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四个自信”是高校提升当代大学生理论素养和政治素养的必然指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诉求。如何将“四个自信”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关键就在于内容创新。以“四个自信”为核心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以“四个自信”为育人指向与价值归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
“四个自信”是涵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的科学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廓清“四个自信”的科学体系,并将“四个自信”适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构建“四个自信”的科学体系,首要的前提就是要弄清楚“四个自信”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四个自信”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文化以解决“什么是自信”、“为什么要自信”与“怎么才能自信”的问题。深刻把握“四个自信”的丰富内涵和科学体系,提升“四个自信”是新时代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夙愿与共同追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指向。
“四个自信”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理论精髓,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核心内容,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四个自信”是新视角下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与规律的当代解释,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角度构建了“四个自信”的实践体系、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文化体系。“四个自信”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1)“四个自信”的演进过程与科学内涵;(2)“四个自信”的哲学基础与逻辑结构;(3)“四个自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四个自信”的基本内容、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5)“四个自信”的重要任务与有效途径。因此,“四个自信”科学体系涵盖了思想主题、哲学基础与逻辑结构等内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构建“四个自信”的科学体系,就是要让大学生清楚“四个自信”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既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自身,又是源于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逻辑和现实的巨大成就。我们要科学理性地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决而执着地恪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辩证而客观地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道路和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科学体系突显出明确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适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提升当代大学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增加“四个自信”的教学内容,实现“四个自信”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另一方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四个自信”的育人思想,以校园媒介、社团实践与文艺展播等载体融入“四个自信”宣传内容;我们认真把握了“四个自信”的科学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有利于提升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成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效武器。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强势国家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无孔不入地向我渗透,加上国内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滋生了很多不稳定和不安全因素,致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力与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近年来,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虚无主义与市场社会主义等各种西化思潮以歪曲、篡改、拼凑和杜撰等方式戏虐历史,颠倒事实,混淆了广大师生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认知,完全违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义和根本原则,在本质上是一种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是西方错误思潮的头号克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自信,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武器,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西化、分化思潮。为了防范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高校要将唯物史观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理论课堂和日常生活的两个文化场域的育人作用。在唯物史观教育过程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探讨“四个自信”的历史必然与逻辑必然;(2)社会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探讨“四个自信”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联;(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探讨提升“四个自信”重要途径是全面深化改革;(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探讨“四个自信”源于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高校开展以“四个自信”为主题的唯物史观专题教育活动,让大学生真懂真信真用“四个自信”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与政治自信,筑牢防范西化思潮对高校师生侵蚀的理论之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因此,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最基本的国情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四个自信”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关键所在,是增强高校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属感的一把有效钥匙。
为了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必须进行有效的当代中国国情的理论教育。开展当代中国国情教育的目的,就是引领当代大学生认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既要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要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各项不足。归根到底,就是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历史必然性与科学有效性。在国情教育过程中,我们要讲清楚如下几个问题: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与经验教训;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性与科学性;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探索的历史逻辑与理论依据。讲好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理解和接受“四个自信”的逻辑前提与历史依据。因此,“四个自信”既是源于对国家、对民族、对制度、对文化与对党的领导能力的自信,也源于党和国家正视问题态度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自信。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孰优孰劣,争议颇多,混淆了广大师生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同感。逃避不是解决之道。我们只有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角度进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并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才有说服力。没有比较就谈不上优劣。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得失的比较教育,是广大师生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与提升“四个自信”的重要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40年的高速增长,每个十年的经济增速高达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速度奇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也经历过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前所未有。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虽持续高速,却仍没有超越长时段内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高速发展。究其原因,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差异的背后体现的是各国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优势的比较。通过这种比较得知,社会主义制度以其独特的政治优势引领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并成为现阶段西方经济复苏与振兴的“救世主”。面对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现状,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调整对策是乏力尽显,而中国政府凭借政府主导下的改革开放政策成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有效武器,能够持续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不能否认,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环境污染严重与体制机制阻滞等问题,但中国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合理性进行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正在不断地得到了改善与根治。纵观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伴随着政局动荡、经济疲软、政策乏力与党派纷争不断等现象,上演着发展与动荡的“悖论”闹剧。在中西方发展与建设的比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张力尽显,活力无限。
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比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进行有效的国内外发展的比较教育,既看到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与成就,也要看到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惨痛教训。在比较中引导广大师生认识到西方发展道路用之于中国的不适合性,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孔子的“当仁不让”,孟子的“舍我其谁”,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经典之句都是对古代先贤们对于社会责任的完美诠释。现阶段,我国关于社会责任教育增加了时代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责任情感,提高学生的责任能力,优化学生的责任行为”。实际上,社会责任教育就是培养具有独立个性与健全人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社会责任教育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主要内容包括责任认知能力教育、责任情感教育和责任行为能力教育的教育体系。社会责任认知能力教育是指个体对于社会责任行为的正确感知、判理解和评价能力,通过教育让学生认清当代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特殊地位与历史当代;社会责任情感教育是在责任意识基础上对于社会责任的觉悟程度、行为倾向与情绪体验,通过教育让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有正确的责任觉悟,激发大学生面对现阶段的社会责任绝不逃避,而是毅然向前,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社会责任行为能力教育是指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活动,通过教育让学生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来操作、调整、评判社会责任行为,名副其实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当然,我们还要结合当前国内外发展实际,整合政府、社会、高校与家庭等资源,不断丰富与充实社会责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提升社会责任教育的效果。
社会责任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社会责任教育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在开展相关教育过程中,高校融合各种教育资源有序开展社会责任专题教育,提升广大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有担当意识,能够甘于奉献,培养青年人才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与自信,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持续的动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