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功能主义理论视角下的传媒与性别

时间:2024-05-04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550025)

一、前言

在这个大众与现代传媒联袂掀起的声势浩大的浪潮中,传媒所表达的审美情结为什么对女性的外貌和体态而不是男性的外貌体态情有独钟?传媒人在表现性别文化的时候在规避什么?突显出什么?是什么样的力量驱使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做出刻板化的描述?这是和我们传媒和性别的关系息息相关的。微博现今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主要内容,对性别的表现影响了人们性别价值规范。曾经在微博上很火的一个美国创意广告,邀请了一些志愿者,其中有女生也有男生,年龄大概在7-16岁,导演要求志愿者在镜头下做出以下动作,“像女生一样奔跑”、“像女生一样打架”、“像女生一样丢球”。年龄较大的志愿者,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在听到指令动作后,都表现得非常柔弱,而年龄较小的志愿者则释放自己的天性努力的奔跑。最后在问道“女生应该是什么样?”的时候,所有志愿者都愣住了。这一支带有讽刺歧视女性的创意广告,让观看者反思自我所塑造的性别意识的刻板化,同时发现年龄较小的志愿者所受的社会文化的影响较小,能够较好的保持自我。但在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仍或多或少的避免不了形成性别的刻板印象,其中大众传媒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处于社会中的个体从出身到死亡,不断被规训融入主流群体。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也指出:女人想事情的方式、情绪、走路的样子,并不是生下来就这样的,而是渐渐形成的,是教育和日常生活培养的结果(波伏娃,2004)。而这里的性别显然与生理性别是有差异的,通过传媒作为媒介表达的性别文化,其建构的是一种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也就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形成的对男女两性性别角色的不同期待和认识(刘人锋,2006)。对传媒与性别的关注,显然社会性别是不可忽视的,其是两者之间不断被建构与被建构。而本文也主要关注在新功能主义理论的视角下,传媒与性别之间的这种建构与被建构的关系。

二、新功能主义理论

以亚历山大为首的新功能主义是在帕森斯流派传统功能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传统的批判与扬发展。本文主要关注的理论是社会行动理论和社会结构理论,社会行动理论认为个人的行动是具有偶然性和创造性的,是外部环境的理性适应和内部的主观理解共同塑造的,其是综合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微观理论,这样的社会行动是一种应变行动(高华,2003)。亚历山大的社会行动理论发展出来两个维度的解释模式:“解释和策略”,其中解释是类型化和创新,类型化是社会行动的前提条件,类型化的过程既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生活中进行社会化的过程,是社会成员理解社会情景的重要途径,而对新现象,我们不熟悉的事物,不能把其类型化只能创新,用新的范畴或模式去表示。在个体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内化了传媒文化所塑造的性别价值规范,其行为不断被既有的传媒文化类型化,而做出相应的适合自我性别角色的应然行为。人的应变行动并不等于经验观念上的个体行为,行为总是发生在一定的集体性结构环境之中的,行为和价值观念要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时又通过生产和再创造,或通过使之改变来塑造环境。显然亚历山大的社会行动理论和社会结构理论是分不开的。社会结构论批判社会结构对个人的决定作用,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人的影响的同时,个人力量也是不能忽视的,个人可以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去选择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在这里社会结构与个人是一种互构的关系。在社会结构与社会个体的关系中,社会行动理论与社会结构理论的实质是建构与被建构的关系。性别文化通过大众传媒作为媒介建构受众群体的性别角色期待,但同时大众传媒的主体—媒体人,其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其性别价值规范受社会结构的影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文化发生了变化,男权社会受到削弱,传媒的受众群体在个人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思下,理性的女权主义的出现,并且传媒所传达的性别文化也在发生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报刊杂志开始突出女性杂志,女性在公共领域而不是在私人领域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同时也发现社会性别在实践中也遭遇了困境。

三、大众传媒建构性别文化

随着大众传播的日益发达,它在人们性别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这种影响表现出形式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郑杭生2003)。大众传媒主要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广播书籍等,其打造了一个公共话语空间,建构了公众性别意识话语,并深深影响人们的性别社会化和性别关系。大众传媒也是建构社会性别的重要载体。带有偏向性的性别文化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传播,让公众接受或强化性别意识。在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了接受传媒发送的信息,其通过“生产”、“复制”将所谓的“女人味”、“男人味”等自然化(孙中欣,2002),通过媒体的引导让男性和女性学会怎样判断“美丑”,也学会作为男性应该是什么样?男性采取的行为应该什么?男性的成功是什么样的?作为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女性的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成功的女性应该是什么样的?最终在以传媒作为媒介的性别社会化下形成男性女性的刻板印象,男性是理智、稳重、高大、有进取心、事业导向的代名词,而女性则表现为温柔贤淑、柔弱娇小。在对男女两性成功的定义中,大众传媒中大对数女性的成功都是定义在私人领域,比如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家庭生活内,传统的还有传宗接代,而男性的成功多是定义在对外的,尤其是经济能力的凸显。媒介往往以或暴露、或隐晦的方式在复制着男女角色的陈规定性。在新功能主义理论中社会行动理论和社会结构理论看来这一性别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人们不断“类型化”的过程,最终成长为社会环境所接受,所认为的男性和女性应该有的价值规范,以及做出相应的应然行为,避免与众不同受到公众的排斥。在社会结构理论中,传媒在个体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着人们的性别意识,使人们类型化。直到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创新”的到来。

由“吉娜·戴维斯媒介与性别研究所”与联合国妇女署和洛克菲勒基金会一起支持了电影中的性别歧视的研究,所有电影都是在2010年1月到2013年4月之间公映的。该报告指出,在这些电影里,有台词的角色中女性只占不到1/3,她们也更少被表现为拥有权力的人。在电影所展示的就业者里,只有22.5%是女性,在出现在电影中商业领导者和政治人物中,以及技术、工程、数学相关的从业者中,女性都不到15%。男性在电影中掌握更多权力,人物中10%的政治家是女性,5%的法官是女性,13.9%的商业领导者是女性,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没有女性。在电影中,和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在电影中被性化1。

在这传媒建构的性别话语意识中,传媒的性主体分析是讨论文化霸权问题。性别的文化霸权的重要特征是:传媒的主体和叙述的知识是以男人为中心和标准。男性在这种文化霸权中获得利益,女性们认同并接纳了相关知识的叙述。显然媒体强化了性别歧视的文化,而使女性认可其合理性。

四、被建构中的性别文化

传媒文化内容丰富,性别文化也是传媒文化的一种。由于媒体人对传播内容具有遮蔽性和选择性,他们对现实中性别话语资源在传媒中进行配置,选择什么可以传播?侧重表达什么?他们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性别话语的失衡与失度都会导致性别意识表述的扭曲和变形,甚至会由性别话语资源选择的以偏概全变成特定性别话语的专制,从而建构出特定的性别意识话语环境(刘坚、彭程,2016)。由此可鉴,大众传媒中的主体-媒体人是传媒文化的主导者。根据社会结构理论,由于占主导地位的媒体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必定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但个体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区影响社会结构的改变,媒体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规范,去建构传媒文化。而对于媒体传播的客体—受众群体开始正视自己的角色地位,开始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影响传媒文化中对性别文化的导向。从文化堕距可知,制度的设置比较早,价值观的改变是很缓慢。许多国家在早期已经在制度上倡导男女平等,但这种性别歧视的文化霸权,使文化价值规范的改变是缓慢的。文化的变迁往往遵循由表及里的程序,在文化的制度层和观念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姜红,2000)。但这种改变在慢慢发生,从大众传媒中传递的男女性别中可以体现出来。基于社会行动理论,个体做出的应然行为是根据社会化过程中性别意识的类型化,但当出现的性别价值规范无法进行归类时,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创新”就出现了,让在男权社会主导下的社会中存在另一种性别导向,让人们的性别气质不固化于传统的性别之中。比如“暖男”、“女汉子”的出现,出现了一种中性性别气质。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讲述了一个女性在被丈夫抛弃后,怎样从一个家庭妇女变成事业女强人的故事,最终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该部剧播出后获得很高的收视率,也获得了观众一致好评。从观众的反映中可知,对女性行为和价值规范的评判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像类似题材的影视作品已经存在很多了。从影视剧中对男女两性的呈现,可以发现女性渐渐进入公共领域,而不局限于私人领域。并且近几年来女性杂志越来越多,且关注点慢慢从女性的外表转为关注女性本身人生的追求和意义,自主女性的形象活跃于荧屏,部分媒体同时也传达了其不是极端的女权主义者,承认男女生理上的差异,男女两性对性别平等有了自我的解读。

传媒在传播性别观念方面有两面性,一方面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成见,媒介所强化的性别成见最终影响受众的性别观念和行为,另一方面,如果媒体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以社会性别为视角,以具有生命的个体为着眼点,发现和建构人的主体精神,使两性不断构成平等、对话、互补的良性关系(汪振军,2007)。

五、结语

传媒与性别的互动中,不能忽视社会大背景,社会结构的存在,因此基于新功能主义的视角对传媒与性别的互动关系的解读是重要的。基于亚氏的新功能主义理论,大众传媒在表达性别文化时,建构了社会性别,对受众群体的性别意识产生影响,同时传媒所表达的性别文化被媒体人和受众群体所建构,在这一建构和被建构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社会性别的变化和发展。而男女平等的话语也会有新的解读。

注释:

1.吉娜戴维斯性别研究所,电影中的性别不平等.http://3g.163.com/lady/14/1011/17/.html.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