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吴宁子 乔永平 (南京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10037)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集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1
***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因此,本文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传统文化中具有强大生命力并积极推动历史发展,在当前时期仍有重要价值的部分。
第一,注重国家意识。《孟子》中谈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中也谈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是一致的,个人修养高度要提高到国家层面。大学生应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征,让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第二,自强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与发展的,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面对艰难困苦时,都应该自强自强不息。这一特征有利于大学生坚强品质的形成。
第三,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道德精神,对个人道德修养有着较高要求,其所提倡的先进义利观在今日依然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这一特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
第四,注重和谐观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为核心,理想是使人都具有高尚的价值取向和德行,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这一优良传统,中国确实是尤为突出的。3这一特征如果能被大学生正确把握,在其思想中扎根,将造福全中国。
笔者设计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调查对象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态度、接触途径等方面,并于2018年3月18日至4月18日期间在“问卷网”平台对南京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72份,有效率为93.00%,根据调查问卷回答情况,找到了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原因。
第一,教育实践过程缺乏多样性与时代性,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教育效果不佳。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有局限性,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这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您对学校传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什么看法”一题中,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这容易造成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不重视以及缺乏自信:只有17.74%的大学生选择无论何时都会参加宣传与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38.71%的大学生不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以上结果都这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发挥的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
第二,高校对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当前高校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集中在对于专业知识的培养上,从而造成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总书记也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站立在世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浪潮中的根基。但是,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46.77%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此外,目前高校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课程比例比较少,并且大多数都是选修课,所以教育效果非常不理想4,即使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但由于重视程度不都,长期有如此,容易搁浅大学生的兴趣,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发起教育作用。
第三,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转化不够理想。追求以及价值取向相关的思想文化,能够很好的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争取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脚踏实地的前行,通过自身的实际体验来完善自己的世界观。5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您的人格养成的联系程度如何”一题中,85.48%的学生认为非常有联系或有联系,但在大学生将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转化不够理想:第一、市场经济的利己主义让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个人需求膨胀的不良现象,在利与义的选择上有了摇摆,价值取向有了扭曲,在“您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改变吗”一题中,64.52%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需要随经济发展而改变;第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整体利益为先,而新时代的大学生注重自我、个性张扬,因此在妥善处理个人与整体利益上,还需当代大学生合理转化;第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各种国内外思潮的发展会影响到您对事物的判断吗”一题中,74.19%的大学生认为会受到影响。整体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很大,但需要大学生结合当前时代正确转化。
第四,大学生获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有限、主动性不高。目前大学生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来获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但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仍然存在形式化、薄环节开展的不够精细等问题,并且家庭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家庭教育是“三观教育”的重要基础。6因此,应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媒体等方式形成一个教育合力,使当代大学生获得更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学生对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在“经过了解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吗”一题中,只有9.68%的大学生选择非常感兴趣,因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第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偏见影响至今。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是坎坷的,为了实现社会的进程,我们曾走过一些弯路,出现了对传统文化认识误区。特别是在左倾意识形态主导时期,未能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只盲目地强调传统文化的封建糟粕。7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这种错误思想得到了根本的纠正,但是错误的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在接下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未能做到对以往历史的修复,对传统文化的偏见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虽然这种错误得到了历史的纠正,但就目前而言,这种文化心理创伤依旧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
第二,新媒体时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了影响。新媒体时代,人们通过网络开阔了视野:一方面,各种文化和观念涌入国内,与传统文化发生冲撞,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热衷于“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另一方面,大学生借助于新媒体获取信息,但由于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出现弄不清事实的情况。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多样、多元的文化,使大学生接触到了各种思想和观念,但是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并没能与之很好的相融合,出现了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缺失的现象。
第三,高等教育在自身发展中存在忽视态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够重视与社会环境分不开,只有出现了问题后,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传统文化带来的素质的提高短期内不能看到成效;另一方面,我国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在实施对传统文化创新的层面容易按老路走、积极性不高,这也影响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四,传统文化教育未形成教育合力。就目前社会而言,并未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力量,这不是一个学校、一批学生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配合,要想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提升传统文化美德,应该加强传承与教育的实践行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加强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指导,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中国已有的文化为基础,充分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群众基础,在此基础上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
使更多的大学生沐浴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下,需要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加入视频、音频等课堂新形式,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引发学生兴趣,并在课下让大学生们习惯与传统文化书籍为伴。一方面,要挖掘各个学科当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教学当中提炼,逐步渗透给学生,让他们有一定的积累与沉淀9;另一方面,可以专项的开展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演讲讲座,让学生们互动起来,加深学习意向,以此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贯彻落实。
一方面要加强制度规划,管理好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文明健康的校园新媒体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新媒体的具体工作中去,如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网站的建立,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提升其道德品质,健全其人格。
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从其自身下手,了解、熟悉优秀传统文化涉猎的书籍、思想、艺术各领域,寻自己喜欢擅长的方面去培养兴趣,做到欣赏、热爱甚至是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强化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注释:
1.田广林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2.***.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
3.钟明善,朱正威.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4.修英.在思想政治课中如何渗透文化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2(8):23.
5.曲洪志.我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J].山东社会科学,2014(5):2.
6.翟博.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J].教育研究,2016(3):92-98.
7.黄蓉生.改革开放 30 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1.
8.王平.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法论 [M].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
9.李雪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23-2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