了。很真实,“幸存者偏差”让大家看到了许多“一将功成”的成功者,却很容易忽略他们一路走来脚下踏着的尸骨。哈里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与千千万万没能成功逆转自己人生的人一样,如此合理、朴实的情节,正是引发万千读者情感共鸣的真相。

3.叙述语言的和谐

小说的叙述语言是最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叙述方式的选择可以帮助作者与读者构成思想和情感的共鸣。《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刻意避免了传统的叙述手法中对于人物的背景、经历等的铺垫和描写。海明威以电报式的文字过滤掉了私人感情色彩,得以将全文笔墨完全聚焦于故事本身以及哈里本人的塑造。

文章开篇就构造了一个宏大圣洁的场景,给足了震撼之感,而后以一段看起来有些突兀的对话作为文章的引入部分,奠定了文章强烈的意识流特色。不仅如此,在开端中,海明威省略掉了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字整体呈现一种简洁老练之感。这正是一种外聚集的叙述角度,整个故事如同再现一般呈现在读者心中,充满了画面感。在那大量艺术留白下形成的情感空缺,则被海明威巧妙地运用大量的意象填补上去了,他并没有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而是利用多重象征,引导读者自己联想。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不仅让文章充满了深度,让读者产生无限遐想,又十分巧妙地与开头干练的语言风格相契合,前后文和谐统一,更加提升了阅读体验。若是后文海明威采取了其他文学作品一样的方式,依靠华丽的辞藻和手法来填补之前的艺术空缺,那么就形成了风格之间的冲突。如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观点:诗人应该使用与整体相符合的词语。在这一点上海明威无疑做到了文章语言的前后和谐统一,《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的叙述语言带着自然而强烈的意识流气息,以完美和谐的姿态将哈里的故事呈现给读者。

三、结语

海明威以最简单的文字表达着最复杂的内容,他不屑于各华丽的文字修饰和雕琢,忠心于简单的词汇和短句。却炉火纯青地利用各种名词象征传达着自己的“硬汉”哲学,看似对待读者态度淡漠,作品却以一个静待发掘的宝藏的姿态呈现,不打扰读者而极具内涵和深度。这正是如诗歌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的意境已经代替作者本人的语言,细雨一样润物无声地将思想种进读者的内心。我们无从得知海明威是否找到自己内心中宏大洁白的不朽,但他留给世界的文学价值已经达到了高山之巅。正是“生若汪洋无边,死如雪山皑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