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包容性设计视角下城市生活街道的可持续发展——以南京锁金村街道为例

时间:2024-05-04

(南京林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210037)

一、人口老龄化的外延:包容性设计

1.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使得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现如今,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老龄化阶段。在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持续下降。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视听觉衰退,记忆力退化、身体的耐力以及力量变弱,连带产生行为速度、反应速度、身体灵活性、感知能力下降等各方面的变化,从而产生心理上的落差。身体机能的下降也会导致老年人的行动存在更多阻碍,如在跌倒时更容易受伤,对周围环境和潜在的危险感知能力下降。当衰老或疾病使得老龄群体的生活发生变化时,熟悉的家以及环境对他们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这能够帮助老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稳定性以及自主性,对于稳定老龄群体容易焦虑、没有方向感的情绪有莫大的好处。

2.包容性设计

随着社会包容度的提升及人们对老龄群体和残障人士的关注度的增加,包容性设计应运而生。包容性设计是一种无论使用者的年龄、身体机能如何,设计的产品、配套设施和服务质量都应该适应使用者使用的一种设计方法。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老龄群体及特殊残障群体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

包容性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态度的出现,即要满足大众群体的使用需求,同时也能适应特殊残障群体及老龄群体的生活所需,而老年群体同时也包含了老年痴呆症患者。其目的是尽量摆脱使用者年龄及能力的限制,使产品或环境尽可能多地满足最多人的需求,使残障人士的残疾最小化,使环境及产品能够促进人的身体机能。

(1)尊重老龄群体多样性及差异性

人的身体机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老化,但每个人却不按照同样的生活方式而老去。老龄群体因身体机能的衰退而变得行为缓慢、反应力迟缓,却因为不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需求存在着多样性及差异性。包容性设计始终围绕群体的多样性以及差异性进行设计,为绝大多数,包含残障人士及不同层次的老龄群体提供便利,为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以及消除潜在的危险,防止特殊群体边缘化。

(2)以人为本的设计

以人为本要求按照人的需求和习惯来整合资源、规划空间布局,使其具备服务性、安全性及保障性等功能。包容性设计要求设计成果惠及所有人群,体现了对人性及人群多样性的尊重,依据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深切关怀人的生活方式及行为需求,使设计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及精神文化需求。

只有真正改善人们个体的独立自理能力,使用户摆脱年龄及能力方面的限制,惠及各个年龄阶层、不同健康状况的人们,甚至是连老年痴呆症患者都能够有效使用的生活街道环境,满足人们对自我独立性的需要,让他们乐在其中,才能真正体现社会公平,做到以人为本,避免老龄群体及特殊群体从社会大众中隔离的状况。

三、包容性的“生活街道”

1.生活街道

由于老龄群体对自我独立性的需要,促使“生活街道”概念的产生。城市的发展是为了给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场所,城市生活街道是服务于城市居民生活需要的线性空间,作为居民生活场所,为内部人群提供移动空间和生活空间。“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当居民变老的时候,可以在此生活的很轻松愉快,如果他们愿意,他们可以继续住在家里;另一种是它具有包容性,包括老年痴呆症患者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在这里过轻松、愉悦的生活”1。

“生活街道的概念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即它的居住者们有一些共同的东西,他们之间相互需要,哪怕只是意识到他们彼此需要”2。生活性街道往往被看作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交往的催化媒介,可以更好地加强社会内聚力。街道是居民日常进行社会生活的中心,在社会、环境、资源、使用人群等各方面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消除束缚,不仅满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方便社区居民出行,还应当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全面的社会生活空间。因此,包容性是生活街道发展的趋势,充分满足弱势群体的生活需求,使所有人都能享有均等的出行机会,尊重人人平等,让生活街道的建设能够惠及所有群体,这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2.南京锁金村街道包容性研究

(1)街道概况

锁金村街道始建于1984年,地域面积达6平方公里。区域内有地铁3号线及4号线贯穿,交通便利,紧邻玄武湖,区位优势明显。辖区内有锁金一至五村等小区,集南京林业大学、南师大紫金校区、总参兵种部南京干休所等驻区大单位于此。总人口约7万人,周围居住人口密集,是一条典型的生活街道。由于社区建立时间较早,老龄人口占社区总人口比重大,人口老龄化情况显著。

(2)生活街道的熟悉性

“人体的感知器官具有局限性和可塑性”3。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长时间生活在一个地方,对于社区环境以及其他构成元素的感知也就越熟悉。那些被老年群体所熟悉的空间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解决记忆衰退及目标混淆等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地加强在熟悉的环境中的认知,定期的见到熟悉的建筑及环境要素,那些记忆力衰退的老年群体对空间环境的认知力及记忆力才能不断地被加强,从而使他们对空间环境产生熟悉感。

锁金村街道是建立较早的街道,沿街多为商铺,建筑多以底层为商铺,上部为住宅用房为主。街道形式单一,缺乏可辨识的街道布局、步行系统以及街道小品及标识。主街、辅街、小巷以及人行步道不够清晰明确,街道层次、节点不够清晰。街道许多现代建筑都以空白里面示人,或出入口被遮挡,人们难以判断其入口在哪里。

(3)生活街道的安全性

相较于年轻人来说,老年人身体方面受外部环境的限制更多,尤其是老年痴呆症患者。尽管外出使得大部分老年人都很享受,但在外出时他们也会产生负面情绪。如因为夜间外出或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产生恐慌和焦虑;因为身体机能受限、步伐不稳以及视力低下害怕自己摔倒;再或者由于步道路面不平整、自行车及非机动车在人行道路上随意穿梭、街道休憩座椅稀少都会使他们对外出产生焦虑或紧张的情绪。

由于锁金村街道年久失修,有些辅助路段无人行通道,路边停车混乱,且路面不平整,道路铺装不规整,路边无照明路灯,人行道缺失、路缘及下水道设施断裂,路面起伏情况多发,给老龄群体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有的街道红绿灯标识损坏而未整修,主路冗长而交通信号灯时间短,老龄群体行走缓慢而无法在可通行时间内通过马路,给老龄群体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4)生活街道的舒适性

“由于资金问题或管理不善,很多街道空间中的公共设施、休憩设施及无障碍设施等设置不全或遭受损坏而未修缮,呈现出萧条与破败的景象”4。作为市民社会范畴内的生活街道,是一个极具开放性与包容性的场所,是包含和容纳所有市民活动的公共空间。生活街道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老年人喜欢外出,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选择是外出购物、带孙子孙女出来闲逛散心,或是外出进行社交活动。

锁金村街道位于玄武区,邻近主城区,街道辅路段车流量大,街边绿化程度不够,环境嘈杂。街道空间狭窄,再加之非机动车随意停放、占道,导致道路通行不便。由于街道两侧多为商铺,锁金村街道缺乏活动场所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开放空间缺乏座椅、路灯、公共卫生间,对于老龄群体的出行来说存在很多的障碍,致使他们不能够在街道空间长时间逗留。

对于老龄群体来说,他们更加愿意使用公交设施出行。因此,公交车站设置的座椅和候车亭是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生活街道”的必要因素。锁金村街道现有的公交车站多由坚硬而表面光滑的材料制成,座椅大小、高度及舒适性都不能满足老龄群体的需求。

(5)生活街道的可达性

老年群体对于外出进行日常活动的渴望并不会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而减少。就可达性而言,公共服务设施是生活街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超市、食品店、医疗康复中心、公共卫生间、可供人休息的公共座椅、社区娱乐设施等在内。

锁金村街道为老旧街道,虽然增添了多个公共服务设施,但其无障碍使用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形式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经过调查发现,锁金村街道缺乏公共卫生间、社区医院、街道活动场所以及可供人休息的公共座椅等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卫生间的设计也因为高差限制了人们无障碍使用,而“注意台阶”和“小心绊倒”等标识也并没有在旁边标注。街道两旁的商铺因台阶高差而限制了行动不便的老龄群体的可达性。

(6)生活街道的易读性

一些经历着短期记忆力丧失及记忆力逐渐衰退的人来说,需要不断地刺激的记忆方式来确保自己不会迷路,他们就会有意识地记住环境中的寻路线索。因此,一个具有易读性的生活街道,应当具有容易辨认的街道布局,具有清晰明确、简单易懂的指示标志,并具有分明可见的特征,使人们能够清晰地辨认其特征、用途。

就生活街道的易读性而言,场所和建筑的功能及入口清晰明确对于人们老龄群体理解其用途尤为重要;街道的标识可以帮助老龄群体明确自己的方位,标志的设计也应当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避免风格化致使老龄群体无法理解。

锁金村街道内商铺种类繁多,街道环境复杂。多数街道缺乏指示标志,有些标志因距地面过近、高度过低而被障碍物所阻碍;而一些指示牌被认为破坏或标识信息不明确导致人们很难理解。

四、结语

人口老龄化激化了对包容性设计的需求,生活街道作为人们一生都需使用的街道以及进行社会生活的街道,在使用者使用的任何时间里,不论其健康状况、生活能力如何,他们居住的环境以及活动的空间都应该易于使用并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享受。通过包容性设计,提高环境对于不同类型的人群的包容程度,创造面向所有人开放的环境,促进社会环境的公平性,让所有人都有享受空间环境的机会,为我们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生活。

注释:

1.伊丽莎白•伯顿,琳内•米切尔著.费腾,付本成译.包容性的城市设计——生活街道[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3.

2.赫曼•赫茨伯格著.仲德崑译.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54.

3.丁山,吴冬蕾,曹磊.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地方感知研究[J].艺术百家,2015,31(06):113-117.

4.熊瑶,张秀.基于存量环境更新的新市镇公共空间设计研究——南京星甸案例[J].中国园林,2018,34(07):110-1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